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发现的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字论文,朝鲜论文,演义论文,新发现论文,通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7月,在日本东北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东亚出版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以“近世中国古典小说在朝鲜之出版”为题,就《三国志演义》传入朝鲜及在朝鲜的出版情况作了介绍。其中,曾以新发现之朝鲜翻刻本为依据,认为传入朝鲜之《三国志演义》的版本为周曰校刊本甲本,且在朝鲜的刊行时间早于1569年。①但古文献学家朴彻庠先生对现存朝鲜刻本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从现存朝鲜刻本的纸张和版式来看,难以断定此书为1569年以前的版本;日本的《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专家金文京先生也对《三国志演义》在朝鲜刊印于壬辰抗倭战争之前表示怀疑,而近期新发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②活字本澄清了这些疑问,故有必要对笔者和刘世德先生此前的见解继作申论。
一、《朝鲜王朝实录》上所载《三国志演义》
在韩国,有关《三国志演义》的最早记录见于《朝鲜王朝实录》。据记载,1569年宣祖在文政殿进夕讲的时候,奇大升曾向宣祖进言如下:
上御夕讲于文政殿进讲《近思录》第二卷。奇大升进启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闻在《三国志衍义》云。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间闻之,则甚多妄诞。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则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恠诞。臣后见其册,定是无赖者裒集杂言。如成古谈,非但杂驳无益,甚害义理。自上偶尔一见,甚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带中诏,及赤壁之战胜处,各以怪诞之事,衍成无稽之言。自上幸恐不知其册根本,故敢启。非但此书,如《楚汉衍义》等书如此类不一,无非害理之甚者也。诗文词华,尚且不关,况《剪灯新话》、《太平广记》等书皆足以误人心志者乎。自上知其诬而戒之,则可以切实于学问之功也。
又启曰:正史则治乱存亡俱载,不可不见也。然若徒观文字而不观事迹,则亦有害也。经书则深奥难解,史记则事迹不明,人之厌经而喜史,举世皆然。故自古儒士,杂博则易,精微则难矣。《剪灯新话》鄙亵可愕之甚者,校书馆私给材料,至于刻板,有识之人,莫不痛心,或欲去其板本,而因循至今,闾巷之间,争相印见,其间男女会淫神怪不经之说,亦多有之矣。《三国志衍义》则怪诞如是,而至于印出,其时之人岂不无识。观其文字亦皆常谈,只见怪僻而已。
其中有两处记录特别值得注意,即“此书出来未久”和“《三国志衍义》则怪诞如是,而至于印出,其时之人岂不无识”。对此,柳铎一认为“其时之人”中的“其时”可能指的是中国的情况,把它解读为在韩国刊印稍嫌牵强,因此很难作为《三国志演义》在韩国刊行的依据。③
金文京先生则表示《三国志演义》传入日本的情况与韩国极为不同。在日本,17世纪江户时代初期就已有日文完译本刊行。但在韩国,虽然早在16世纪就已传入朝鲜,可直到20世纪才有近代活字本刊行。对此,金文京先生认为是因为韩日两国出版文化以及文字普及程度有所不同。④同时,他对柳铎一的看法表示认同,认为《三国志演义》传入朝鲜的时期确实应在壬辰抗倭战争之前,但不能断定刊行时期也在壬辰抗倭战争之前。⑤
刘世德先生则提出“出来”与“传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出来”意指出自朝鲜,表示从中国传入朝鲜之意应使用“传来”一词。另外,文中提到《三国志演义》的同时还提到“《剪灯新话》内容鄙亵之极,校书馆却私自提供材料,以至于刻板”等内容,故据此可推断文中的“此书”指刊行于朝鲜的《三国志演义》。⑥
二、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版式及内容分析
