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四科;贵州贵阳550002 )
【摘要】 目的 评价对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23例,患者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及冠状面CT扫描,按照CT结果进行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8例,Ⅳ型5例,Ⅱ型、Ⅲ型及Ⅳ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进行临床评定,并随访5~24个月,观察其效果。按Maryland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5例,占65.21%,良5例,占21.73%,可3例,占13.04%,优良率86.96%。结论 跟骨重建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陈旧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Maryland评分
跟骨是人体负重及行走最重要的跗骨,跟骨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以高处跌落足跟着地遭受垂直撞击为主,由于跟骨属于海绵质骨,大部分损伤都造成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1],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重建距下后关节面的外形,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手术难度大、跟骨骨折术后存在伤口边缘坏死、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本院针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选择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23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23例,患者均为单侧足骨折,本次手术距离受伤时间约为3周~8周。入院后,患者均行冠状面CT扫描,按照CT结果进行Sanders分型: Ⅱ型10例,Ⅲ型8例,Ⅳ型5例。SandersⅡ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 44. 5 ± 20.6) 岁; SandersⅢ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 42.7 ± 18) 岁;SandersⅣ型,男5例,女0例,平均年龄( 42.1 ± 17.2) 岁。
1.2 手术方法: 患肢大腿上止血带,自外踝后一横指,采用“L”形切口,锐性切开皮肤、皮下,直达跟骨外侧壁,沿外侧壁做骨膜下剥离,在腓骨长短肌腱鞘深面将皮肤全层及软组织向上剥离,显露距下关节面,至跟骨后关节面上方穿入两枚克氏针于距骨中挡住皮瓣,减少皮肤并发症,见跟骨外侧皮质凸起为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嵌入跟骨松质骨内,推挤外侧皮质所致。对照X线片仔细辨认外侧皮质的骨折线,将外侧隆起的皮质尽量整块掀起,即可见塌陷的跟骨关节面,用小号骨膜剥离器撬起复位塌陷旋转的关节面,以后关节面平整为标准,暂时用2枚克氏针由外向内穿过后关节面软骨下骨质至载距突固定并保持复位的宽度,仔细查看跟骨内缘,后关节面和跟距角整复满意,用3.5mm骨皮质螺钉2枚代克氏针固定,后关节面复位后,其下方常残留较大骨缺损,关节面下方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或异体骨,整复碎裂和隆起的跟骨外侧皮质骨。尽量恢复跟骨宽度,防止腓骨肌腱受压。外侧放置一合适大小的跟骨重建钢板,钻孔螺钉固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置引流管充分引流2d,短腿石膏托外固定,连续使用抗生素3d,短腿后位石膏托固定2周后脱去石膏行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12周后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2、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和伤口感染,23例随访5~24个月,按Maryland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5例,占65.21%,良5例,占21.73%,可3例,占13.04%,优良率94.74%。
3、讨论 不恰当的非手术治疗或失败的手术治疗是引发跟骨骨折后畸形愈合的主要原因[2-4]。Miller[5]认为通过早期的手术方式对被破坏的跟骨距下关节和跟骨形态进行治疗,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以及由于骨变形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陈旧性跟骨骨折早期血肿机化、原始骨痂形成,影响术中骨折线及骨折创面的辨认,不利于骨折的复位,目前多采用跟骨截骨治疗。但截骨矫形手术创伤大,操作难度高,且疗效尚不确切。陈旧性骨折早期,骨折处并未形成牢固的骨性愈合,有经验的手术医生仍可按新鲜骨折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波及距下关节面者,非手术治疗方式不够理想,尤其是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效果较差。因此,陈旧性跟骨骨折且波及距下关节面者,主要使用手术方式恢复期骨折处的正常形态。部分学者[6-8]认为可将SandersⅠ、SandersⅡ及Ⅲ型骨折作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本次研究中,选择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作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应当首先考虑修复患者Bohler角,恢复跟骨体的高度、宽度,以满足跟骨骨折术后的正常负重需求,同时要做好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跟骨距下关节面及跟骨的解剖形态,进而恢复足踝功能。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技能和良好的医从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致华,安小平.跟骨粉碎骨折40例治疗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 10(6):60.
[2] Stephens HM,Sanders R.Calcaneal malunions:results of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classification system [J]. Foot Ankle Int,1996,17(7):395-401.
[3] Clare MP,Lee WE,Sanders RW. Intermediate to long-term resultsof a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alcaneal fracture malunions [J]. 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5):963-973.
[4] Radnay CS,Clare MP,Sanders RW. Subtalar fusion after 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does initial operative treatment matter? [J]. J Bone Joint Surg(Am),2009,91(3):541-546.
[5] Miller WE. Pain and impairment consideration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distuptive os calcis fractures[J]. Clin Orthop,1983,177:82-86.
[6] 俞光荣,梅炯,朱辉,等.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5):273-275.
[7] 范江荣,蔡林,郑勇.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24-127.
[8] Dhillon MS,Bali K,Prabhakar S. Controversies in calcaneus fracture manag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MusculoskeletSurg,2011,95(3):171-181.
论文作者:帅奇,郑昱豪,赵 滨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陈旧论文; 关节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皮质论文; 术后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