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企生产结构亟待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刊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短版业务:规模就是利润
由于书刊印刷行业属来料加工性质,劳动密集型行业,基本上是保本微利,工业附加值不高。书刊印刷企业无论是在经营方式、加工价格、人员配备、设备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都是以大批量生产为主而进行管理的。无论短版、长版活加工成本均很高,印10个短版业务可能无利可图,而印1个长版业务可能赢得较可观的利润也是客观事实。正是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长期以来,许多书刊印刷企业对短版业务市场始终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当前短版业务越来越多,长版业务比例相对减少,不少印刷企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症状。
其实,只要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经营核算方式,短版业务也能够为书刊印刷企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机遇。众所周知,短版业务与长版业务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差别,即一是单位时间的产量不同,也就是劳动生产率不同;二是单位时间里上版的次数不同。在相同工作时间里,印长版业务产量高但上版次数少;印短版业务产量低,上版次数多。在权衡短版业务和长版业务时,我们不能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个平衡点,即在单位时间里,短版业务的上版次数和产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其实现利润也就可以与长版业务相等。当印短版业务的品种数量和产量超过这个平衡点时,则可能获得比印长版业务更多的利润。
短版适应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书刊印刷企业承接短版业务成本高、效益低。当然,印制短版业务要比印长版业务的管理难度大得多,技术要求要高得多。因此,书刊印刷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抛弃短版业务不赢利的片面观念,在形成短版业务规模生产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上加大投入,加大对短版业务市场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在设备引进与技术改造上充分考虑短版业务;对短版业务实行单独经营核算;企业内部分配上向短版业务倾斜等。
提高非书刊印品比重
目前,书刊印刷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不高,开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教材生产高峰时期,企业无暇顾及其他产品,另一方面教材生产结束后,没有足够的业务来满足生产,全年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能力没有利用起来。因此,有必要提高非书刊印刷产品特别是包装印刷在书刊印刷企业生产业务中的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书刊印刷与包装印刷这种传统的分工日渐削弱。书刊印刷企业进入包装印刷市场,在理论上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在实践上则是书刊印刷企业面临再次发展的极好机遇。包装印刷是在包装材料、包装容器上印刷各种图文的统称。它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首先从质量要求上讲,包装印刷的墨色厚实,色泽鲜艳、光亮,层次丰富,感染力强;其次,印刷方式多种多样,除传统的凸、平、凹印以外,还有一些特种印刷,如丝网印刷、苯胺印刷等;第三,印刷内容广泛,如产品说明书、商标、装潢图案、广告等;第四,高附加值,不再是纯加工性质,以彩色印刷为主,加工收入高;第五,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
以目前书刊印刷发展的水平,添置和更新一些烫印、上光、涂塑等设备就能够开拓以纸张和纸板为主要载体的包装印刷。但这只是就设备等硬件条件而言的。书刊印刷企业要进入包装印刷领域,还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要有较大的突破。目前,大部分书刊印刷企业都有制版车间或制版中心,从传统意义上讲,其工作内容就是为印刷环节提供印版。但这一点对于要涉足包装印刷领域的书刊印刷企业来说,远远不够,应该将图像设计与图像处理结合起来。书刊印刷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设计人员少、艺术修养水平不高,设计质量低等因素,这一块在书刊印刷企业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因此,必须大力引进专业设计人员,选送有潜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降低价格,以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加速设备折旧,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基础上缩短设备折旧年限,及时收回资金,加快设备的引进和技术改造以保持技术优势等。
强化精品印制观念
书刊印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就其整体印刷水平而言,完全可以代表整个印刷领域的最高水平。但是应该看到,市场呼唤精品,书刊印刷企业还远远不能适应精品印刷的需要,书刊印刷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与精品印制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提出新闻出版行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包括要由数量规模增长向优质高效转变,书刊印刷行业也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出版单位对印刷质量会更加重视,另一方面,精品的品种和数量都会大大增加。
目前,一些书刊印刷企业精品生产能力还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有些精品生产不出来,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致使业务外流;其二是能够生产但是成本高、效益低、周期长,无法进一步争取市场;其三是生产能力不大,无法转化成企业的优势。
近几年来,书刊印刷行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书刊印刷企业在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同国外先进水平相差无几,最大的差距在于经营管理水平和运作机制上,因此,提高精品的生产能力必须考虑市场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引进先进运作机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