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之新课程理念三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课堂论文,美术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44(2008)07-0077-03
2001年和2003年我国颁布了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规范和要求。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美术课程改革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价三个维度,就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作肤浅探讨。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所谓“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多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1]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框架和蓝图,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明确课程总体目标,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针对原有教学大纲过于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建构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程所构建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实践与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课程目标是美术课程宏观的价值趋向,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它对实际课堂教学起到指向、管理、规范、评价等作用。因此,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宜、具体、可测量、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导向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二)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材内容体系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科书都是以大的主题单元形式来安排。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教材内容的“网状”结构和前后衔接,从宏观的角度来钻研、分析、把握教材,构建有机知识体系。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应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精心构思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程序、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并根据学校、学生、教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重构,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预见性和适应性。
(三)充分审视教学对象,灵活实施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审视和分析,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风格、接受能力等,构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内容和目标,充分呵护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把握整体水平的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全方位的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展示和再现,而是创造性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控和变通。因为美术新课程下的课堂偶然、随机、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被预定的程式化设计所束缚、禁锢,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控和变通,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具独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构建平等、民主、互动的课堂系统
新课程理念催生了全新的课堂系统,重构新的课堂系统是提升“教”与“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深入贯彻美术新课程至关重要的保障。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3]美术新课程强调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平等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描绘自我的内心世界、展示自我的独特作品;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沟通、共同探究。因此,教师应树立平等师生观,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呵护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每位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
2.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敢于质疑、争论、求异,敢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持一种欣赏、尊重和引导的态度,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口气给予互动,使美术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舞台”。
3.形成互动的生态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互动、生成的系统,已不仅仅局限于机械的“教师教”到“学生学”的层面,而更多是对话、互动和生成。课堂的对话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生成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营造生活化、活动化、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在营造适宜学习环境、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性的情境中学习,在富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究性的情境中提升。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的衔接,教材知识系统与生活逻辑广泛的渗透、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环境雕塑》、《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人美版第18册)时可将学生引入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在感受、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物化于生活情境之中,使美术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2.运用活动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实践、体验、探索。例如,增添与教学相关的音乐、舞蹈、戏剧、角色扮演、竞赛、辩论等活动方式创设情境,使美术课堂系统弥漫快乐、活力和生机。又如,讲解《艺术品收藏和拍卖》(人美版16册)时,教师在讲解完拍卖的相关知识、介绍完拍卖的主要程序的前提下,可组织、指导全班模拟一次艺术品拍卖与收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3.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可采用巧设疑问、以旧导新、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一个能激发潜能,形成创造性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认知困惑—主动探索—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交融中完善自我。
(三)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课堂教学方法是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是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关注的焦点之一。
1.适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伴随着美术课程价值、理念、目标、内容的转变,美术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许多崭新的面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美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并依据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特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选取和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实现教与学最优化方式。
2.有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门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如录像、投影、幻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运用,从而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3.合理采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教学组织形式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5]运用适宜、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种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中运用,有益于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化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四)诱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激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由“苦学”到“乐学”、“想学”,实现意义建构。
2.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实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把握合作时机、恰当选择合作内容、合理分配小组构成,使不同基础水平、学习风格、思维方式的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相互沟通、理解和启发,在交流和“碰撞”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共同成长,在共同协作中增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鼓励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与以往“教师授”与“学生受”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思维、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完善问题—开展具体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利用丰富、广阔、多样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6]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保障,它在促进教学更具创造性、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推动美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术课程蕴含着广阔、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和拓展校内、校外、信息化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作坊、青少年宫、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网络信息化资源等,从而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感受,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例如,在讲授《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时,乡镇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可能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但可以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将教学内容改为《用双手描绘美丽的家园》,引导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进行体验、感悟、表现,这样学生兴趣是高昂的,其体验和收获更加丰富。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学生评价策略
学生评价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它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关系着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和尊重。新课程理念下搭建新的学生评价理念和策略是美术新课程有效落实的保障。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7]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由教师“单边权威”式评价向师生“多边对话”式评价转变,学生由“被评价”到“去评价”。例如,在学生创作、设计完成美术作品后,可首先让学生小组自评,谈谈设计思路、作品的优缺点、获得的经验等。然后,师生在轻松、融洽和民主的氛围中相互探讨、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可以用适宜的评语评价、总结,并分发自评卡片让学生填写。使师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评价标准——多维度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美术新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应面向大众、尊重个体、承认差异,要避免严格划一的评价尺度。教师应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不囿于教学常规和经验,以真诚、尊重、关怀的态度,以促进、激励、发展的角度,以科学、合理、适度的标准去评价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沐浴成功阳光”的同时增强自信,形成健康和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展览评价、情境测试、档案袋评价等,为美术课程建构了立体、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实现诊断性评价、形成型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整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术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评价重要组成部分。记录袋可存放学生的美术作品、反思记录、自评卡片、探究报告等,清晰、全面地记录了学生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全过程,不但对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有效反馈,还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意识,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内容—全方位
《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3]美术课程作为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注重学习兴趣、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全方位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课程的实施促使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改革,这势必会引起教学策略一系列的变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树立正确价值取向,重构适宜教学策略,为推动美术课程稳步、和谐、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资助,顺致谢意。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三维度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艺术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学生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