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德当代转化之必要性论文

论孝德当代转化之必要性论文

论孝德当代转化之必要性

卢明霞

(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摘 要] 孝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当代继承和发扬孝德,有必要对传统孝德进行转化,原因有三:第一,传统孝德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二,传统孝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当代中国需要新型孝德。由于传统孝德具备合理的精神内核,且其作为一种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孝德当代转化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孝德;转化;必要性

近年来,孝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全国各地时常会有“孝星”之类的评选活动;许多中小学校开始重视孝敬教育,有些学校甚至专门开设“孝敬课”;有的地方规定,公务员的录用要以“孝”为先;媒体也经常报道孝行模范的感人事迹,宣传和弘扬孝德。所有这些既引发了人们对孝德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孝德的思考。孝德的精髓是爱,这种爱不仅可以奉献给父母,而且可能转化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爱,转化为对所有老人的爱,甚至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基于这一点,孝德对于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孝德的继承。但是,众所周知,传统孝德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曾经被专制社会统治者作为奴役人民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现在要继承孝德,前提是必须对其加以改造和转化。唯有如此,孝德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孝德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

传统孝德在近现代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除了它曾是专制社会统治者用以奴役人民、剥削人民的工具之外,还因为它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有一定的矛盾和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百度、搜狐上搜索一些熟知的英文新闻网站和英文学习网站,了解最新国内外大事和与四、六级考试相关的资讯。

第一,孝德内涵的泛化。孝德的基本要求是善事父母,但是传统孝德却在这一基本要求基础上严重泛化,囊括进了各种详尽的要求,这些要求之间常发生矛盾。比如说,《礼记·祭义》中规定:“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那么,一个士兵为了留着性命孝养父母而“三战皆逃”,这种行为是孝还是不孝?《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是“割股疗亲”这种损害身体的孝行却被历朝历代大力褒扬。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为奉养老母而选择活埋儿子的郭巨却被列入《二十四孝》。上述这些矛盾源于传统孝德内涵的泛化,必须对孝德内涵加以转化才能解决。

第二,尽孝的虚伪化、形式化。自汉武帝开始,朝廷以“举孝廉”这一制度来突出孝德的重要,即全国各地推举有孝亲之名的人物,以及有廉洁之名的人物各一名,由朝廷任命官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隋唐,后来由于科举制的发达才逐渐衰落。孝既然成为当官发财的重要途径,于是就有人不择手段地作假孝,使孝德渐渐地虚伪化、形式化。《后汉书·陈蕃列传》载:“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陈)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这是说,有一个乡民赵宣葬亲以孝,居于墓道守灵,坚持了二十多年,乡里称誉,风光无限。然而,他却暗度陈仓,服丧期间私生五子,实际上,只是徒有孝子的虚名而已。

(2)通入Cl2是为了将Fe2+(或FeCl2)氧化为Fe3+(或FeCl3),工业上不用HNO3是因为会产生污染性气体NOx,也会引入杂质离子。

二、传统孝德在某些方面不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其二,传统孝德违背人的平等意识。传统孝德形成以后,一直在专制社会中存在和发展,并和专制政权发生了密切的结合。因此,在孝德合理内核之外附着了不少维护专制统治所必需的等级观念。本来是父慈子孝的对等义务,很多时候却变成子对父单方面的隶属责任。这使传统孝德无形中产生了奴役和压抑人性的消极作用,严重地违背了人的平等意识。

第三,孝行的复杂化、烦琐化,即孝行表现形式非常繁复。《礼记·深衣》中规定:父母和祖父母同时健在的人,穿的深衣用彩色花纹来绲边;只父母健在的人,穿的深衣用青色来绲边;未满三十,父亲已去世的人,穿的深衣用白色来绲边。在餐桌上,长幼尊卑的次序非常严格,礼仪也很细,如:父母端碗用筷,子女才能动作;子女不可先于父母用食,也不可先于父母下桌。传统孝德的烦琐礼仪更突出地表现在葬礼上,整个丧葬过程中对子女的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等各方面加以严格规定,严重影响子女的生活,甚至束缚了子辈的身心发展。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赡养父母仍然是子女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我国超过60岁的人口已达1.26亿,占人口总数的10%。其中,超过65岁的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7%,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的标准,银色浪潮已经在中国出现。预计到2025年,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人口总数的20%。[4]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农村老人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发扬孝老爱亲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代人崇尚自由,追求平等,重视创新,而传统孝德在某些方面却并不符合当代人的这些思想特点。

其三,传统孝德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人的创新精神。韦政通先生指出:“孔子的‘无违’之教,对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有决定性影响,这影响就是使中国人权威主义人格的倾向特强,个人独特的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孝道,似乎建立在无条件地服从上,不必有理性的基础。”[2]传统孝德强调对长辈的顺从和服从,在敬老的同时,压抑、限制了子辈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晋级、升职、发展机遇等方面一直盛行的“论资排辈”现象就是尊老抑幼的表现之一。李大钊曾经指出:“……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牺牲个性的第一步,就是尽‘孝’。”[3]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孝德对年轻人的压抑与限制。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代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对传统孝德中的权威倾向加以改造。

三、当代中国需要新型孝德

其一,传统孝德严重束缚人的自由。这主要是由传统孝德中极其复杂烦琐的孝行规范造成的。一句“父母在,不远游”,子辈便只能一生拘于一地,无法走向远方去追求理想;一句“子承父业”,子辈便无论是否感兴趣,都只能选择继承父辈的衣钵;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辈便没有权利再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一句“父母存,不能私财”,子辈便不再有财产独立的自由……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他具有不断超越现有规定的精神。保障个体自由,是最大程度发挥个体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传统孝德对人的自由的限制是必须加以改造的。

三是监管缺位与权力滥用。在监管权力压制民间融资自由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民间融资监管的缺位。我国江苏、四川、安徽等地存在不少经农经部门审批后,在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的农民资金互助社。这些融资组织虽然性质上不是金融机构,却实际上从事金融活动。由于缺少专业化的金融监管,这些融资组织或多或少存在经营不规范问题。据报载,苏北一些农民资金互助社将互助金投入到禁止的房地产、大桥、安置房工程领域,其中部分投资失败,引发挤兑倒闭风波[8]14。

另一方面,孝德不仅具有对长辈的敬养意义,而且具有对晚辈的教育意义。孝德中所具有的返本报恩意识,正是当前教育独生子女所必需的。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现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四二一综合征”,即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得到了长辈太多的关爱,因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缺乏感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而要使他们学会去爱别人,学会负责任,自然应该从教他们去爱身边的人做起。如果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么何谈去爱别人呢?因此,对青少年强化孝德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网络上众多的票务平台进行的调查,可以发现票务查询的请求以及返回的数据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发送的http消息头的参数具有固定的名称和种类,返回的http消息体也是具有固定结构的json字符串,这便让我们对票务数据的解析成为可能。

总之,传统孝德具有养亲、爱亲、敬亲等合理内涵,当代有必要对其加以继承与转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传统是无法割裂的,道德建设同样是无法割裂传统的。传统的东西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民众心理基础。即使社会再发展,人类再进步,也不可能完全放弃传统道德的一切东西,而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道德体系。孝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凝结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质。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6]这种历史继承性使传统孝德完全有可能转换为当代孝德,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自信建设提供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 李大钊.守常文集[M].上海:北新书局,1950.

[4] 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4-0032-02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养老视阈下孝德教育传统的现实意义与继承创新研究”(JJKH20170009SK)。

[作者简介] 卢明霞,博士,白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2-05

标签:;  ;  ;  ;  

论孝德当代转化之必要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