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家用电器改头换面回来_黄河论文

“黄河”家用电器改头换面回来_黄河论文

“黄河”家电变脸复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家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度在全国驰名的“黄河”家电品牌在沉寂了近10年后,如今重出“江湖”,欲重新树立“黄河”家电品牌。不过这一品牌不再依附彩电产业,而是投身市场前景看好的洗衣机产业。2006年3月11日,陕西黄河洗衣机设备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则是标志着“黄河”家电的正式复出。

陕西第一股的短暂辉煌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58年,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156家企业之一黄河厂(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就在西安开工投产,主要为军队生产雷达成套设备。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家的“保军转民、军民结合”要求,黄河厂开始大力开发民品生产,形成了以雷达、冰箱、电视机、通信为主的四大系列、八大类、四十九个品种的产品系列,尤其是以“黄河牌”彩电为主的家电产品更是名噪一时,当时的“黄河”彩电不仅是国内驰名的家电品牌,而且还一度和陕西的另外两个家电品牌“海燕”、“如意”一起瓜分了国内彩电销售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1992年,西安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据悉,该公司是由黄河机器制造厂整体改组而成,并于1992年4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同时,该公司将民品和军品的资产分离,继续保留黄河机器制造厂的法人机构,直接经营军品资产,并将民品资产作为国有法人股,投入股份公司并拥有控股权,于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就这样形成了。

同时,该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并不是法人代表,而总经理兼厂长则是法人代表,同时,该企业又受电子工业部和西安市的双重领导。同在一个“黄河大院”,企业内部人事矛盾复杂,各自为政。这种混乱的内部管理体制,使公司的许多重大经营决策始终处于决而不议、议而不决的状况。当初为上市募集的1.4亿元资金,在近3年的内耗中,几乎都被打了水漂。到“西安黄河”股票正式上市时,募集资金主要投资项目几乎颗粒无收,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内部管理混乱不堪,仅其所属经销总公司分布全国各地的在外寄销产品总额就达7500多万元,应收账款达3144万元,其中许多都成了死账、烂账。再加上家电市场风云突变,彩电、冰箱价格不断下调,利润下降,公司经营其实已处于十分恶劣的环境中。

上市第二年,潜伏已久的定时炸弹终于在“黄河大院”中爆响了。1994年2月24日,经军民品分离,由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控股的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夺得先机在沪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831”,“西安黄河”由此成为陕西第一股。但不曾想,时隔一年,ST黄河科(600831)(原西安黄河)就处于尴尬的境地,上市当年其经营业绩即如黄河壶口瀑布般一泻千里。资料显示,ST黄河科预计1994年将完成税后利润6800万元,每股收益0.88元。而实际上,ST 黄河科上市当年仅完成税后利润397万元,每股收益更是仅有区区4分钱。而1995年全年,ST黄河科每股亏损高达0.85元,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第一批亏损股票。承接94、95年的下滑趋势,1996年ST 黄河科中期每股再亏0.34元,年度每股收益更是创记录地只有-2.10元,就这样上市不到三年时间的ST黄河科很快就沦为深、沪两市的亏损大户。而在此后的几年期间,ST黄河科始终处于中期亏损、年度扭亏的怪圈之中。

如果说“西安黄河”在上市前已是一个身患重症的病

人的话,上市后的“西安黄河”病情似乎并没有得到控制,直至发展为呼吸衰竭,濒临死亡。只不过上市后的表现形式更公开,更惹人关注罢了。

眼见曾经红红火火的ST黄河科一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陕西省政府有些坐不住了。1995年7月,为扭转其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颓势,同时也为组建大公司,带动陕西电子工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决定由同处西安的彩虹电子集团托管ST 黄河科第一大股东黄河机器制造厂,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案一直未能实施。

首次重组未果,ST 黄河科只好继续挣扎在亏损的泥淖之中。1996年8月,在陕西省政府的关怀下,由长岭机器厂、黄河机器厂、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组成长岭黄河集团(简称长河集团),黄河机器厂原持有的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即“西安黄河”)国有法人股授权长河集团持有。为了更好地体现省委、省政府重组“西安黄河”的决心,“西安黄河”于次年6月2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对公司资产进行重组运作,并决定股票易名为“黄河科技”。陕西省政府此举的本意是力图借助大集团的规模优势来带动ST黄河科的起死回生。

