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张贤芳[1]2003年在《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收集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圆口铜鱼雌性165尾,用常规解剖观察及组织学、电镜等技术对其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卵巢一对,左右各一,位于鳔和消化道两侧,紧贴于肾脏腹面,其末端相通,以一极短的输卵管开口于尿殖突。按卵巢的外形特点、色洋、大小、重量、成熟系数、血管分布状况等特征,并根据卵子发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将卵巢发育分为5期,本文报导第Ⅰ-Ⅳ期卵巢的发育。第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第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形,没有血管分布,Bouin氏液固定后可以和肾组织分开。第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使得卵巢呈微红色,固定后,肉眼可见其呈分叶状;早期卵母细胞没有充满卵巢,可观察到透明的卵巢膜;晚期卵母细胞则充满卵巢。第Ⅳ期卵巢中卵母细胞明显,卵巢呈囊状,卵巢膜韧性较强,血管分布丰富;早期卵粒呈青灰色,卵粒之间不易分离;晚期卵粒呈金黄色,卵粒易分离。 根据卵母细胞大小,核仁数目及大小,核质、核膜变化,结合细胞质中卵黄核、生长环的分布,液泡、卵黄颗粒的出现及其变化,滤泡膜组成及变化等特征,将圆口铜鱼的卵子发生过程分为5个时相,本文报导第Ⅰ-Ⅳ时相。第Ⅰ时相,卵原细胞排列紧密,成团分布。细胞呈圆形,核仁多为1个,强嗜碱性,核质比大。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开始进入小生长期,细胞体积逐渐增大,数目明显增多;卵巢壁开始形成产卵板,逐渐生长充满卵巢腔。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成念珠状,核质纤丝状,核仁数目增加;卵母细胞周围出现零散滤泡细胞;卵原细胞在卵巢中仍有相当比例。中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开始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卵母细胞外滤泡细胞数量增加。晚期:生长环使得细胞质出现不同染色区域;生长环随卵母细胞的发育逐渐向外扩展直到消失,同时细胞质边缘出现液泡,这是进入第Ⅲ时相的标志。第Ⅲ时相,液泡分布逐渐由细胞质边缘到充满细胞质;卵黄颗粒随着液泡也逐渐充满细胞质,在不同分布区有形态差别;大、小核仁区别明显,核仁物质有外排现象;细胞质嗜酸性增强,由于液泡、卵黄颗粒的充满,细胞基质少,仅在皮质区分布多;中期出现放射带;卵母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分布较多;滤泡细胞数量增加,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第Ⅳ时相,卵黄泡逐渐退化,数量减少,卵黄颗粒则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逐渐增大,有融合趋势;有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核区与细胞质区别明显;核仁数目多,体积减小;放射带逐 汕 内 州JN 人 学川1。},顾 卜。}位 论 义渐增厚,放射纹明显;滤泡层分为2层,ghjki分小颗粒细胞,外层分介鞘膜纠l胞。 超微结构显示:第1时相,卵原细胞’己圆彤,细胞核较人,核仁一个,山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组成;核内异染色质少,常染色质多;细胞质中有1-2个核仁样体,线粒体数量少,其基质电*密度低,峭个发达。第11时相,卵母细IM体积增大,核仁数目增多,形态卜出现大小卜别。‘Hw:细胞质。。!。核仁样体增多,靠近核膜,不被线粒体包围;光面内质网较多,糖原颗粒均匀分布;线粒体出现聚集现象。中期:线粒体包围核仁样体。晚期:核仁样体山大变小,逐渐消失,纠删膜边缘)-I’始)f$成胞质突起。第*时相,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形成大量突起,且越来越明显;I。P期:放射带开始形成:滤泡细胞出现颗粒细胞和鞘膜细胞的分化,两种细胞超微结构有显着差异。本文讨论了核仁外排物,生长环、液泡、卵黄颗粒、线粒体等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变化,圆口铜鱼生存环境、资源状况,比较了圆口铜鱼和铜鱼卵于发生的异同等问题。

