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小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的提出,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多年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在“课改”这条路上探索着.数学学习本就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特别是初中数学的学习,随着难度的加大,不少学生渐渐开始厌学,班级里的两极分化也就凸显出来.不断的反思,寻求改变,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把更多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上来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此时,正好学校开始进入“乐享”教学的实施,借着学校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进,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中做到高效,这是我们进行课改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践中我们继续摸索,继续改进.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常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但是更多地还是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节课下来,我们常常感觉良好,但是学生真正又学到了多少呢?面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培养这一现状,很多教师认为,基础教育只要管好“知识”就算完成任务,知识都掌握不牢,何谈其他?这种人为地割裂知识与思维的认识绝不少见.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因时因人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是要教会学生汲取知识的方法,建立很好的知识构架;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为关键,它直接影响人的知识更新速度,影响人的未来.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感更多地源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非记忆知识.拥有一个好的思维方法,而非沉浸在题海中不能自拔,这样产生的幸福感才是持续的、长久的.因此,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仍然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是否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本文就笔者在近一年的新课改实践中,在数学课堂中的一些做法作小结,和同行共同探讨,力求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小组的组建一定是在配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前提下,根据班级人数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6~8人不等的分组.笔者所教的班级共有42名学生,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把全班学生划分6个梯队共7个小组,第一梯队为班内第1~7名学生,第二梯队为第8~14名学生,这样依次类推进行划分.每一个小组有6名学生,分别由这6个梯队的学生组成,第一梯队的学生为每一小组的组长,第二梯队的学生为副组长,组长与副组长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一般还会考虑他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当然,正副组长搭配的标准还要遵循两人的默契程度,同时要能弥补双方在有些学科上的不足.每个小组还选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学科组长,以确保组里每人有事做.组员的选定则交给组长,这样组长管理起来也顺手,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促进小组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数学课堂流程 为了使基本教学要素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学科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在预设、实践、修正、再实践的循环验证中,初步拟定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流程.我们力求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对学生课堂活动的管理,帮助学生明确课型的规范化、流程化,掌握进行此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数学课堂基本上按照预习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等几个环节来进行.课改之初,我们借助导学案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过程关注让学生的“潜在问题”暴露出来,促使教师思考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而非仅仅关注追求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 (一)学习目标的板书和解读 本环节大概1分钟时间,并且对本节课各环节做好时间上的预设. (二)预习环节 教师备课时提前准备好本节课的导学案,课前下发给学生.导学案中一般包括知识回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练习测评,归纳小结几部分.在课堂中的一般操作如下: 第一,进行知识链接(2分钟左右),主要是复习上节课内容或是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比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积的乘方》这一节的教学中,知识回顾就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cbe62749187a77b7f8f2681.jpg)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在阅读文本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在各组间进行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学生以独立学习为主,我们称其为“独学”.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应该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强调导学案的“导”的作用,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样更有针对性.还是以《积的乘方》这一节课为例,学生独学时,会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fcbed5d71799f0ad256620a.jpg)
问题二:观察以上等式两边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三: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表述出来. 问题四: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吗?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bad298e1186ea025a05a7f1.jpg)
=________(n为正整数)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下面的预习问题: 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断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看几方面?哪几方面?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78ced1404a3ce16fda98ccd.jpg)
(三)对学群学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完之后,可根据本组学习情况,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主动进入对群学阶段(本环节大概5分钟).每个小组6个组员,结成3个对子.一般对子之间两位同学学习能力要有一定差异的,我们称其为“帮扶对子”.对学环节也就是对子间两位同学对之前自主学习部分进行研讨,之所以是帮扶对子,在这里就可以让能力稍强的那位同学对另一位同学进行帮助.两名同学均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组里群学时拿出来共同讨论.群学过程小组长带领组员进一步细化导学案上的问题,特别是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独学、对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疑.可由小组长主讲,也可由数学组长主讲.同时,组里成员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本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对学、群学,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小组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教学时,导学案中做如下设计(如图1),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打开,得到的三角形ABC有什么特点?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1026e7d712576bc842ec16f.jpg)
