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台湾经济增长_科技论文

科技发展与台湾经济增长_科技论文

中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台湾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据现代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仅仅由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与资本、劳动已并列为生产的三大要素,且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台湾地区经济走向繁荣的事实,也已证明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积极发展科技、以科技为导向带动经济增长,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在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制订的科技政策,对促进产业调整、工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一初步的分析。

一、科技发展政策的演进

众所周知,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发展政策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因此,该地区科技政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确立、形成、调整和演进都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

国民党退台后,在“进口替代”战略指导下,该地区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因此,直至60年代中期,从未制订过积极鼓励科技研究的政策措施,这一点可以从该地区实施的前三个经济建设计划得到佐证。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原因在于:一是1965年“美援”中止,引进技术的渠道受阻,迫使该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二是发达国家工业升级,加速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竞相引进,促使该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三是随着加工出口工业的不断扩展,对实用性的工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台湾地区提出了“应倡导并重视科技的策略方针”。1968年“科导会”拟订了为期12年的《“国家”科学发展计划》,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以开发实用型应用技术为目标,不断增强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从目标上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7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逐渐转为“出口导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工业升级的中心课题,加强科技研究势在必行。1978年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以“科技升级”作为80年代科技发展的“主攻目标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同年,召开第一次科技会议,由“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研讨科技发展的方向。1979年公布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确定了科技发展的三大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生福祉和建立自主的国防体系。

进入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受到岛内外压力的夹击。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本岛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等使该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工业升级换代已迫在眉睫。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科技的发展。为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1982年,台湾地区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大会,修改颁布了许多新计划纲要。如修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提出以资讯、自动化、新材料等8项“策略性”科技为重点,实现基础科学、 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三者兼顾的目标。1983年又制订了《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在1986年的第三次科技会议上,公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10年长程计划》,明确要在坚持“四大前提”(“科技与经建结合”、“科技与民生结合”、“科技与国防结合”、“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与应用科技三者结合”)和“五项基本原则”(科技发展的前瞻性、整合性、继续性、升根性与国际性)的情况下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从这一阶段起,研究发展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90年代后,台湾当局积极承担起主导科技发展的角色,并协助和支持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实施了自主研究发展、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健全科技发展环境三者并重的发展战略。1990年召开第四次科技会议,将《科技发展10年长程计划》修订为《科技发展12 年长程计划》。 1996年9月,召开第五次科技大会, 会议以“科技资源规划与有效运用”、“高科技发展体系之建立”及“以科技引导现代化”三项为议题,确立了科技发展为台湾地区长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并达成了“以科技带动经济”的共识。

台湾当局在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以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确保、强化技术进步。这些经济政策主要有:

利用外资政策。台湾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始于50年代。先后颁布了《外国人投资条例》、《华侨归国投资条例》等,以奖励措施来吸引外资。70年代起,利用外资政策的范围和重点逐渐拓宽到包括第三产业的某些部门和科技发展部门。修订《奖励投资条例生产事业奖励及标准》,引导外资集中于制造业的重化和电子工业。1979年公布了《科学工业区设置管理条例》,设置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这标志台湾地区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向高科技事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重点引进了通讯、超大集成电路、光电、新型材料等先进技术。

财政支持政策。台湾地区经济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约占企业总数的98%。为在资金上保证和鼓励企业的研究发展活动,当局的财政支持政策主要是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解功能,并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令来保证企业加速折旧率和科技投资经费。比较重要的政策有《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所得税法》等。

金融保证政策。主要是各经济职能部门——“中央银行”、“经济部”、中小企业银行、“财政部”等,用提供配合款、配资便利、优惠贷款等方法,通过利率杠杆的作用来为企业的研究发展铺平资金道路。这对于缺乏资金的风险性科技投资来说非常有意义。

为了保证科技政策的实施,当局还制订了人才资源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等,全方位地推进科技发展,最终带动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纵观台湾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科技发展起步晚,研究水平不高,却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正确选择了符合台湾地区实际的“定位点”——“实用”,而且始终以其为宗旨,因而使科技获得了较快的进步,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核能科技方面,6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的电力生产是以水电为主,后逐渐转为火电、燃油。但是,台湾地区的自产能源不足,且自给率日益下降。特别是经过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局下决心以核能发电逐步取代燃油、燃煤发电。

