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融合的逻辑、不足及实施路径
凌思慧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200444)
摘要: 伴随着儒学的复兴,承载着复古情怀的大陆新儒学也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其积极入世的学术理念虽能为儒家文化开辟出全新的研究路向,但这同样能使学派堕入用传统理政思想剪裁中国现实发展的误区,深陷理论目标与当代指导思想相抵牾的囹圄中。因此,不论是为推进儒家学说的现代转化,还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一元论,我们都不得不直面大陆新儒学带来的学术挑战。积极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不足,主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儒学的融合之道,力争通过祛除儒学意识形态色彩与吸纳儒家文化精粹等途径,实现双方在相互补益中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陆新儒学;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融合的辩证逻辑
大陆新儒学脱胎于现代新儒学,却拒绝偏安于学院之内,力求跳出心性哲学的天地,在更为宽阔的现实空间内优游涵泳。为此,它将自身使命定位在“通过儒化中国的和平演变,去回应当今中国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制度问题、中西文化冲突问题以及儒学未来发展问题。”因此,在文中,我们将大陆新儒学暂且界定为一种企图以弘扬儒学为突破口,通过变更中国现行政体,改变现实发展道路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基于此,人们也能够想见,大陆新儒学自带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复古保守情怀,势必会与现代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诸多矛盾。
“真是中大奖了!”一个捕龟人小心翼翼地抓住鳄龟多节的长尾,拎起一只只鳄龟,笑着说,“多美的一批炖菜熬汤的龟肉!”他把反应迟钝的鳄龟们扔进了平底船,由搭档捆扎入麻袋。“那些馆子会出钱买的——现在让我们瞧瞧,有大有小,收拾干净以后,每只大概十磅肉吧——十乘以十六,就是一百六十磅,每磅十美分——那就是十六美元!要是在这儿能多来几批这样的,那——嘿!你干什么?干吗把那只鳄龟扔回河里!你是不是脑壳坏了?”
(一)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融合辩证逻辑
为尽快实现国人的文化认同,大陆新儒学的代表学者设想出宣扬传统的全新路径,即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学理阐释,而是转向现实生活,重新担负起经世致用的使命,积极寻求理政思想与当代社会相通的可能性,力争建立起能体现儒学天道性理的文物典章制度。为此,学者们甚至不惜背离现行体制与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大加挞伐,不断号召公众放弃当前的主导意识形态,推崇儒学为中国的政治信仰与宪法原则。
如大陆新儒学的代表学者蒋庆就曾在《蒋庆等人谈当下儒学发展路线》一文中直接提出:“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二者不可得兼”,并宣称要以儒化国,以儒化党,“以儒学的政治信仰,来作为中国的宪法性原则”,始终坚持“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正统思想”的理论立场。
无独有偶,学派学者陈明也曾提出过更富攻击意味的“鹊巢鸠占”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窒息了儒学发展的空间,并将儒学全面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改旗易帜上。“儒学如果会出现复兴,最大的可为性在于执政上,执政者会觉得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善政’有正面教育意义,用以古人之事启发干部,总比高谈马列理论来的更亲切有效。”
为继续巩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方针,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建设,提升民众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感,使他们能够自觉坚守指导思想一元论,正确处理多样的文化资源。
其次,学者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中,也应当注重理论表述的通俗性与中国化。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偏于学术化的书斋式言论,已影响到不少普通民众的阅读体验。为减少学习者对马克思理论的疏离感,学者们还需继续集思广益,尽量借助人们熟悉的“中国故事”,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蕴,继续创设出如“大同社会”“实事求是”等用传统表述马学的概念,让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内在的衔接,以便推动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公众,入耳入心。
(二)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在推行制度层面的融合辩证逻辑
除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大陆新儒学还试图参与国家的制度设计,要求效法圣王治国,重新回归任贤明、施仁政的理政模式。为此,学派还提出了“儒家三院制”的具体蓝图,即设立通儒、国体、庶民三院,并把大儒所在的通儒院设立为最高权力拥有者,具备管束调度另外两院的资格。因此,该体制的内核仍是由精英垄断权力,可这无疑会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产生激烈的冲突。
具体来说,为重塑国家制度,替“儒家三院制”正名,大陆新儒学也已进行过不少尝试,如蒋庆便曾在《大陆新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中,借积极审视传统理政模式的不足,提出创设新时代圣王之治的构想,即通过走访民间,考察举荐并集结具备治世才能的“通儒”,给予他们参与社会决策、统合国家资源的权力。为规避这种王道政治带来的风险,蒋庆还着重提出要借助民意基础等外在力量去约束治理者,为“通儒”的统治设定前提,要求管理者“以道得民,以德服人,为民众的利益平治家国天下,或是要在政治活动中贯彻天道的神圣性,效法天意施仁政,利民生”。在尽力挖掘儒学资源的同时,学派学者们也在积极吸纳现代政治的治理经验,如陈明就曾效法西方三权分立的宪政思想,要求为分别代表“民意、传统、天道”的通儒院、国体院、庶民院赋予平等的宪法地位,并将是否能同时通过三大院的决议作为法案确立与事务推行的标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10个变量指标(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管包裹程度、病理分级、肿瘤形态、手术切除程度、肿瘤质地、是否脑干水肿及术前KPS评分)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即便大陆新儒学做出了诸多努力,这一主张也仍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毕竟,其沿承的王道政治,依旧是以人治为核心,与马克思奉行的人民主体思想大相径庭。即便学派学者们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会主动融入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感性约束与天道义理的道德压迫,但他们却始终不能建构出能真正监督治理者的制度力量,由此使王道政治的成败太过仰仗于统治者的个人德性,进而令“儒家三院制”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大打折扣。而且,学派分设通儒院与庶民院的做法,似乎也在肯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天然的人格差异,这势必不会被经受过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洗礼的广大民众所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融合历程中的不足