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初,有学生说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说是等边三角形等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一名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按照题目意思自行动手折、剪之后,展开之后发现是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纸,发现了等腰三角形是个轴对称图形,从而得到许多线段相等、角相等这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动手操作,组里同学讨论交流,有的小组能够把“三线合一”这一等腰三角形非常重要的性质找到. (四)展示环节 第一,教师对要求展示的内容进行任务的分配,各小组领到各自任务之后马上进行组员的分配,板书的、主讲的、点评的(主要是点评上一组同学的展示)、答疑的,同时还会设置一个观察员,主要任务是在本组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对其他组同学进行监督,是否认真倾听,认真做笔记.第二,展示(10~15分钟):通过分组合作对问题的再交流,学生对本组的问题进一步厘清思路,加深理解.展示的过程是,对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说出此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此题进行知识拓展、变式训练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增强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精彩性,教师可采取各种评比方式,比如展示是否声音洪亮,站姿如何,是否能够面向大多数学生等等.学生展示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笔记的整理.教师要高度重视预展示的环节,不能草率了事,走形式主义.例如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展示就非常精彩. 导学案中呈现的问题情境:某公司销售A、B、C三种产品,在去年的销售中,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占总销售金额的40%.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A、B两种产品的销售金额都将比去年减少20%,因而高新产品C是今年销售的重点.若要使今年的总销售金额与去年持平,那么今年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应比去年增加________%. 以下是学生经过对、群学之后的展示环节,这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已经分好工,以下是小组里几名学生展示的实录: 学生甲:在这个问题中,没有出现销售总金额.我们设去年的销售总金额为1,今年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应比去年增加x,由已知可得 40%(1+x)+(1-40%)(1-20%)=1 可以求出x=0.3=30% 学生乙: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等量关系的含义.40%是去年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40%(1+x)是今年高新产品C的销售金额,1-40%是去年A、B两种产品的销售金额,(1-40%)(1-20%)是今年的销售金额.因为今年总销售金额与去年持平,所以40%(1+x)+(1-40%)(1-20%)=1. 学生丙:我认为列出这个方程的关键是根据去年的C产品的销售金额表示出今年C产品的销售金额,根据去年的A、B两种产品的销售金额表示出今年A、B两种产品的销售金额. 学生丁:我的思路和他们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今年的总销售金额与去年持平,那么C产品销售金额增加的应该等于A、B两种产品减少的,可以得到:40%x=(1-40%)×20%从而求出x=0.3=30% 教师:丁同学的思路太简便了,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同学们自发地为丁同学的精彩展示热烈鼓掌)下面,学习小对子相互之间结合刚才丁同学的讲解思路进行一下帮扶,解答一下存在的疑惑. (五)反馈环节 可以以达标测评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学生谈收获,大致内容为“通过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等,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进行单独抽测并及时反馈课堂效果.本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 这几个教学环节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几个环节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是教学成败之关键.选择的依据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而学业效能的提高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特点与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为了将这些基本教学要素在各学科中体现出学科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学校各教研组在预设、实践、修正、再实践的循环验证中,初步拟定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流程.我们力求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对学生课堂活动的管理,帮助学生明确课型的规范化流程化、掌握进行此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 三、小组合作学习下数学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 1.弄清“合作学习”的目的,不能仅流于形式.新课改之初,许多老师认为小组一经建立,学生围在一起坐就是合作学习了,课堂上一直以来形成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始终无法改变,原来该怎样上课、怎样讲仍然不变.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完全放手让学生来做,例题的讲解、方法的归纳、知识点的总结等等,教师把自己置身事外,甚至教条地限制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就某个问题起了争执,并且争执不下,或是有的知识学生讲不到我们所要的深度和广度时,讲解得不清楚特别是几何证明题思路不清时,或是探讨之后仍然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如果教师还是袖手旁观,这样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歧途”,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应该凸显出来,只有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才能激起思维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我们的教育主张学生在快乐、活泼、生动、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小组合作学习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我们既要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还是必不可少的. 2.没能处理好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同于有些知识记忆性的学科,它本身是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主动参与才能获得知识.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课堂中有的教师会觉得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独学是浪费了时间,因为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情况下学生是无法掌握的,特别是像数学这样的学科,概念性的知识有些抽象,学生根本看不明白,有的例题学生也是无法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干脆把这一环节给省掉,直接探究.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进入到合作学习探究阶段,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就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解决方法.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之前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3.边缘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无论是在对学群学环节,还是在展示环节中,我们常常发现积极发言的学生总会是组里固定的那几位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本是想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想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组里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有的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较为薄弱,有的学生懒惰、不愿动脑、不愿思考、总想等着“吃现成”的等等,基于这种种原因,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课堂投入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从而也就渐渐丧失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上教师常常就会把这一部分学生给遗忘,有学生能解决问题,本节课也就成功了,这其实与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关注到.比如独学时,教师可下到组里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展示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优秀学生只能进行同学的展示点评和提出质疑,把题目的讲解留给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同时在评价制度上对这一方面也可以进行调控,若是组里后进学生进行展示所得分将是其他同学展示得分的双倍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自信,更能与同学和谐交流探讨,也更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无论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教师,课堂上应该把握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
标签:数学论文; 小组合作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学习小组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