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现代化建筑的建设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到了实际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并且已经成为新兴技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最为根本的建设目的便是为人们美好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保障。想要真正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应该注重建筑工程质量、强化建筑施工技术,避免建筑工程当中的安全隐患。后浇带技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对施工建筑开展巩固与维护,切实避免了建筑工程裂缝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强化了建筑工程的实际效果。本文将针对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探究。
1、后浇带技术内涵
后浇带技术在实际开展建筑施工运用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便是对建筑工程进行巩固,避免建筑工程表面出现裂缝的现象。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当中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混凝土结构具备一定的经济性、高效性,但是这一结构最大的问题便是混凝土结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外界气候环境影响之下便会出现热胀冷缩,一旦超出了混凝土的膨胀耐受范围,就会出现裂缝问题,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在实际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想要避免因为温度造成的混凝土浇筑收缩变化问题、杜绝混凝土出现变形缝,便可以利用后浇带技术手段进行施工,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利用后浇带技术处理混凝土变形缝的过程中,结合相关施工标准与施工规范,在底板、墙梁等层面上预留临时施工缝,并且将混凝土结构划分为多个部分缓解,在混凝土内部收缩之后,对该混凝土建筑施工内容进行振捣,切实保障混凝土结构融为一体【1】。后浇带技术在实际进行建筑施工时,对建筑施工要求相对较高。针对温度层次来说,后浇带技术更加适用于温度较低的施工环境。针对后浇带技术添加剂来说,可以适当的在浇筑混凝土当中增加铝粉,有效增强混凝土材料强度。为了展现出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安全性与质量,应该通过后浇带技术对混凝土模板消耗问题进行有效把控,避免出现新旧混凝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
2、后浇带技术的应用优势
2.1、有利于避免沉降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建筑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所以楼层与楼层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促使很多建筑物会出现高度层次上的差异。那么在实际开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建筑物的地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力影响,造成沉降问题并导致建筑物地基发生形变,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率【2】。建筑施工当中使用后浇带技术,可以有效对混凝土浇筑当中不同部位所产生的裂缝进行有效填充,不仅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还可以杜绝混凝土建筑当中产生的形变,切实保障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避免建筑物出现沉降问题。
2.2、有效缓解混凝土收缩问题
建筑物可以为广大住户们遮风挡雨,但是建筑物处于外部气候环境当中,四季温差变化都会对建筑物带来影响【3】。导致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主要因素便是温度因素,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开展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建筑结构很容易受到诸多外界气候因素影响导致内部质量出现变化。因为外界气候冷热交替,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温度应力,并对混凝土的内部结构造成变化,导致混凝土的整体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对混凝土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后浇带技术的支撑与应用之下,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减少温度差为建筑物带来的影响并且降低建筑物出现裂缝的概率,切实让建筑工程符合我国相关标准。
3、后浇带技术的应用类型
3.1、温度后浇带
温度后浇带技术在实际开展建筑施工当中相对较为常见,也是最为普遍的后浇带技术类型之一。此种手段在实际开展施工操作当中,更加适用于新浇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为热涨冷缩所导致的裂缝问题。在混凝土在硬化收缩的过程中,因为收到外部温度的变化影响,很容易出现混凝土建筑结构变形的问题【4】。若这一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控制并修复,那么很容易导致构件出现严重裂缝。在温度后浇带技术的应用之后,便可以第一时间来解决混凝土建筑结构变形问题,强化混凝土建筑质量。
3.2、沉降后浇带技术
沉降后浇带技术在实际开展施工时,可以有效对楼与楼之间的沉降问题进行把控与解决。若裙房和主楼出现沉降问题之后,因为建筑物之间的沉降幅度会出现变化,所以很容易造成建筑物工程出现较大的沉降。在沉降后浇带技术的运用之下,可以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开展施工设计,将建筑物沉降的幅度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通过沉降后浇带技术的运用,针对受理部分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分析后期沉降可能造成的内力变化,切实有效缓解混凝土建筑施工荷载与沉降的相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收缩后浇带技术
