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教育的人文价值思考_戏剧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的人文价值思考_戏剧论文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价值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论文,戏剧论文,人文论文,价值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自文艺复兴以来,几经变迁,基本的精神和内涵不变,即以人文为本,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人文精神之于学前儿童,就是要求教育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下,对幼儿的需要、情感、尊严、个性、权利等给予维护、关切与追求。然而随着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在无限膨胀的需求欲望、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观念的偏差、商业化操作模式等种种因素的介入下,儿童的发展陷入窘境。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危机

      (一)成人价值观导向的电子媒介侵蚀儿童文化

      尼尔·波兹曼忧虑儿童童年的消逝,感叹几近泛滥的电子媒体对儿童的吞噬,电子媒介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儿童的生活,一方面逐渐消解成人与儿童的差别,使大量成人化、暴力化信息在儿童头脑植入,诗意的、纯真的儿童文化受到来自成人文化的排挤与侵害;另一方面也致使儿童游戏、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压缩。儿童变成了电子媒介的俘虏与奴隶,性格变得孤僻,精神日趋空虚,情感逐渐变得冷漠,出现所谓的“电视孤独症”。儿童文化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儿童文化的消逝,必然导致儿童成长的危机。

      (二)儿童被迫卷入成人竞争的漩涡

      如今,儿童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四二一”型家庭结构为主,孩子日趋成为牵动一个家庭神经的焦点,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家庭责任过早转移,致使成人社会的竞争意识潜入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成为家长用于竞争的工具和手段。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人几乎是驱赶着儿童“跑步前进”,导致儿童尊严与人格受到成人意志的随意践踏,儿童失去精神的自主自治而成为成人手中的“提线木偶”,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痛苦“跋涉”,儿童文化失去了成长的自由与空间,情感淡漠、独立性差、人际交往障碍等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可以说,置身于这样一个被异化的成人世界,儿童不自知地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权利、自由、人格和尊严遭遇漠视,儿童的精神成长渐趋变形与扭曲。

      (三)“身心二元论”思想束缚儿童的手脚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又被称为“实体二元论”,他把实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实体,一类是心灵实体。在他看来,相比于物质,精神才是最坚实的基础,只有“思考”是唯一确定无疑的事情。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思想在给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根基之外,也容易使人走入身体与心灵关系的误区:之于学习,只有头脑参与,学习才能发生,身体上的活动只会对心灵的思考造成干扰。如此,儿童的学习成为“颈部以上的学习”,“静听”成为儿童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被束缚住手脚的儿童如同木偶般机械、呆滞,头脑中被填满了所谓的知识,个性却被削磨得越来越平。

      (四)幼儿园“富贵病”导致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异化

      如今,幼儿园的“富贵病”逐渐变成一种“流行病”,豪华园、超大园“肆虐”的同时,“富贵”现象直逼幼儿园教学现场,尤其是在各种评比、检查、观摩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下,材料、道具、环境成为“加分”的筹码,导致教学活动成为材料堆砌的“展览会”。材料堆砌的作用在哪里?恐怕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障眼法,繁华于表层而未能深入实质。当然,材料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只是盲目地堆砌材料,不仅会分散教师本应花在儿童身上的注意力,造成对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忽视,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和教育功能的异化,教育的着眼点由“人”逐渐转移到“物”上,由对儿童发展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需求的刻意迎合,失掉了对儿童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关怀

      《说文解字》中有:“劇,三军之偏也,从戈,虚声。”“劇”意指在鼓声中,人持戈,假装杀虎;“劇”是由虎、豕、刀构成,意指老虎食猪,人持刀相救。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可以清晰地透视戏剧的艺术特征:戏剧是一门假装的艺术、动作的艺术、演员的艺术、集体的艺术、冲突的艺术,更是一门“人”的艺术。戏剧自发生开始就与人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正如马也坚持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戏剧的本体内涵和发生发展,他认为:“离开人类学本体论的文化或艺术的本体论是不存在的。”戏剧是人类体验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离不开戏剧,戏剧蕴涵着生命,这一观点和戏剧起源于巫术仪式之说有关”。戏剧作为一门“人”的艺术,作为“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形式,与儿童的天性具有天然的适切性,儿童模仿的、假装的、扮演的本能都能在戏剧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点。那么,作为“人”的艺术的戏剧教育,其人文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戏剧教育消解电子媒介对儿童文化的侵蚀和毒害

