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孔令梅

自汗盗汗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孔令梅

(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乡卫生院 黑龙江甘南 162118)

【摘要】目的:探讨自汗盗汗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自汗盗汗患者35例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5例,好转1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14%。结论: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予以补虚泄实。

【关键词】自汗盗汗;中医辩证治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04-02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1]。自汗、盗汗系属以自汗、盗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可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自汗盗汗患者35例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自汗盗汗患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2±5.5岁。病程5天~3年,平均1.5±0.5年。

1.2 辩证治疗

1.2.1伤湿汗证 伤湿外盛、湿困三焦、产后多汗等,与风温、风湿、阳虚、气虚、亡阴、阴虚有疑似之象时,每以身困肢楚,头昏重裹,面色淡黄,胸闷脘痞,纳呆,泛恶,口粘,渴不欲饮,尿少而黄,苔腻(浊),脉缓、濡、细、软(或略数)等症,断为“伤湿”所致的盗汗、自汗、大汗[2]。并以“湿胜则阳微”,“湿之微者依然外无痛楚,内不烦忧,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一如虚损”,“热兼湿必有浊苔”,“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之要诀”,“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用三仁汤治湿温等先贤经验为据[3]。用苍术为君,认为湿证之无汗得之有汗,湿证之汗出得之止汗。并辅以藿香、佩兰、厚朴、杏仁、苡仁、蔻仁、竹叶、通草等,据证选择,增减用量,不用一味止汗药而应手取效。

1.2.2顽固性自汗、盗汗 无论自汗、盗汗,只要汗出日久,见有阳气不足,汗出味淡,汗后气短、形寒尤甚,舌苔薄白,脉细弱等,经用黄芪、人参、白术、附子治疗无效时,可用参苏饮(人参、苏叶、半夏、茯苓、陈皮、葛根、前胡、木香、枳壳、桔梗、甘草) [4]。对顽固性自汗、盗汗,经他法治疗无效,可用王清任《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法。对心胸部汗出,或汗出异常而又有心胸不适(闷满、疼痛),夜寐多梦鬼怪荒诞或刀光剑血等,应首选血府逐瘀汤。兼气虚加黄芪,阳虚加附子[5]。凡头面汗出久治无效,规律明显者,则用通窍活血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汗出异常,偏于腋、胁、阴部,且有热象者用膈下逐瘀汤。对汗出异常偏于下半身(包括阴汗),或兼有寒象者,久治不效者可用少腹逐瘀汤。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汗止,其它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6]。

2.结果

35例患者经中医治疗,治愈15例,好转1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14%。

3.讨论

早在《内经》中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朱震亨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治疗方面,指出收敛止汗之剂皆可随宜择用[7]。《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补充了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

自汗盗汗是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汗出增多。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应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抗链“O”、血沉、黏蛋白、T3、T4、基础代谢等检查以排除肺结核、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或病情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予以补虚泄实。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收敛固涩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汗为心之液、液又为肾所主,故尤当注意心、肾两脏的调养。自汗、盗汗多见于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中,不能单纯“止汗”、“敛汗”[8]。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而且临床上还有由瘀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

【参考文献】

[1]石坚如.治伤湿汗证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83,24(6):420].

[2]潘建科.浅析自汗、盗汗从瘀血论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11-111.

[3]褚忠毅,陶晓莉.自汗与盗汗的临证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7):526-526.

[4]王健.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J].光明中医,2008,23(5):667-668.

[5]戴竞,郑小伟.阳虚盗汗与自汗证治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76-577.

[6]谭世洪,陈鹤松.阳虚盗汗临证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40-542.

[7]周盛林.浅析阳虚盗汗[J].江西中医药,2002,33(3):15-15.

[8]黄艺斌.气虚、阳虚及实证盗汗的辨证施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4b):85-85.

论文作者:孔令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自汗盗汗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孔令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