台湾核能研究所是台湾地区核能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1965年。其基本任务有三项:一是从事核能研究,协助推动台湾地区核能工业的发展,解决台湾地区核能发电运营上的技术和安全问题,以增强台湾地区核能工业的自主能力;二是推进核能和平利用,研制并生产各种类型的同位素及其制品,推广其在医学、农业、工业方面的应用;三是联合有关核能单位,致力于原子能科学的超前性基础研究,以促进台湾地区核能科技水平的提高。

我国台湾地区60年代开始筹建核电厂。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台湾电力公司起了很大作用。该公司与核研究所合作,从1970年开始在台湾岛建造核电站。设在台湾岛北部的金山核电一厂,由美国G.E 公司提供两台63.6千瓦电功率的沸水型反应堆,而汽轮电机组则由美国W.H 公司提供。这两台核电机组分别于1977年和1978年并网远行。

在纺织科技方面,纺织业是台湾地区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重要支柱工业,它对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台湾地区纺织业发展与纺织科技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由于台湾地区重视纺织科研,因此,台湾地区的纺织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台湾地区不生产棉花,发展纺织业必须十分重视纺织原料,1968年台湾地区引进技术生产涤纶和晴纶,形成了主要大类化纤品种的生产能力。从70年代初开始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生产乙烯、丙烯、苯、甲苯和二甲苯,为合成纤维奠定了原料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地区化纤工业的大部分原料能自主并开始外销。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界在物理学、数学、应用数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在注重发展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台湾地区科技界还特别强调技术成果的转移,以获取经济效益。为此,台湾方面加强了宏观管理措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当局有关部门拟订了《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成果转移处理要点草案》,对于科技研究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移及其计算、计费方式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建立科研项目审查制度。由企业界、有关部门、科研组织的代表联合组成项目审查组,负责选择和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三是扩建研究机构。为适应产业界对科技增加的需要,各研究机构都作了相应扩充,公营企业也增设了新技术研究机构。

进入80年代后,台湾地区加快了技术转移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科技工业的高速发展。比如,电子工业,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已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产值工业,其净产值突破130 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七位。光电工业在短短的几年里,主要产品由技术层次较低的发光二极体等,发展到光纤通讯、激光加工、光电检测及激光化学等领域,生产出激光印表机、传真机等高科技密集型产品,1987年的出口产品值达到150亿美元,成为台湾地区外销第三大产业, 排名居世界第六位,占全世界总产值的3.1%,增长率高达30倍。

三、谋求“科技生根”,拟构建“科技岛”

在高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冲击下,台湾当局根据岛内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加大实施“科技生根”战略的力度,其目标是要在21世纪逐步将台湾地区建成“科技岛”。要达到此目标的前提,必须对以往科技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加以深刻的反省。纵观台湾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努力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科技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不协调。台湾地区的科技并非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科学基地上,当然,这与台湾地区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状况相关。我国台湾地区在开始注意发展基础科学的同时,以主要精力发展应用科学,使基础科学研究落后于应用科学研究。这种状况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未被列为重点科技项目;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不足;再一方面是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不足,不利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确实是经济发展的捷径,然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基础理论。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根本,而不是应用科学的工具。台湾地区基础科学过于薄弱这一致命弱点,使台湾地区近40年来基础科学理论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科学和技术也无法获得自身的独立发展,这也是台湾地区“工业升级”任务长期难以实现的根本症结所在。

其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缺乏是整个台湾地区科技界的通病,尤其是高尖端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表现在:一方面,台湾地区科技人才不仅总体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现有的研究人员总数为4.9 万人,还不及韩国的一半。在为数甚少的科技人才中,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台湾地区的科技人才中,海外科学家占相当数量。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现有的152名院士中,海外院士有107人,比例高达70%以上。台湾当局的“科技顾问”也大都是“洋顾问”。造成科技人才短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留学生学成后不返台湾。据统计,1978年到1988年,台湾地区外派留学生60838人,回台服务12896人,返台率只有20.9%,10年间共流失47942人。二是当局重海外学人, 轻岛内人才,不充分发挥本岛科技人才的作用。

