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制度创新--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制度创新--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的体制创新—— 学习十五大报告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体制创新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依据对近年来改革的科学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的深刻论述,已经构成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地研究这一重要内容就可以看出,“体制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对于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胜利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体制创新——十五大的战略部署

体制创新,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体制创新依托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创新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上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说,都是一场革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体制创新的基本特点和任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把“通过改革的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明确作为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之一。但是,在党的十三大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还是当时所确认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之改革的进展也远未达到今天这样全面而深刻的程度。因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创新的目标和政策,还有待于在进一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

党的十四大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并进而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框架,从原则上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解决了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绩最为辉煌的时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以其更为鲜明的创新特色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脱颖而出。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已深刻地预见到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必然有一个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为此,他提出要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的体制创新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历史定位,其中包括“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这就更为准确地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创新的任务和特征。十五大报告在部署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强调:“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互相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十五大报告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指出:这一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十五大报告还详尽地论述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些深刻的论述,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把握更为充实,对体制创新任务的原则、目标、政策和意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依据对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把体制创新的任务贯彻好,落实好,是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体制创新——初级阶段中期的紧迫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这一历史阶段必然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促进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阶段。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构成了衡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进程的经济尺度,一个最根本的尺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实现的,总是与一定的上层建筑联系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相联系,也有一个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体制)不断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比较成熟”的阶段。体制成熟程度,构成了衡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尺度。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生产力从“不发达”到逐步发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是以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比较成熟”、“更加定型化”的阶段。生产力走向发达和体制走向成熟,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它为社会主义下一发展阶段奠定物质的(生产力)和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两大现实基础。

依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我们“正在进入和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进入了发展中期的标志。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位于摆脱贫困、实现温饱之后,富裕、发达之前。小康标准体系所包括的经济总体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的内容,既有衡量初级阶段社会发展进程的经济尺度,也有社会尺度,它们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步入发展的中期。

我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特别是近20年的奋斗,已经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即将成为现实。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起点”。因此,“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特别重要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体制创新成为紧迫的实践任务,主要是因为:

其一,这是初级阶段中期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在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不是一般的生产和需要的矛盾,而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矛盾。我国的实际决定了必须首先解决贫穷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2〕在摆脱贫穷后实现小康,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集中在摆脱贫穷实现温饱这一较低层次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计划体制束缚下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上。而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中期,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这就是社会生产力必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必须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不断改革、创新为必要条件;同时,这种体制的创新和文化建设又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和内容,培育科学、健康和文明的需要。因而,体制创新对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迫切的意义。其二,这是初级阶段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要求。我国的初级阶段中期,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启动力量的初级阶段中期的改革,必然会在广泛的领域和较长的时期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旧体制的矛盾冲突,旧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尚未完全失去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它必然会成为新的市场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严重障碍;二是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的社会利益的重新分化和调整,新旧体制转轨时的震动必然会诱使一些新的利益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产生,不仅直接影响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实际利益和对改革的承受力,而且也会引起危及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正常运行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利益关系的分化调整必然会导致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加之西方文化的涌入,会使社会观念文化产生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困惑。这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认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而,继续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社会转型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三,这是初级阶段改革的系统性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改革事业,是整体性的社会改革。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基本启动力量,推动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所必需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而,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全面推行改革事业,构成了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推进的体制创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础。

三、体制创新——初级阶段中期的艰巨任务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在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这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体制创新的确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

体制创新之所以艰巨,首先就在于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近20年的改革,一般来说改革的必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需要创新,还必须克服如下一些思想障碍:

其一,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不良现象,诱发了部分人产生了对深化改革的种种疑惑。应该看到,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旧体制弊端的积累,它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是难以避免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又有赖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其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一一即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特别需要一次意义更为深远的思想解放。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观念给人们的认识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观念一是把计划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看作是不可变更的,二是把公有制简单地等同于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把其他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视为社会主义之外的东西。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传统的公有制观念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但在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上,仍然存在一个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就是调整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该有多种实现形式。在这个问题上迫切需要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这才会给体制改革和创新带来意义更为深远的进展。其三,改革深化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深刻的思想观念的调适。改革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近20年的改革每进一步,都是在进行这种调整。但我国改革的特点是渐进式的,这种利益调整一般来说是平和的,同时它的对象集中针对旧体制的根本弊端一一高度集中,统得过死,而采取“放松让利”的形式。这样,在前期的改革中,地方、企业和个人在利益调整中一般是得大于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样的调整方式已不再可能。这主要是因为新体制的建立势必对利益关系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调整。这必然会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触及地方、企业和个人的既得利益,这就难免招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抵制,因此,通过思想工作或其他工作,尽可能地化解和消除妨碍改革深化的思想障碍,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

体制创新之所以艰巨,其次还在于初级阶段中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今天,我国改革已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一般都是难度较小的领域;改革严重滞后的领域,一般都是难度较大的领域。因此,改革深化和体制创新,除了要对过去进展较快,原有体制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领域进行体制完善外,关键要对进展滞后、原有体制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的领域进行突破攻坚。在经济领域,主要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建立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融、投资体制的改革和要素市场的建立。这种改革综合配套,内在关系密切。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其他问题的解决。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远远超过了纯粹经济的领域。进一步调整政治法律关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必备条件,也使得对社会文化领域关系的调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体制创新之所以艰巨,最后还在于我们正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必须认真对待严峻的挑战。今天,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世界战略格局加速走向多样化,对我们的改革和体制创新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也增加了不利因素。因此,体制创新的任务更为迫切、艰巨和复杂。

四、体制创新一一面向新世纪必须积极推进的战略

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改革路线,源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背景下,我们走出的这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已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它的某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应该有借鉴意义。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的我国体制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市场取向”。但对这一取向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框架。直到十五大,才科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确立和改革战略部署,表明我国体制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的战略决策:

其一,中央确定的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0年完善这种体制的目标和政策,表明我们将尽快缩短两种体制并存和转轨的摩擦时期,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与经济体制突破性改革相适应,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切实加强能使两种体制转轨时的矛盾得到更好的解决,把改革的代价降到最低,使我国社会主义在下一个世纪能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轨道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其三,体制创新和完善,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制实现了科学的结合。这将使中国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它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且会为下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开拓新的境界,“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

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尽管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还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今天也拥有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有利条件,这就是外部条件有利;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的改革攻坚、体制创新的战略就一定能胜利地推向前进。

注释:

〔1〕〔2〕〔3〕《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224、225页。

标签:;  ;  ;  ;  ;  ;  ;  ;  ;  ;  ;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期制度创新--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