新发现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一册(残本),分上下两卷(见图1、图2),相当于卷八(上下)。现由李亮载先生收藏。此书的大小为30.5×19.5cm,四周双边,半廓23.2×16.5cm,有界,半叶十一行二十字,大黑口上下内向三叶花纹鱼尾。版心题“三国志”,封面已佚,前后各有部分叶面残缺。虽然第一叶缺失,但可从卷之八下的第一叶知道该书的形态。卷之八下卷的第一叶第一行题“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八下”,第二行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第三行题“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故从中可知此书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所用活字为丙子字。1516年(正德十一年,丙子),当时乙亥字和甲辰字缺损严重,故需铸造新的活字,因此以明版《资治通鉴》为字本,用铜铸造了新的活字,即丙子字。丙子字大字1.1×1.2cm,小字0.8×0.6cm。壬辰抗倭战争爆发前,丙子字和己卯字(1519)沿用了70余年,有诸多印本,如《朱子语类》、《瀛奎律髓》、《文苑英华》、《纂注分类杜诗》、《玉海》、《大宋眉山苏氏传》、《文集大全》等。
图1 卷之八上
图2 卷之八下
此书首叶开头为“一名部曲董起,引各头目参拜于禁。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城之危,期在必胜。今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大事也?’”这一部分相当于第36叶,是第147则“庞德抬榇战关公”中的内容。前35叶缺失,中间第148则“关云长水渰七军”上卷中的第45叶被撕毁,第159则“废献帝曹丕篡汉”下卷第47叶以下残缺。鉴于书中所示目录和收录范围,上卷之1-35叶应为第141-146则与第147则“庞德抬榇战关公”前面一部分。下卷残留至第159则“废献帝曹丕篡汉”中间部分,但实际上此书本应收录至160则“汉中王成都称帝”。⑦
新发现之卷八内容如下:关羽杀死庞德,生擒于禁,后身中毒箭,经神医华佗刮骨疗毒,再次出征,却兵败麦城,被斩首,玉泉山关公显圣。另外,杀死神医华佗的曹操最终因病而死,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魏王。曹丕逼迫弟弟曹植作七步诗,废除汉献帝,篡夺其帝王之位。
此书中有些书叶纸质不同,卷八上中的38叶、39叶、44叶、47-50叶、52叶、54叶,卷八下中的9-33叶、35叶、37叶、38叶、42-47叶即是如此。这是因为当时纸张供不应求。另外,卷八下第四后半叶和第十三后半叶的上端各写有“三国志失之十年后得之,可怜可笑”(见图3),“三国志失之十余年后得之,可笑可笑”(见图4)。由此可知此书曾被丢失,且在十余年后重回失主手中。这两处记录与题诗之人的笔迹相同。
图3 卷之八下4b上端
图4 卷之八下13b上端
这本书叶的背页抄写着《孟子谚解》和《山林经济》⑧的部分内容,应为后人所抄写。
上卷书叶的背页抄写着《孟子谚解》的《尽心》章句(见下页图5)。在抄写《孟子谚解》的最后一叶题有“岁在戊子季春既望传书,老笔误落处,后学者勿咎焉”,故可知抄写时期应为戊子年(1768)阴历三月。
下卷部分书叶的背页则抄写着《山林经济》(见下页图6)。其中1a-4b中间部分为《治膳》篇之“造醋”、“造曲”、“酿酒”、“食忌”,4b-10a前半部分为《治荒》篇的“辟寒”,10a-35a中间部分为《卜居》篇、《摄生》篇、《治农》篇,35a至最后为《养花》篇、《养蚕》篇、《牧养》篇之“养牛”、“养马”。中间偶尔对物名添加了韩文注释,大多注释在稻、黍、粟、豆等谷物名称上。
图5 卷之八上56b背页
图6 卷之八下10a背页
值得一提的是下卷之书叶背页除写有《山林经济》之部分内容外,有几处记录显示此书曾藏于寺庙,足可知当时在寺庙里也流行阅读中国通俗小说。下卷第14叶背页(见图7)、第17叶背页(见图8)各收录了五言诗及七言诗,且分别题有“庚寅(1770)岁元初七,高山僧情朋采圣荅诗云”及“辛卯(1771)仲春初八,制赠朋僧采圣诗”。故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为赠与僧人朋友採(采)圣而写的诗,且分别写于庚寅年和辛卯年。据收藏者李亮载先生所言,此书于1980年代发现于寺庙中,故可推断上述诗句的作者亦为僧人。⑨
图7 卷之八下十四叶背页
图8 卷之八下十七叶背页
三、朝鲜活字本与周曰校甲本、嘉靖壬午本之关系
1.朝鲜活字本以周曰校甲本(1552)⑩为底本,且参照了嘉靖壬午本(1522)
比较朝鲜活字本之第151则“关云长大战徐晃”前一部分:
[嘉靖壬午本]却说南郡守将糜芳,闻知东吴孙权令吕蒙等用诡计袭了荆州,正无计可施,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其事故。仁曰:“吾非不忠,奈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吴矦矣。”芳曰:“吾等累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卷16:1a-1b)