1997年7月,ST 黄河科将总计4.18亿元流动资产、长期投资等划转给黄河机器制造厂,同时相关联地划转了短期借款4.08亿元,冲减应付黄河机器制造厂款项986万元。然而,将长岭电器与黄河电器结合,形成第二次大的战略资产重组,其实质是典型的政府行为。政府将“长岭”和“黄河”联姻,原本指望通过规模效益来拯救黄河,但由于对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法人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症结,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一重组对黄河科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当时,陕长岭的日子也不好过,并于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亏损的长岭不但未能拯救黄河,反而拖垮了自己。

事实上,在ST黄河科本身造血机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建立在政府“呵护”和母公司“赞助”基础之上的扭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1998年中期,公司重蹈亏损覆辙。尽管1998全年ST黄河科通过少提坏账损失等成功实现再度扭亏,但由于公司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ST黄河科成为沪深两市首批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而且ST的帽子一戴就是三年。

1999年中期,ST 黄河科上市六年来第五次中期亏损。年底,不甘亏损的ST黄河科再次启动重组魔方,债务重组成为魔力之源。1999年12月30日,ST黄河科将库存商品按账面价值1.12亿元划转控股股东长岭黄河集团公司,同时大股东承担公司对银行1.1亿元的负债,并对ST黄河科所欠2600万元债务予以豁免。黄河机器制造厂也同意对公司尚欠债务中的3000万元予以豁免。此项重组不仅使ST黄河科1999年实现大幅扭亏,而且还以每股收益0.35元,净资产收益率34.3%的业绩一越成为陕西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企业之一。然而,ST黄河科账面业绩的突飞猛进却难以掩饰企业实际运作的衰败。2000年中期,ST黄河科再次亏损。

数次重组扭亏以及数次接踵而至的复亏使ST黄河科意识到,仅仅依靠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内部之间简单的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ST黄河科试图借助外力,寻求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彻底重组。2000年12月29日,重新成为ST 黄河科第一大股东的黄河机器制造厂与深圳中达控股的广州鹏达集团、北京三河天子庄园度假村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由于在执行协议过程中双方存在重大分歧而致使重组不了了之。ST 黄河科希望引入外部力量寻求突围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重组无果的ST黄河科又在亏损声中走过了2000年。

由于整个家电行业尤其是彩电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和自身的运营不善,“黄河科技”在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连续两年半亏损,被特别处理,戴上了“ST”的帽子,如果2001年公司不能够扭亏为盈,则公司面临着摘牌退市的风险。由于公司经营难以为继,依靠现有业务难以实现扭亏为盈,因此,2001年公司的首要宗旨是在为保牌而苦苦寻求重组。

“黄河”的科技梦想

“ST黄河科”为了重组,几乎想尽了办法。加入高科技行列又成为该公司实施重组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一家军工企业背景的上市公司,该公司确定把发挥科技优势,开发研制新品,作为企业扭亏为盈的突破口,重振黄河雄风。黄河人开始了他们的科技振兴之梦,很快在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联合西安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号称新一代高档主流家电产品、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多媒体彩电”就投入了试生产,紧接着又推出了技术成熟度更高的第二代54厘米多媒体彩电,该产品被陕西省政府上网工程列为批量采购清单。随后,“黄河科技”又推出了国内首创的逐行扫描/100HZ 倍场数字化大屏幕彩电。这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堪称国内一流,且已具备了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的所有技术条件。尽管政府从银行贷款、采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但新产品的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己去开拓。无奈企业历史欠账太多,流动资金一直非常匮乏,造成新品市场开发的后续资金断炊,使这些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始终未能真正成为该公司新的利润来源。

