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腹泻儿童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情况及药敏结果,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及门诊腹泻儿童组450例,通过增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DEC的常规血清分型、耐药率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450份样本中检出29株DEC,检出率为6.4%,血清分型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占DEC的75.9%。耐药率>50%的抗菌素有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而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有较好敏感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占DEC的44.8%。结论:本地区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未检出肠出血大肠埃希菌。DEC对氨基西林及其复合剂、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接近一半DEC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关键词】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45-02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引起人类腹泻性感染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根据毒力因子、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等特征,目前主要将DEC分为六类,分别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及弥散粘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为了解本地区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药敏情况,本研究以住院及门诊腹泻儿童450份粪便样本培养结果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及门诊,年龄16岁以下诊腹泻儿童送检大便4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童310例,女童140例,年龄中位数4.6岁。
1.2 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系统及配套的GN鉴定卡、AST-13药敏卡试剂。麦康凯平板、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诊断血清、质控菌株大肠埃希ATCC25922和ATCC35218、O157:H7,购自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EC肉汤增菌液、山梨醇-麦康凯平板和CHROMagar?法国科玛嘉改良O157显色平板为购买半成品干粉培养基按说明书配制。
1.2.2标本来源及处理 儿科及门诊送检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用一次性无菌拭子采集少量粪便直接接种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和O157显色平板上,(35±1)℃培养18~24h。同时用mEC肉汤增菌液2ml加入到拭子增菌,温度(36±1)℃,培养6h后转种于O157显色平板和山梨醇-麦康凯平板18~24h。
1.2.3可疑菌落挑取 SMAC琼脂生长时呈无色、半透明的中心灰褐色菌落可疑菌落或O157显色平板上紫红色或淡紫色、中等大小菌落,应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实验。
1.2.4血清型分型 通过上述试验对符合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纯培养物,用相应的致泻大肠埃希菌O多价、O单价、K、H诊断血清进行血清玻片凝集试验。
1.2.5药敏试验 梅里埃AST-13药敏卡,参照试剂说明书由VITEK2 Compact分析系统自动读取数据。报告按照2014年CLSI M100-S24标准判读最终药敏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
2.结果
2.1 菌株检出率及血清型分型
450份标本分离到DEC共29株,检出率为6.4%,其中EPEC占DEC的75.%,分离出的DEC共分10种O血清型,EPEC分为6种不同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O86:H111、O119,结果见表1。
2.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9株DEC中14株ESBLs阳性,构成比为48.3%。
3.讨论
DEC是引起人类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菌[1],全年均可发病,发达地区DEC感染率较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报道为4.0%~9.9%[2-5],我国西部地区报道为8.4%~19.1%[6-8],本资料仅为6.4%,均低于西部地区水平,可能与沿用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凝集法等研究方法有关。因此,随着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有条件基层医院建立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对提高微生物检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研究检测到血清凝集DEC四种血清类型,分别为EPEC、EIEC、ETEC和EHEC,没有检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其中EPEC占75.9%,血清型以O86、O111、O119三种为主。EPEC是引起婴幼儿腹泻和成人散发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人肠道内携带率比较高,EPEC对外环境抵抗力强,适宜的温度条件能迅速繁殖,因而其导致疾病发生的概率还是难以估计的。另外非典型的EPEC(即缺少编码BFP的EAF质粒)也有可能引起持续腹泻的发生[9],而非典型EPEC在我国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情况尚无系统研究[2],对存在漏检非典型EPEC感染应引起重视。资料显示本地区引起儿童DEC感染主要是EPEC,与文献[3-4,7]报道一致,因此,加强区域性DEC监测能有效了解本地区DEC分布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资料。
药物敏感试验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依据,本资料表明中DEC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唑啉有较高的耐药性(均>50%),与文献的报道相似[10],对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奎诺酮类、氨曲南的耐药率较低,没有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是通过在体内产生出红霉素类钝化酶、氨基糖苷类灭活酶、各种的β-内酰胺酶等,经过磷酸化、水解乙酰化、修饰等作用下对抗生素的活性进行破坏来实现。DEC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含氧亚氨基的β-内酰胺类引起水解导致药物失去活性。本资料中DEC有48.3%为ESBLs阳性株,比近年文献报道的高[11],可能与本地区使用3代头孢菌素有关,因为长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或者同类抗生素频繁更换,也可诱导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总之,对于腹泻患者,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同时,应对菌株进行β-内酰胺酶筛选,为临床选用疗效肯定、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进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儿童抗菌素用药选择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Adebola Onanuga,Oluwatoyin A Igbeneghu,Adebayo Lamikanra.A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rrho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children from Gwagwalada,Federal Capital Territory,Nigeria[J].Pan Afr Med J,2014(17):146.
[2]曲梅,张新,钱海坤,等.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类型及其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0):1123-1126.
[3]汤泓,李勇,张平平,等.上海市2012-2013年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263-1268.
[4]石挺丽,黄建华,李秀芬,等.2014-2015年广州地区腹泻患儿和健康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及耐药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4):329-332.
[5]李迎慧,邱亚群,冼慧霞,等.深圳市腹泻人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及病原特征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115-118
[6]董路宁,党荣理,刘栓奎,等.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389-2390.
[7]韦小瑜,游旅,田克诚,等.贵阳地区2013年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病原监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31(9):881-885.
[8]吕虹,黄伟峰,黄玉兰,等.四川省腹泻患者和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8):1182-1184.
[9] Berger CN,Shaw RK,Ruiz-Perez F,et a1.Interaction of enteroaggregative Eseherichia coli with salad leaves[J].Environ MicrobiolRep,2009,1(4):234-239.
[10]周敬纲,贾艳丽,杨静.腹泻综合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44-146.
[11]常海岭,李月芳,曾玫,等.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临床与病原分布特点[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3):137-141.
论文作者:吴开进,钟立,熊利巧,林世恒,温庭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大肠论文; 性大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血清论文; 菌株论文; 儿童论文; 平板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