[周曰校甲本](朝鲜翻刻本)(11)却说糜芳听得荆州有失,正无计可施,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其事故。仁曰:“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吴侯。”芳曰:“吾等累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卷8:40b-41a)
[朝鲜活字本]却说糜芳听得荆州有失,正无计可施,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其事故。仁曰:“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吴侯。”芳曰:“吾等累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卷8下:1a)
经比较可知,朝鲜活字本与嘉靖壬午本中所用文字有很大的差异,但周曰校甲本与朝鲜翻刻本的文字完全相同。再看朝鲜活字本第153则“玉泉山关公显圣”之后一部分如下:
[嘉靖壬午本]权闻之大惊,乃跌足曰:“孤失其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忧。某有一计,令西蜀之兵不犯东吴,荆州如盘石之安也。”权问:“有何妙计,可速教之,以安家国。”试看张昭道出甚计来。毕竟如何,下回便览。(卷16:25b-26a)
[周曰校甲本](朝鲜翻刻本)权闻之大惊,乃跌足曰:“孤失其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忧。某有一计,令西蜀之兵不犯东吴,使荆州如盘石之安也。”毕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卷8:53a)
[朝鲜活字本]权闻之大惊,乃跌足曰:“孤失其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忧。某有一计,令西蜀之兵不犯东吴,使荆州如盘石之安也。”毕竟如何,且听下面分解。(卷8下:18a)
与第一例相同,第二例中的朝鲜活字本与嘉靖壬午本这两个版本中所用文字有很大出入,周曰校本与朝鲜翻刻本除“下回”之京“回”一个字之外用字完全一致。
朝鲜活字本中有几处抄写失误,也有对周曰校甲本的错讹。书中有如下抄写脱漏之例:
[嘉靖壬午本]净禅师在庵中坐禅,忽闻空中有人大呼:“主人何在?”禅师命行者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右随从二将.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报禅师,禅师知是关公与关平、周仓也.待云头飞至庵前,禅师以手中尘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也”(卷16:22a)
[周曰校甲本](朝鲜翻刻本)静禅师正在庵中坐定,忽闻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静禅师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关平右有周仓,随公忽至玉泉山嵿,乘云而起于空中,高声大呌。普净见是关公,遂以手中尘尾击其户曰:“颜良安在也?”(卷8:51a-51b)
[朝鲜活字本]静禅师正在庵中坐定,忽闻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见是关公,遂以手中尘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也?”(卷8下:15b)
周曰校甲本例文中有54字未见于朝鲜活字本中。这种句子脱漏是由于句子的前后部分类似而出现的串句脱文现象。当几行内重复出现相同的句首或句尾、词或词组时,会因抄写者读串句子,而出现句子脱漏的现象。(12)这一抄写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在朝鲜活字本中有一处。朝鲜活字本中“净禅师观之/普净见是”这一类似的开头出现了两次,故抄写者在抄写前一句时读串句子,从类似的句子第二次出现的地方开始继续抄下去,结果新的抄写本中脱漏一段文字,再根据此抄写本排版,结果出现了脱文的现象。
2.朝鲜活字本也有些地方接近于嘉靖壬午本