在长岭黄河集团的构架下,该公司主业经营持续下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转眼到了1999年底,因为国内彩电价格之战正酣,该公司彩电产量、销量大幅减少,主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再次徘徊在十字路口。为此,陕西省政府破天荒地就ST黄河科单个企业,召开了省长专题办公会,并发了专门的会议纪要。会议指出,该公司目前经营运行环境异常严峻,必须通过各方努力,挽救“黄河”。最后,会议作出几项决定,其中一项是,责成省财政厅立即与该公司签订3000万元政府采购黄河多媒体合同,并一次性付款,公司于明年将产品交付有关方面……政府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但到2000年,该公司一年才生产了2117台电视机,其中普通彩电只产了100台,于是黄河机电对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已经不再隐讳,一幕幕重组之戏又陆续上演了。据悉,黄河机电的重组开始于2000年,当地人把这叫做“保卫黄河”,但是黄河机电生产陷于停顿,债务成堆,官司缠身。所以左一轮右一轮的考察谈判,最终下决心接下这个烂摊子的企业却寥寥可数。2000年11月28日,在西安香格里拉金花饭店,黄河机电终于与广州和北京的两家公司分别签订了国有股股权转让协议,据厂里职工讲,当重组方代表在公司宣布重振黄河的计划时,赢得了厂里职工热烈的掌声,更有人将此次重组称为“黄河入海流”。但是,一直到了2001年5月,重组方在协议中所承诺的资金条款却始终没有落实,而这时黄河机电已到了一

个季度营业收入只有5万元的地步。5月18日,大股东黄河机器厂宣布解除协议,职工和股东们翘首以待的黄河重组再次断流。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一次次的重组、扭亏、复亏,ST黄河科也如走马灯般频频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在1994年到2000年的七年里,ST黄河科先后聘请了六家会计师事务所,几乎每年一换。而且从1995年报到2000年报,历任会计师事务所都对ST黄河科的年报及需审计的中报出具了保留意见或带解释性说明段的审计报告。

1996年8月,地方政府指望通过规模效应拯救黄河科技,决定成立长河集团,将黄河科技捆绑到当地的优势企业长岭集团身上,并将黄河科技国有股授权给长河集团持有。1997年,为让黄河科技轻装上阵,地方政府又给予黄河科技增资减债的优惠政策,仅银行利息挂账一项就达到近亿元。但到年底,黄河科技还是不见太大的起色,亏损依旧。这时,控股方又是给资产又是给现金,流动资产等给了4.18亿元,明明只欠黄河科技986万元却给了4.08亿元,总算使其“盈利”306.25万元,但每股净资产还是低于面值。到了1999年底,黄河科技又混不下去了,于是省财政厅与公司签订3000万元政府采购合同,并一次性付款;大股东按1.12亿元的账面价值承接黄河科技库存商品,承担黄河科技1.1亿元的银行欠债,并豁免黄河科技的2600万元债务。2000年底,黄河科技大股东又将持有的占黄河科技总股本53.19%的股权转让了出去,但黄河科技当年还是亏损了2457万元。

借壳“黄河”陕广电进军资本市场

作为一家老资格重组股,自1994年上市以来,ST 黄河科几乎年年都在忙于重组,2001年6月,已经连续亏损3年的ST 黄河科被逼到了退市的边缘,如果没有力挽狂澜的重组计划,它必将黯然离开资本市场,从而最终被投资者抛弃。

自2000年11月ST 黄河科分别与广州和北京两家公司签订的国有股股权转让失败后,为了挽救公司,2001年ST 黄河科不得不再次选择与上海万泰房地产公司接触,正当双方草签了股权转让协议,并且计划在当年8月中旬举行正式的签约仪式,重组的成功指日可待,甚至双方连签约的酒店都订好了,然而,因为陕广电的突然介入,这次重组中途夭折,并且最终改变了ST黄河科的命运。

据悉,广电网络借壳ST黄河科,还上演了一段争分夺秒“抢亲”的真实故事。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上市公司董事长韩本毅后来介绍:2001年5月24日,招聘的人员中间有一位来自黄河机电股份公司的人员,其无意中说道,黄河机电控股权即将卖给上海的一家民营企业,预计将在两三天以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签订协议。闻讯的当天晚上,他们连夜起草了一份长达6000字的《关于建议介入收购ST黄河科的紧急报告》,报给局党组。

据韩本毅回忆:“陕广电的入主颇具戏剧性。2001年5月底ST黄河科与广州鹏达集团重组失败之后,该公司又与上海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情投意合,双方已准备第二天就举行签字仪式,并已在五星级的喜来登酒店租好了举办仪式的会场,部分媒体记者也收到了参加股权转让签字仪式的邀请,对方也已先期派出了人事、财务和恢复生产三个小组进驻ST黄河科,开展重组的前期工作。陕广电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陕西省广播电视局提交了紧急报告,省广电局果断决策,在一天半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紧急介入,积极与ST黄河科接触。由于双方分歧不大且有省政府从中斡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悉,当时ST黄河科的董事长曾非常恼火地说:“我们马上就要进洞房了,你们是王老虎抢亲,把我们给拆散了。”而陕西省广电局副局长王勇后来提起此事时也表示:“那家上海私营公司后来发现有严重问题,多亏当初黄河科将壳转让给了陕西广电网络,否则今日‘黄河’将不堪设想。”据悉,经过整合,原黄河科技股份公司的存绩企业黄河电视机厂停产多年的生产线恢复生产,工人生产和生活条件均得到了改善。