在大陆新儒学等社会思潮的强力冲击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断涌现。这令我们在积极应对各式学术挑战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思考具体的破解路径。
(一)刻板的宣传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自然定律的表述影响下,习惯将具备真理性的繁杂命题简化为扼要的科学公式,以便获取对现实规律的直观认知。为此,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脉络时,往往也会沿承相同的表达方式,为追求形式上的简约之美,倾向于选用公式化、概括性的凝练语言,直接披露揭示马克思的思想精粹。但这在帮助人们进行记忆内化的同时,也会造就理论被机械肢解的困惑,进而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和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课程内容的浏览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的学生评价,同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益的反思,以利于今后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工作。
我国存在人均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我国开展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控制就能节约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供水管网漏水控制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DMA建设更是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今后,我国应加大DMA在不同区域的精确性方面研究,同时将DMA建设与信息技术融合,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因此,我们虽然可以追求马克思主义在表述上的形式美,但必须要坚决抵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论断从具体的经验背景中抽象出来,简化为一些公理公式去说明论证一切的宣传方式,务必要确保理论的完整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避免扭曲学说真义,力争让公众了解到马克思思想的原貌。
(二)生硬的传播方式
首先,我们要时刻关注各式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中伤,积极澄清事实,力争通过理性的论辩,让大众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原貌,进而能够自发认可其第一话语权的现实地位。鉴于此,学者们需要及时关注学界动态与民众困惑,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介进行宣讲,以便能针对外界误解,替马克思主义正名。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公众随时警惕能妨害现实发展的学派,向他们确立精神生活多元、指导思想一元的基本立场,绝不能为任何企图参与乃至倾覆主流的学术流派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
其次,这也源自传播形式的书斋化。目前,人们还未能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论话语,去解答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民众聚焦的主要现实困惑。“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滞后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已成为学界一大热点话题。以经济学领域为例,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向西方经济学寻求富强良方,却较少运用政治经济学剪裁未来发展的具体路向。
首先,这体现在生硬的宣讲方式中。与西方擅长的柔性灌输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传扬形式似乎更偏重标语式的号召,难以令人对这些主流话语产生亲和力与认同感。若我国能在宣传途径上效仿西方,将主导的价值诉求融贯到电影、电视、小说、演讲、辩论等大众形式中,让人们能通过知识问答、原著读书会、纪录片观影等具体有趣的实践活动,自发地走进马克思,这势必会比纯粹的政治宣传更具力量,使我们能加速突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
与此相照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课堂中,不论是校园德育还是干部学习,师长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几乎都止步于书面文字,仅要求人们对理论脉络形成初步印象,鲜少会主动启迪学子动用书中理论,积极思索现实社会的发展困局。长此以往,这种“学而无用”的挫败感只会打消民众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还需积极面对人们对马克思思想现实性的质疑,有意利用马克思主义去解答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遏制马学理论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失语”困境。
其实作为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体一直是包罗万象、充满矛盾的人类社会,它瞬息万变,能在人类天然具备的主观能动性的映衬下,延伸出千万种可能。因此,如果我们执意要用静态的科学定理去界定具有无限生机的社会万象,意图将整个物质世界都局限在既定的框架内,反而会使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性所累,失去应有的哲学意趣,失落自身“活的灵魂与精髓”,成为只能以三大理论、两大发现等形式存在的刻板教条,令广大学子心生厌烦。
在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机电安装已经成为其中的重点,不仅对于水利工程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也决定了水利项目的运行水平。因此在现代研究中,机电安装成为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始终的关键点,做好造价管理,对于确保机电安装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索
在以文化软实力为角逐筹码、以舆论宣传为战役手段的当代,如何坚守思想底线,积极吸纳优秀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派相互补益,彼此成就,已成为当今宣传战线上的重要命题。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建设