其三,科研经费不足。进入80年代,台湾地区的研究发展总经费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在亚洲“四小龙”中也不占优势。目前,先进国家的科技研究经费已占GNP的2.3~2.7%,而1995年台湾地区仅为2%。科技投入的不足, 制约着台湾地区科技研究发展活动的开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科技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台湾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针对科学技术的现状,着眼高尖端科技的前沿领域和岛内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采取了如下举措,加速发展科技特别是高尖端科技。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以增强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为改变我国台湾地区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局面,台湾方面具体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形成以“政府”为导引的激励投资机制。1994 年, 从“行政院”开发基金中提拨80 亿新台币, 1995年达100亿新台币。在“政府”的刺激下,金融机构也紧密配合。 1994年,“交通银行”拨出配合资金120亿新台币,1995年达150亿新台币。二是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到位。1995年,“经济部”决定,从1997年起大幅度提高科技专案预算,到2001年总额将达400亿新台币。 三是实施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1995年,“经济部”颁布了《提升产业技术水准政策纲要》,规定了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研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减少税收、放宽融资限制等等。第五次科技会议确立了明确目标,到2000年科技研发经费将占GNP的2.5%,届时将赶上先进国家2.3~2.7%的水平,以提高台湾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科技岛奠定经济基础。

第二,广招科技人才,形成发展高科技的智力群体。当代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为解决台湾地区科技人才缺乏的状况,台湾方面开始着手广招科技人才,为加速发展高科技提供智力的保证。一是规划目标,制订方案。1995年制订了《加强运用高科技人才方案》,计划在今后3年内,每年招揽600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及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250人,资深专业人才350人。二是设立基金,延揽重奖。1994年9月18日由李远哲博士发起的“杰出人才基金会”成立, 其宗旨在于重奖岛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和延揽海外科技人才赴台工作。该基金分两部分,每年奖励岛内科技人才的奖金为50万元,5年为250万元;延揽海外科技人才回台工作,一年的奖金为100万元,5年高达500万元。三是横向交流,合聘并举。 台湾地区今后仍然将继续坚持大量吸引海外科技专家的有益做法,并不断加以机制上的完善,重点是推行合聘并制。一方面,通过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推进国际合作,重点吸收国际先进智力;另一方面,聘用世界著名专家担任台湾地区的“中研院”院士和科技顾问,积极引进高尖端科技人才。目前,台湾方面已把招揽科技人才的目标扩展到大陆。

第三,科学园区启动,推动高科技的全面发展。我国台湾地区高科技的发展,是以首先发展科学园为先导的。1980年12月15日,台湾地区第一座科学园——新竹科学园正式成立。17年来新竹科学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功经验促使当局建立更多的科学园。1996年规划建立三大类型的工业区:(1)科学工业园区:在北部扩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将新竹县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 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国际高科技重镇。在南部建第二个科学园区,规划面积300公顷, 使其成为发展生物技术、 精密仪器及航天和自动化零件等的专业区。 台南科学园区已于1997年7月8日正式挂牌运作。(2)软件工业区:北、中、南各一个, 北部在台北市南港,中部在台中,南部在高雄。(3 )科技工业区:科学工业区和软件工业区偏向于研究开发,科技工业区则专做生产。

第四,重点领域牵引,着力于高科技的产业化。台湾方面根据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和岛内科技现状,选择了本世纪内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科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

台湾地区对信息技术的真正重视起源于信息高速公路所引起的冲击波。1994年夏季,台湾方面正式确立了“资讯基础建设”(NII)计划,这项规模庞大的计划将耗资上百亿美元。

台湾地区的电子技术发展较早,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实力。今后台湾地区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紧密配合NII计划,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

生物技术是台湾地区具有一定发展实力的高尖端科技之一。早在10年前,该地区就制订了发展生物技术的计划,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推进。近几年来,台湾方面看好生物技术,从多方面加以推动。

航天技术是台湾地区发展较晚但又十分重视的一个高尖端计划领域。台湾方面认为航天工业是“一个集政治强权、经济强权、科技强权于一身的产业”,“台湾想在21世纪靠航天工业维系经济发展、科技升级。”1991年制订了新的“太空科技发展前程计划”,该计划以1991年~2006年的15年为期限,投入资金150亿新台币, 重点研制三枚命名为“中华卫星”的科技卫星。

为上述计划的实施,台湾当局采取了两项配合性措施,一是制订(或修订)有关法规。如需要修订与租税奖励措施相关的“生产事业研究发展费用列支办法”、“生产事业研究发展费用投资抵减办法”。二是改进科技人事、会计和审计制度。如在职进修研究及建立逐步升迁培养制度,以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留用等。

标签:;  ;  ;  ;  ;  ;  

科技发展与台湾经济增长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