第一,朝鲜活字本的版式,基本上与嘉靖壬午本相同。朝鲜活字本与嘉靖壬午本卷首书名题“三国志通俗演义”,版心题“三国志”,作者二行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周曰校本书名题“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版心题“三国演义”,作者三行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晚学庐陵叶才音释”。
第二,朝鲜活字本中周静轩诗被全部被删除。于卷八上之51a,卷八下之1b、5a、8a、29a、47a等处可见。这一特点与嘉靖壬午本相同。
第三,周曰校甲本在“释义”、“考证”、“补注”、“补遗”、“注释”等题下署有双行小字注,而朝鲜活字本中并未明示“释义”、“考证”、“补注”、“补遗”、“注释”,且双行小字注的内容也有所删减,例见表2。
第四,朝鲜活字本中有二百余字与嘉靖壬午本相同,但与周曰校甲本有出入。试举数例(见表3),以概其余。
3.朝鲜活字本中出现的错讹之例(例见表4)
例1嘉靖壬午本中的语助词“也”和周曰校甲本中的语助词“尔”,在朝鲜活字本作第二人称代词“汝”。
例2为抄写错误而导致排版失误的例子,例2中的朝鲜活字本在抄写时错把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两个“山”写作“出”,排版亦出现失误。
例3a中,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引诸”,在朝鲜活字本中误作“弓末”。例3b中,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麦城”,在朝鲜活字本中误作“夜城”。例3d中,周曰校甲本中的“合闻”,在朝鲜活字本误作“合间”,即把“闻”字看作了“间”。
例4则为地名错讹之例,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四冢寨”,在朝鲜活字本中误作“四家寨”。
此外,嘉靖壬午本与周曰校甲本中的“剑/群/荅/畧/慙/恥/搭/憐/绵/讐/於/離”等异体字或俗字在朝鲜活字本中仅有一小部分被改为“劒(7)/羣(2)/答(6)/略(6)/惭(1)/耻(1)/撘(1)/怜(2)/緜(2)/雠(8)/于(2)/离(1)”(括号里的数字为出现次数)。
4.朝鲜活字本中有部分文字不同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甲本(例见表5)
如表5所示,例1-9的用字有所差异。例10-12为增添或删减文字之例。例13、14中的专有名词不相同。例15、16中的语助词有所不同,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耳、乎”在朝鲜活字本中则作为“耶”。此外,朝鲜活字本中还见几处将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甲本中的“闻”、“大将”等字词改为意义相近的“听”、“首将”。
5.朝鲜活字本、嘉靖壬午本、周曰校甲本中有部分文字均不同(例见表6)
例(9)中注释的位置不同。嘉靖壬午本的“衒鬻”后加上了小字注“音楦御”,而周曰校甲本仅在“衒”后加上了小字注“音眩”。但在朝鲜活字本中夹注的位置有所改变,在“庞统”后加上了小字注“衒,音券”。其中,“券”为排版失误。
笔者此前曾阐述过传于韩国的《三国志演义》版本是周曰校甲本,并认为现藏于鲜文大学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的朝鲜刻本是1569年以前刊刻的。最近,由于个人收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活字本一册(第八卷)的发现,需要纠正笔者此前的见解。《朝鲜王朝实录》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至于印出”的记录所指的是活字本,不是翻刻本。这个朝鲜活字本所使用的活字是丙子字,是从1516年开始到壬辰(1592)抗倭战争之前一直使用的铜活字。新资料《三国志通俗演义》活字本当于1560年代初中期被印出,它应是韩国现存《三国志演义》刊本中最古老的一部。
另外,从版式、纸张来看,有丁卯年耽罗刊记的朝鲜翻刻周曰校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并非翻刻于隆庆元年(1567)的丁卯,而是60年后的丁卯年(天启七年,1627)。在朝鲜校书馆刊印活字本以后,对《三国志演义》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活字本的主要底本,即周曰校甲本被原封不动地翻刻了两次以上。