为论证自身观点,学派学者们还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马列主义,他们依据马克思的思想碎片,将马克思主义重新界定为一种粗暴偏激的斗争式学说,大肆宣扬“马列主义只是一种狭隘的个人学说”“马列主义没有安身立命、修身进德的成分”,进而阻断了马克思思想与中国文化土壤相融合的可能。但事实上,这些言论并不具有说服力,他们不仅抹去了马克思理论自身的真理性与普遍性,也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对国家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部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敬而远之的抵触心理,还要归咎到不当的传播方式中。各类缺乏生活气息的政治口号与需要强制记忆的思想观念,都会使人们失去自觉内化理论的兴趣。
总之,大陆新儒学的种种思想观念,已经具备借儒家文化旗帜,行变更国家政权之实的趋势,这势必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第一话语权造成不小的冲击。
(二)革除儒学的封建糟粕
如今,单向度的发展模式,已被多元化的声音取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反思与超越五四时代中全盘西化的思维,重新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昔日抵触的儒学,主动寻找与西方现代文明相异的文化精粹。当然,在具体审视这些传统理论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幽暗面,仍需要秉持一种理性中正的反思精神,去对待儒家资源,积极消解儒学与现代社会相悖的理念,以便让学说摆脱过去政治宣传的象征符号,作为一种能完善人格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人文学说再次融入大众。
首先,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导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大陆新儒学的重大失误,就在于本末倒置,为原本纯粹的学术思考添加了极为强烈的政治权利需求,强行让儒家复兴的学派理想凌驾在中国的现实道路之上,未能基于具体国情去设计出真正推进社会发展的制度框架。因此,我们便需要吸取这一经验教训,时刻警醒力图发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学派,并通过学术探讨、学科互动等形式,积极引导新儒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在号召学者们使用传统资源,为中国困境献上良方的同时,也要使其认识到当下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切实践都必须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其次,我们也需要坚持批判精神,摒弃背离现代社会的文化糟粕。“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在重拾儒家资源,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首先要避免机械的套用移植,另外更要及时向民众指出儒学文化中仍存有不可取的思想观念,如具备封建色彩的门第观、特权观和宗族观等,为人们破除封建时期价值伦理的内在阶级偏见,使之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坚决抵制“三纲五纪”“三从四德”等蒙昧思维的复归。
业纳(上海)精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是德国业纳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作为一家集成光电子集团,德国业纳将其业务范围划分为五个部门:激光与材料加工、光学系统、工业计量、交通安全、防务与民用系统。其客户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包括半导体和半导体设备制造业、汽车和汽车供应商行业、医疗技术和安全技术以及航空业的公司。
糖尿病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1]。本次研究为了分析研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特选取我院8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三)汲取儒家的文化精粹
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虽具有一定的幽暗面,但瑕不掩瑜,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部分思想精粹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源流资源,为世界发展的现代性危机提供良方。以当下的生态困境为例,与马克思主义一致,儒学也同样蕴含着对天人关系的积极思考。从价值取向而言,与极尽推崇个人主义,将人类力量推向极致,进而反叛神灵、俾倪自然的西方文化不同,儒家文化历来温和中庸,更推崇“天人合德”的思想,期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愿以违背天道、破坏环境的方式去谋求发展。这样的理念,恰好能在某种程度上,收敛西方以科学为万能灵丹,用动力横扫天下的异化倾向。
四、结语
总之,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它可以通过人们历史性的反思,成为救治现代化缺陷的一剂良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无需踏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极端,将儒学彻底政治化,极尽粉饰,打造为救世学说,甚至以此为旗帜,向大众否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推倒中国一路走来的经验总结与实践道路。中华文化的复兴,还是应当以汲取了儒学精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一条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庆.大陆新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 蒋庆.中国必须再儒化[M] .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6.
[3] 蒋庆.蒋庆等人谈当下儒学发展路线[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4]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5] 易如.“马克思主义”:从符号到大众化——传播的视角[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6] 杜运辉.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大陆新儒学[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
[7] 曾令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建设[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
[8] 张世保.评崇儒反马的大陆新儒学思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9] 王学典.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中图分类号: B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26(2019)08-0051-04
收稿日期: 2019-04-16
(责任编辑:谢蓓)
标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大陆新儒学论文;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文;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