张贤芳, 张耀光, 甘光明, 王志坚[2]2005年在《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刘晓彦[3]2012年在《圆口铜鱼HPG轴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hormone, GTH)以及促性腺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hormone receptor,GTHR)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上,对鱼类的繁殖、内分泌以及免疫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的方法在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脑组织中克隆了GnRH的两种亚基GnRH2和GnRH3,在垂体组织中克隆了FSH基因的的开放阅读框ORF (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在性腺组织中克隆了GTHR的部分片段序列。并采用RT-PCR方法分析了全脑、下丘脑、垂体、性腺、肝、脾、肾、肠、心、肌肉等10个不同组织中GnRH2、GnRH3和FSH这3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目的在于探讨圆口铜鱼GnRH、GTH和GTHR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基因与生长发育以及繁殖调控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圆口铜鱼GnRH2的cDNA,其长度为510bp,包括一个258bp编码86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及252bp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 RT-PCR表达分析发现,GnRH2基因在全脑大量表达,下丘脑、垂体和性腺也有较弱的表达。2.克隆了GnRH3的cDNA,其长度为483bp,包括一个285bp编码94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和20bp的5'非翻译区和178bp的3’非翻译区。RT-PCR表达分析证实,GnRH3基因在全脑和下丘脑都有较高的表达,垂体和性腺中也有少量表达。3.克隆了GTHp亚基(FSH)的cDNA,长度为425bp,其中包括开放阅读框的393bp及3'非翻译区的32bp,编码的前体蛋白有130个氨基酸残基。RT-PCR表达分析证实,FSH基因在其他组织都无表达仅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4.克隆了圆口铜鱼促性腺激素基因的α亚基和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的亚基FSHR的部分序列,它们长度分别为174bp和513bp,分别编码58个氨基酸残基和171个氨基酸残基。5.圆口铜鱼GnRH2、GnRH3及FSH这叁个基因编码区的氨基酸残基与其它物种的氨基酸残基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圆口铜鱼的GnRH2、GnRH3、FSH这叁个基因的编码区与鲤科鱼类拟鲤(Rutilus rutilus)的相似性比较高。

陈春娜, 黄颖颖[4]2009年在《圆口铜鱼的生物学及病害学等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属鲤科、鮈亚科、铜鱼属,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生境的恶化和人为捕捞过度,其数量急剧减少,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圆口铜鱼进行了研究,现将一些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1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

徐树英[5]2007年在《长江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水工建设、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且,正在修建的叁峡大坝将会对这一物种产生更大的影响。目前,对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种质资源状况知之甚少。本研究首次利用9个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以及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D-loop)序列的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宜宾江段、巴南江段、涪陵江段和忠县江段四个圆口铜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磁珠富集的方法分离圆口铜鱼的微卫星DNA。挑取54个阳性克隆经测序,有39(72.22%)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完美型共有22个,占56.41%;非完美型共有7,占17.95%;复合型有10个,占25.64%。设计了39对微卫星引物,经PCR筛选,发现有23对能够稳定清晰地扩增出目的DNA带,但只有9对引物在圆口铜鱼中出现多态。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四个圆口铜鱼群体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3个;宜宾、巴南、涪陵及忠县的圆口铜鱼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8、0.598、0.629和0.67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53、0.649、0.631和0.6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70、0.538、0.568和0.610。4个群体内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3626~6.9264之间;Hard-wenberg平衡检测结果显示只有宜宾群体的平均P值小于0.05,偏离Hardy-wenberg平衡,而且4个群体在9个位点上,大多都偏离Hardy-Wenberg平衡(P<0.05);4个群体的Nei氏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性系数的结果是,忠县和涪陵遗传距离最近(0.1449),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0.8651),宜宾和巴南遗传距离最远(0.2900)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483。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87.8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12.16%的遗传异来自群体之间,固定指数Fixation Index(FST)结果为0.12158,这说明圆口铜鱼群体遗传结构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采用PCR技术对上述4个圆口铜鱼群体的线粒体DNA(mtDNA)D-loop进行扩增并测序,研究圆口铜鱼D-loop序列多态性。测定了132尾圆口铜鱼mtDNAD-loop 923bp的DNA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T、C、A、G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21.5%、34.0%、13.7%,且A+T的含量(64.8%)明显高于G+C的含量(35.2%)。基因突变以转换为主,有两处插入或缺失。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分别为0.902±0.014和0.00424±0.00017,四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29-0.00656之间,28种单倍型的UPGMA分子系统树分支不明显;用AMOVA分析方法检测群体间及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异,结果为:圆口铜鱼遗传变异有99.17%来自群体内部,只有0.83%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固定指数为0.00831。这一结果表明,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变异不明显,即圆口铜鱼群体未出现种群分化。

参考文献:

[1].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D]. 张贤芳.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J]. 张贤芳, 张耀光, 甘光明, 王志坚.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圆口铜鱼HPG轴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刘晓彦.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及病害学等研究现状[J]. 陈春娜, 黄颖颖. 水产科学. 2009

[5]. 长江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的分析[D]. 徐树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