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水利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共同致富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鉴于这些管理问题,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引言: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农村地区多多少少的建立了各种小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曾经为农业种植、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已不再适用,为了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继续发挥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落后的管理体制进行革新,改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一、改革的必要性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迅猛发展,与之相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随之崛起,时至今日水利工程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而对于农村水利工程来说,一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水利工程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更没有与时代发展想协调的管理创新理念。过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在劳动上的使用力度不大,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维修保障不及时,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明显制约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增产、增收。结合当前的形式,如何做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不尽快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问题,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投入的大量资金与现有的水利设施将会被浪费,所以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做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农民对水利工程的利用率和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让资源被荒废,发挥出农村水利工程的最终价值。
二、改革策略
(一)改革税费、加强领导
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收入,所以改革首要是进行税费改革,正确处理减轻农民负担与增加水利投入的关系。在农村建立小型水利工程是一种生产性投入,是为了让农民受益而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是严格遵守国家农业扶持策略的利民之举,部分建设经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水利工程改革要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度,所谓“事”是指水利工程,所谓“议”是指工程建设结果要符合意民意,如若建设跨村工程时需要向农民筹资筹劳的,应遵循“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的建设原则,同时要保证筹资筹劳的标准,各乡镇可根据经济水平因地制宜。 此外要成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过程实时监督,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改革任务完成,保证改革后的各项制度能正真受益于民。
(二)责、权、利统一
目前多数农村水利工程建成之后,管理意识淡薄,出现问问题之后互相推脱,没人能承担责任,有些水利工程建成后因属于公共设施故没有明确产权,出现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脱节的现象,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工程既无人用也无人管,部分公益性工程如:防洪、水保等不但荒废,而且被严重破坏。因此管理体制改革应本着国家扶持、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谁投入的管理原则进行责任划分,对工程的“三权”:产权、水权、土地使用权进行有效的剥离,把工程产权作为利益性财产单独划分,明确产权所有人,而水利工程建设所占用的土地,则通过承包的方式让农民轮流经营,解决工程产权难以划分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产权管理制度创新,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理责任,将小型水利管理真正落实到组织、体制、产权、经营、效益各个方面,让每个小型水利工程都拥有一张“身份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赋权释能,强村惠民促发展
由于农村水利工程大都位置偏远,国家提出的惠民政策经过层层传达往往落实不到位,县级以上政府对于散落在农村各地的零零散散的小型水利工程很难做到管理全面覆盖,地区政府由于自身财政问题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也感到极为吃力,农民对于公共财产保护意识不强,外加农户只想利用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而忽略维护,个体利益与主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曾经一度出现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按照国家提出的让农民拥有更有财产壮大农村的思路,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加大经济投入,通过产权的划分,让国家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补助落实到每个产权责任人身上,让农民因水利工程而受益,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管护工程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补助让农民手持的资产变成资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业发展了经济,让水利工程真正实现强村惠民,通过赋权释能,让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以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为例,村里的水利工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久且疏于管理,现在已无法正常发挥效益,经过村干部多次组织农户对于水利工程管护责任的商议,最终决定以拍卖的形式对工程的产权进行拍卖,并由政府对产权所有者进行工程补助,使公有财产私有制,增强了农民的管护意识,通过资产改革与政府扶持,使水利工程恢复了本来面貌,扩大了效益,壮大了农村经济,达到了老百姓长期收益的良好效果。
(四)成立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农村存在部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原本目的是无偿为广大村民提供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现在的工程管护责任无法落实、管护经费无着落、各种安全隐患凸显,大家只知道用水却不知道维护,针对这种情况,参考我国湖北省襄樊枣阳市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由农民承包并扩建的农村水利工程,通过与农户签订用水协议,实行税费缴纳机制,农民从种到收的全部用水都由承包人负责,农民只要专心种植就好,剩余的水利工程渠道建立、维护等问题均由承包人负责,这种方式的应用使农民受益,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保证了农村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借鉴这种经验,可以在农村广泛推广并加以完善,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业管理,创新用水管理模式,让水利工程的水资源在输出的同时也得到回报,实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成立水管单位,利用水管单位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形成一套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小型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运行,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水利工程的作用范畴,由管理与需求双方进行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有偿用水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改革后的供水方案在当地政府的指导监督下,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水管单位把从农民获得的收益纳入财政管理,用于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对于资金的使用由财政、水利等部门共同监管,确保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结论: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要想建设新农村,水利工程是先锋,要确保农村水利工程的质量,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的问题,管理上的不足正在逐步暴露,为了使农村水利工程得到有效利用,必须对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集思广益,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科学整改措施,形成适合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良性水利工程管理机制,让小型水利工程在农村建设中发光发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明.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途径探究[J]. 低碳世界, 2015(35):81-82.
[2]段中奎. 浅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 大科技, 2015(13).
[3]沈悟.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大陆桥视野, 2016(10):206-206.
作者简介:周小蓉(1977-11)女,大专,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程师。
论文作者:周小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产权论文; 工程论文; 管理体制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