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所有制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中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要求全党“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尽快实行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当前,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出版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考虑到出版物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征,笔者认为,出版业属于“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经济基础,出版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必须在确保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控制力这个前提下进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实际出发,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把调整的重点放在探索出版业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上。
一、我国出版业所有制结构简况和变化轨迹
1.建国初期,除了我们党自己办的少数出版机构外,出版业至本上是私营经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出版业的编辑制作、印刷、发行环节全部由国家经营,属于单一的国有经济结构。
2.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步发展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但从总体上看,并未改变国有经济占绝对控制地位的格局。目前,出版编辑制作环节除商务国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个别试点外,全国565家出版社基本是单一国有制,出版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印刷和发行环节上。
据了解,1999年,全国共有印刷品印刷企业82189家,其中国有企业7880家,集体企业30219家,各种股份制企业2547家,其余为民营企业。从形式上看,印刷环节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但从实质上看,大多数国有印刷企业管理落后,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技术装备严重老化,队伍素质跟不上发展,主要靠政策保护得以生存,国有经济在印刷环节的控制地位正在逐步衰减。
发行环节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从单一国有经济、新华书店一统天下,转变成公有制为主体、新华书店为主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条渠道共同发展的局面。据了解,1999年,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76632处,其中新华书店和其他国有经济性质的网点41350处,集体和个体书店、书摊35282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出版物的总批发和进出口业务由新华书店和国有发行单位控制,集体书店和个体书摊虽然数量增加较快,却始终只是国有发行渠道在零售中的补充;国有发行企业由于长期依赖发行教材、教辅读物,忽略占有一般读物市场,形成了经营产品结构和利润结构的严重失衡,在加入WTO后即将引发的出版物市场格局变化中,国有经济在发行领域的支配地位基础变得十分脆弱。
二、出版业所有制结构现状的成因
由于编辑制作环节在出版业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因此尽管印刷和发行环节的所有制结构有一些调整,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版业的所有制结构仍然属于单一国有制。笔者以为,形成出版业所有制结构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与我们长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教条主义认识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实际,往往单纯依据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抽象原则,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以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一大二公”;同时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形式,以为“国家所有”是公有制的惟一和普遍的形式。在这样一个思想方法的框架中,出版业选择单一所有制结构势在必然。
二是把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出版单位的建立不是从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出发,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出发,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而是按计划分配,搞平均主义。无论是出版社、印刷厂,还是新华书店,都是国家各部门或各级政府“所有所营”。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出版业的单一国有制成为惟一的可能选择。
三是片面强调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文化属性,忽略其经济工作属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出版业是作为一项事业来办的,由国家包下来,出版单位靠国家垄断政策和主办部门的扶持进行再生产,不需要到市场上去承担经济风险。之所以把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科学文化属性和经济工作属性割裂开来,从根本上说,还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将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简单等同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取舍,以为只有坚持纯而又纯的“国有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三、合理稳妥调整所有制结构是深化出版改革的重大课题
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出版业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佐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不再“包办”出版业,出版业必须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重视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市场意识,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其资源配置方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2.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出版业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提出了挑战,出版业必须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
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使得包括出版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地位愈加凸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出版业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特征正在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备受关注的重点,出版业垄断利润的存在使之成为社会平均利润追逐的新领域。许多资金开始流向出版业,其中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还有外国资本。目前,只是由于政策的限制,这些资金的活动大多处于隐形状态。出版业的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已经成势。
4.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日益迫近,中国加入WTO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然而,谈判中我们要面对着西方国家要求资本进入中国出版市场的要价,同时,WTO的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等,也促使我们对外作出某些承诺,率先对内进行开放。