在实际开展建筑施工时,因为很多建筑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的现象比较常见。收缩后浇带技术能够对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问题进行处理,在实际开展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在施工结构当中合理有序的设置700——1000毫米的缝隙,并且保障每条缝隙的间隔在30——40米左右。科学合理的在缝隙当中设置钢筋搭接工作,这样在实际开展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便可以有效降低收缩应力【5】。此外,还可以使混凝土的绝大部分抗拉强度都低于抵抗温度应力,切实有效的避免混凝土因为结构与温度变化所导致的裂缝问题。
4、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应用策略
4.1、明确建筑结构断面形式与施工时间
客观来说,后浇带施工技术施工时间与结构断面形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实际质量。在实际开展建筑施工时,需要实事求是的对各项内容进行分析【6】。明确断面的受力状态,并且保障断面状态的平衡性,全面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并降低形变出现的概率。在混凝土建筑沉降施工完毕之后,便可以开展后浇带施工。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高层建筑来说,主楼比裙楼的施工量更大,所以需要待到主楼施工完毕之后,才能够开展后浇带施工。考虑到季节与实践对后浇带技术施工的实际影响,在明确施工断面结构与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后浇带施工。此外,在后浇带技术施工时,还应该考虑到季节时间因素。合理挑选后浇带技术时间,保障后浇带技术的实际效果。
4.2、科学设计后浇带宽度与间距
针对现代建筑工程来说,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必须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建筑构造的统一性与稳定性【7】。分析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建筑整体的承载力得到强化,保障后浇带技术的实际运用效率。后浇带技术宽度与距离设计直接影响着后浇带技术施工质量,那么在实际运用后浇带技术时,应该对钢筋进行切割,待后期浇筑的时候,讲断裂的钢筋进行连接。严格结合建筑施工图纸的相关要求,科学合理开展施工工作,实事求是的对后浇带技术宽度与间距进行合理调整。
4.3、合理选择浇筑材料
浇筑材料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浇筑生产施工质量,在实际开展建筑工程浇筑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保障预留缝隙的清洁度,在清理干净预留的缝隙的之后,将积水排除,并且保障后浇带断面的湿润程度。实际选择浇筑材料时,应该适当添加膨胀剂,以便于有效降低浇带间混凝土的收缩幅度【8】。此外,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适当添加减水剂,并且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调配与搅拌,切实保障后浇带技术中的混凝土整体质量,提升连接部位的实际质量。
4.4、把控好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混凝土浇筑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开展模板预设。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科学合理的把控各项内容。预设模板一般使用钢丝网模板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钢丝网的排列必须要具备均匀性,并且钢丝材料的尺寸、规格必须相同。模板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不断强化模板质量,保障模板质量的稳定性,确保模板预设高度,科学合理的开展模板设计。
4.5、高质量开展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施工环节是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关键点,所以在开展后浇带施工技术施工前,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9】。结合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全面开展技术交底和施工材料交底工作。利用垂直浇筑、水平浇筑两种形式进行科学合理浇筑施工,展现出建筑施工的科学性有效性。为了确保浇筑材料能完全填满,可以适当加强对模板侧面形变问题的控制。针对混凝土振捣工作来说,需要规范模板与振捣器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混凝土露出钢丝网【10】。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之后,还应该及时的清理浇带缝隙间的杂物与污水,并在缝隙的内壁当中涂抹一层防水材料,切实保障浇带的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全面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必须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后浇带技术施工的手段,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系数。在后浇带技术实际施工时,需要全面把控后浇带技术施工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后浇带技术施工时间、断面结构进行分析,并且科学设计后浇带宽度与间距。严格保障浇带技术施工前准备工作,并对各项施工技术关键点进行监督管理,展现出后浇带技术实际施工质量。相信在我国社会未来建筑施工领域当中,后浇带技术将会更加普遍的运用,在充分展现技术优势的同时,为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尹友成, 单奋权, 李忠良. 地下室顶板后浇带在布置施工道路工况下的受力研究及加固技术[J]. 建筑施工, 2018(5):806-808.
【2】孙亚宏. 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处理关键技术探寻[J]. 建材与装饰, 2019(16):31-32.
【3】郭园. 浅谈膨胀加强带在水池池壁、顶板中的施工技术[J]. 城市建筑, 2017(9):85-85.
【4】温枝发, 罗荔, 张彦杰, et al. 超大面积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J]. 门窗, 2015(1):91-91.
论文作者:王常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8
标签:混凝土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建筑物论文; 裂缝论文; 质量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