朝鲜活字本的底本是周曰校甲本(嘉靖三十一年,1552)和嘉靖壬午本(嘉靖元年,1522)。将整个朝鲜活字本与上述两个版本进行对勘,虽然朝鲜活字本的版式即卷首的题书名、版心的题书名接近于嘉靖壬午本,但是正文里,与嘉靖壬午本不同而与周曰校甲本相同的大约有五百余字,与周曰校甲本不同而与嘉靖壬午本相同的则只有二百余字,可见朝鲜活字本更接近周曰校本。所以,本人认为它是以周曰校甲本为底本,参照嘉靖壬午本作了进一步校勘的版本。
注释:
①周曰校本之全名为“新刊校正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过去,学术界曾普遍认为朝鲜刻本是改刻本,但笔者在对版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刘世德先生的论文发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之周曰校本之版式为十三行二十四字,与朝鲜刻本一致。其后,曾发表论文证明朝鲜刻本为周曰校甲本之翻刻本。由于《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周曰校刊本甲本全书已残缺(残存卷六、七、九三册),通过朝鲜翻刻本可窥见它的全貌,这便是朝鲜翻刻本的价值所在(请参阅拙文《近世中国古典小说在朝鲜之出版》,“第4回東アヅア出版文化に關する國際學術會義”,日本仙台國際センタ,日本,东北大学,2008年)。
②此书由“画与书”论坛共同代表李亮载、朴彻庠先生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③参见柳铎一:《〈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传来版本及其时期》,《碧史李佑成先生停年退职纪念国语国文学论丛》,汉城:韩国骊江出版社,1990年,第771页。
④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三国志演义》特别演讲”(2009.6.22-25)中的演讲内容。
⑤2009年9月19日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2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大会兼第76届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定期学术发表会,对“刘世德《〈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考论》”之讨论中的发言内容。
⑥参见刘世德:《〈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试论——周曰校本研究之二》,《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第77页。
⑦周曰校甲本共12卷240则,1卷收20则,嘉靖壬午本共24卷240则,1卷收10则。故141-160则相当于周曰校甲本之卷8,嘉靖壬午本之卷15、卷16。
⑧《山林经济》为朝鲜肃宗时期实学家洪万选(1643-1715)所作,为涵盖农业和日常生活等相关内容的小百科全书式书籍。
⑨抄写于卷八下十四叶背面(见图7)之七言诗云:“登彼南山望高山,青雀回来七言传。忙手开缄对清仪,圭复再三近真面。蓬户寒生得此诗,可怜枯树生华春。”(8下:14a)《庚寅岁元初七,高山僧情朋采圣荅诗》云:“翘首云天望眼寒,千金玉札落从仙。开缄数读情何足,入手做睡梦亦新。”(8下:14b)抄写于卷八下十七叶背面(见图8)之五言诗《辛卯仲春初八,制赠朋僧采圣诗》云:“云游三角返,惠我手札传。开缄唯有恨,扶锡过门前。和风时二月,更探老松仙。”(8下:17a)《荅诗》云:“云自无心去,情书有意传。相逢桃李月,吐议卧山前。景物玄都里,风光李白仙。薄腔幽寂怀,有遗一诗篇。”(8下:17b)
⑩嘉靖壬午本与周曰校甲本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周曰校本中多次收录明初文人周静轩的诗。二、周曰校本中有十余则故事未见于嘉靖壬午本。三、周曰校本中有三、四处有关关羽之子关索的描述,而嘉靖壬午本中则没有(参见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8-114页)。
(11)藏于社科院图书馆的周曰校甲本无卷八,试以周曰校甲本之朝鲜翻刻本卷八进行对勘。以下之“周曰校甲本”均为朝鲜翻刻本卷八。但需留意的是朝鲜翻刻本中有几处误刻,故与周曰校甲本并非安全吻合。有关朝鲜翻刻本中可见误刻之具体内容请参阅刘世德:《〈三国志演义〉朝鲜翻刻本试论——周曰校本研究之二》,《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第80页。
(12)魏安(AndrewWest):《〈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