      三个小男孩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故事情节,玩“绑架烤羊”的游戏酿成了悲剧,事后质疑和批判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动画片的制作方,认为其在动画片中没有标注“禁止模仿”的字样。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几个孩子缺乏“假定性”这一戏剧经验,分不清真与假,所以才“假戏真做”,酿成悲剧。那么戏剧教育是如何消解电子媒介对儿童侵蚀和毒害的?

      这要归结到戏剧最本质的特征——假定性上。戏剧的假定性泛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的自然形态有意偏离的一切手法与审美原理,包括替代原则、时空转化、情境虚幻等。戏剧是“假定性”的,在戏剧教育中,经历过多次角色扮演的幼儿能够很清晰地区分真假情境,当儿童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并能够在虚构和现实之间进出自如的时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

      (二)戏剧教育松开非理性化家长套在儿童身上的精神枷锁

      急功近利的家长驱赶着儿童快步前进,背负过多责任与压力的儿童失去了游戏的自由,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同于被异化了的真实世界,戏剧的世界更具人文关怀。一方面,戏剧的世界允许儿童天性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还儿童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另一方面,戏剧活动是“故事性”的活动,儿童在戏剧活动中尝试扮演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创设故事场景,这个过程为儿童提供了与同伴合作、承担责任、磨练意志和迈向独立的机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戏剧中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体内在的冲突。儿童既可以作为参与者亲身寻求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作为观众获得演员遭遇冲突并解决冲突的代入感体验,这样能丰富儿童成长的经验。

      (三)戏剧教育改变儿童“颈部以上的学习”方式

      身体是儿童智慧的开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感知运动是儿童最初把握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杜威“做中学”思想强调“做”是儿童获得经验的途径,加德纳提出的身体运动智能是人的多种智能之一,上述观点都说明了“身体”始终是儿童用于表达和思考的最直接的方式。戏剧作为“动作”的艺术,允许幼儿调动全身每一个细胞,综合肢体动作、表情、语言进行表达,伴随着动作的表达,儿童的思考不断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特有的极富童趣的体验、感悟、尝试得以实现。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终结儿童“颈部以上的学习”的时代,解放儿童的双手与双脚,打通身体与思想之间的隔阂,能实现儿童思想与身体的对话。

      (四)质朴取向剥减传统戏剧的富裕表象,还儿童教育以本真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遵循“质朴戏剧”的价值取向。格洛托夫斯基为制衡豪华舞台和诉诸感官刺激的传统戏剧,提出了“质朴戏剧”。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遵循“质朴取向”,不追求豪华的舞台和布景,不迷恋丰富的道具和服装,而是让儿童的身体成为他们表达的中心。戏剧教育中环境和材料的适当“缺位”,恰恰为儿童用身体表达提供了机会,给幻想、想象和创造“让位”,儿童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少了布置环境、提供材料的任务,教师的眼睛更多地停留在儿童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师幼之间的互动频率和深度,加大了师幼之间的主体间性。总之,质朴取向的学前戏剧教育凭着自身的丰富与充盈,始终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和焦点。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追随儿童的戏剧天性,追求儿童需要与情感的满足,关注儿童尊严与权力的维护,尊重幼儿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主体,它怀抱人文主义情怀,规避早期教育危机对儿童文化的冲击和对儿童发展的危害,为学前教育回归人文关怀提供了一条路径。

标签:;  ;  ;  

幼儿游戏教育的人文价值思考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