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200)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次研究中优21例,良12例,可2例,差0例,治疗优良率为94.3%。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6±1.8)个月。患者无内固定物失效、创伤性关节炎、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复位固定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14-02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患者常伴有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等,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1]。胫骨平台骨折处理不当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以及关节不稳等不良后果,容易对患者造成再次伤害。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其具有的不足之处是手术创伤较大,关节腔内合并损伤难以处理等,同时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近年来,关节镜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关节镜辅助下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创伤小。本次研究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均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5.3±3.4)岁,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17例。按Schatzker分型:I型2例,Ⅱ型9例,Ⅲ型16例,IV型8例。患者从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d,平均(6.4±1.4)d。患者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患者均行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血管和肢体神经是否有损伤情况。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妥善固定,将患肢适当抬高。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详细了解骨折块数量、大小、移位以及塌陷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展手术时对患者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患肢驱血后采用常规大腿止血带,首次使用时间不超过90min,止血带压力控制为280~300mmHg。选择膝关节镜的前方内外侧标准切口进行关节腔探查。保持良好的冲洗灌注系统,确保术野的清晰。经关节镜探查,确定骨折块移位方向、移位程度、骨折块形态、塌陷软骨块位置、塌陷深度、软骨缺损程度等。对移位骨折依靠推挤骨折块和关节屈曲的磨合作用,选用探钩或钝性骨膜剥离器进行撬拨复位,复位完成后采用1.0mm克氏针将骨折块暂时固定,C形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对骨折块解剖复位进一步确认后顺着克氏针旋入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螺钉加压需适当,确保关节面的平整,避免发生骨折块碎裂。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可行半月板切除或缝合术。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患者可行I期修复,骨折块塌陷如不明显,不需进行植骨。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如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应在骨折愈合后行Ⅱ期韧带重建。手术结束后为患者常规留置关节腔负压引流装置,经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后是否位置正确、固定良好。术后患者弹力绷带需适度加压,为减轻患者疼痛可为患者患膝冰敷48h,关节腔负压引流装置可于术后24~48h拔出。
2.结果
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对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伸膝、关节稳定性、疼痛等,评分≥27分表示优;评分26~20分表示良;评分19~10分表示可;评分9~6分表示差。本次研究中优21例,良12例,可2例,差0例,治疗优良率为94.3%。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2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6±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内固定物失效、创伤性关节炎、外翻畸形等情况发生,仅有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
3.讨论
临床中,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之前主要采取坚强的内固定治疗方式,目前不断向生物学固定转变。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过程中不仅关注骨折的治疗,同时也对半月板、关节韧带等组织进行保护。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负重关节内骨折,一般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除骨折外关节内其他组织也受损严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传统治疗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该术式手术切口较大,对于膝关节内其他损伤难以发现和处理,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关节僵硬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总体治疗效果。
目前,关节镜在骨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优势逐渐显现。关节镜下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最大限度达到解剖复位,复位过程可直观下进行,螺钉的进钉方向以及加压的松紧程度可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关节镜下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视野,对交叉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的损伤情况能进行有效观察,对关节内的合并伤能进行有效处理。关节镜下可进行反复冲洗,无需打开关节囊,可将血凝块及骨碎片彻底清除,术后感染发生率可有效降低[3]。因此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患肢,如有关节肿胀情况需行深筋膜切开减压。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4.3%,优良率较高。因此,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东,王维山,董金波,等.临床路径在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89-1491.
[2]曾业龙,陈东,张文作.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2,07(3):260-262.
[3]梅广涛.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95-96.
论文作者:汪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胫骨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平台论文; 韧带论文; 损伤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