2001年8月16日,伴随着黄河机器制造厂(以下简称“黄河厂”)与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广电”)关于ST黄河科《国有股权划转协议书》的最终签字落定,历时多年重组未果的ST黄河科,终于在2001年岁末之际获得新生。

这个协议同时也预示着,继湖南电广传媒、上海东方明珠、北京歌华有线之后,国内广电系统第四家上市公司横空出世。唯一的不同是,陕广电成立还不到一年,上市的方式是“借壳”。

同年8月23日,陕广电高层正式进驻ST黄河科。这意味着,一个拥有“有线电视”概念的“黄河”距离重新“奔腾”已为时不远。断流“黄河”又续水

根据债务和资产重组的相关安排,陕广电在入主之后即着手对ST黄河科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大手术。根据安排,作为实施产业转型、进军有线电视网络的铺垫,ST黄河科已率先托管了陕广电旗下的咸阳、宝鸡两分公司的有线电视网络资产。随后,ST黄河科将以3440万元的价格购买陕广电所属宝鸡市有线网络部分传输设备,并联合陕广电共同组建宝鸡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ST黄河科将持有新公司51%股份。此外,ST黄河科还将出资6000万元购买陕西电视台第1、2、3套节目及卫视频道的广告业务全面代理权。

事实上,西安并不临近黄河,以黄河命名也没有给公司带来多少好运,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之后,黄河家电的重组因为陕广电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希望。

回忆起几年前重组ST 黄河时度过的那些惊心动魄、时空颠倒的日日夜夜,韩本毅感慨万千:“那是我生命里注定要做的一件大事,以前所有的经历似乎都是为这件事在做准备!”

据了解,韩本毅把ST黄河科送进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广电网络进入飞速发展的时刻。陕西广电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迅速改变了黄河机电的经营状况,2002年2月2日,ST 黄河科(600831)早早就对外公布了自己2001年年报,年报显示,ST黄河科(600831)在2001年一举扭亏为盈,每股收益0.089元,每股净资产也升到了面值以上,同样也摆脱了可能因连续亏损而被摘牌的危险,而且这也是沪深两市当年的第一份T公司年报。

戴了多年“ST”帽子的黄河科如此急切地亮出“成绩单”,表露了摘帽的迫切愿望。可以说,如今的ST黄河科,除了股票简称和代码依旧外,其余一切都是新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在“T族”公司中率先披露年报,就是对实质性重组的一种自信,同时也期望通过公司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去年成功的产业转型来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实质性重组才能让“T族”公司脱离苦海。

据介绍,2001年度,ST黄河科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现净利润248.56万元,调整后每股净资产达1.056元,也就是说,该公司因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被ST的因素已消除,加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且公司通过先托管后购买的方式,成功进入到新兴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和传媒业。目前这两项全新的业务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比例23%和85%,并已经开始为公司贡献利润,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可以就此向交易所提出撤销特别处理的申请。

2002年3月29日,经中国证券会批准,陕西省上市公司———黄河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掉了已戴四年的“ST”帽子,同时股票更名为“广电网络”。这标志着濒临退市的“黄河科技”重新获得新生,恢复了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同时也标志着陕西广电网络公司对黄河机电科技股份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取得成功,从而开辟了陕西省广电事业和信息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几遭断流的ST黄河科被陕西广电网络传媒上市公司成功重组后再次发展起来,尽管这几年该公司并未涉足以往的主业家电产业,但陕西广电网络传媒上市公司的决策者并没有放弃对家电行业的关注,并且在他们的规划中,重塑黄河家电品牌的梦想一刻也没有停止,而2006年3月陕西黄河洗衣机设备有限公司的成立则是这个梦想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标签:;  ;  ;  ;  

“黄河”家用电器改头换面回来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