出版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如何合理而稳妥地对出版业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重大课题。
四、出版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应当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出版是一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社会活动。出版工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出版业具有复合属性,包括意识形态属性、科技文化属性、经济产业属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版业属于直接影响我国政治制度、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出版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又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其特点,积极稳妥审慎地展开。笔者认为,在出版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确保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控制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出版业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出版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出版业坚待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出版业在产业性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资本运作方式等方面都与经济领域有较大不同,改革中既不能单纯为了增加微观组织的活力而削弱党和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宏观控制力,也不能因为它是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就不对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有益探索。要自觉把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统一起来,把提高微观组织的竞争力与增强宏观层面的控制力统一起来。
3.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作为一个产业的运作过程,其意识形态属性、科技文化属性、经济工作属性是同时发生的;但是,从构成这一产业的诸多微观组织的具体活动来看,还是有着不同特点的。要根据出版业编辑制作、印刷、发行等不同环节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方案,防止简单化和一刀切。
印刷环节——印刷的主要特征是轻工业生产,不直接决定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除自身物化形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外,也不直接决定出版物内容的科学文化属性。印刷企业作为出版业中的微观组织,更多的是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因此,当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印刷生产力,需要我们尽快对国有印刷业的布局进行战略调整。要通过资产重组,组建大型印刷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吸纳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国有印刷企业的竞争力。要拓宽印刷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型国有印刷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印刷环节的所有制结构调整,还应结合治散治滥进行,通过严厉打击非法印刷活动,规范印刷经营秩序,扶持国有印刷企业。总体看,印刷环节的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一是对党和政府出版物、教材等事关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出版物的专有印制权,必须掌握在国有印刷企业手中;二是对关系民族印刷业命脉的高新技术领域,国有印刷企业必须占据制高点。其他一般出版物的印制权应当由印刷企业的资质验审结果决定,而不应由所有制形式决定,政府依法管理,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印制成本,提高印制质量,让读者受益。
发行环节——发行的主要特征是商品流通,受经济规律支配,对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流通也会决定生产,因此某种出版物发行量的大小,可以对一些意识形态问题和科学文化发展态势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考虑到这一因素,国有经济在发行环节的控制力可以说主要体现在对出版物市场份额的拥有量上。目前,国有新华书店融资渠道狭窄,资本构成单一,竞争实力较弱,除了批发业务保持垄断外,零售领域已经与其他经济成分的销售机构成平分秋色之势,尽管有政策保护,对市场的控制力仍在不断弱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多边谈判中,是否开放书报刊零售和批发市场,已成为备加关注的内容。国有发行机构无论是批发或零售企业,在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上与国外类似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一旦开放,难以占主导地位。要确保国有发行企业在我国出版物市场和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提高国有发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当前,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规范和加入WTO以后的市场条件抓好大型发行集团的组建,引导国有发行企业进入连锁经营、无店铺经营、会员制经营以及网上销售等新型销售领域,建立竞争基础,形成竞争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发行企业之间、国有发行企业和其他行业、部门的国有资本之间相互参股,吸纳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实现资本多元化和跨地区经营,扩大国有经济对出版物市场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
出版环节(指编辑制作)——编辑制作的主要特征是精神生产,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除了对意识形态性质较弱的科技出版社进行谨慎试点外,出版社的建立要坚持只能由国家主办经营,不允许外资和私人资本介入,从而确保出版导向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防止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影响舆论导向。但是,由国家主办经营出版业,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现行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当前,出版环节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努力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上,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股份制这种重要形式。笔者认为,出版环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至少可以做几方面的尝试。比如:(1)在出版行业内部以资本为纽带、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组建跨地区、跨媒体的大型出版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2)将出版集团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由出版集团控股,吸收其他行业、部门的国有资金,扩大实力;(3)将出版集团中的编辑制作业务部门与经营性业务部门分离,由后者吸收社会资金,包括非国有资金和境外资金,扩大资本利用率,发展主业;(4)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具体出版项目投资。总之,出版环节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两个要件,一是国家要在出版行业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否则难以打破区域限制,实现机制创新;二是出版业必须在确保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开辟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否则就会偏离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