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台湾经济走势的内外部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走势论文,因素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60、70和80年代,台湾经历了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奇迹。90年代台湾经济转为稳定的中速增长,除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只有4.3%以外,其余年份的增长率均维持在5.4%到7.6%的幅度内。(注:台湾行政院经建会.台湾经济发展论衡.2003-3(封3).)新世纪来临之际,多数机构预测,台湾在新世纪的前10年会维持4%~6%的中速增长。(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新世纪初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向.台湾研究,2001.1.)
但是,2001年台湾出现罕见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为—2.18%,2002年虽然恢复了3.54%的正增长,但国民生产毛额仍低于2000年的水平。(注: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2003年2月,第230期,P9~10.)这一波的经济衰退是否意味着台湾经济中速增长期的结束?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因此,国际经济环境是决定台湾经济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外部发展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台湾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它的国际竞争地位,决定着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外部因素成功地发展经济。纵观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趋势,既有向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部分。未来台湾经济的走势将取决于这两类因素的较量。本文将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分析。
一、支持台湾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1.世界贸易量的持续扩张
外销市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持续扩张。全球经贸发展的轨迹显示,从1987年到2000年间,世界贸易一直在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稳步增长。资料显示,世界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3438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60321亿美元,增长78%;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3532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65214亿美元,增长82%。(注:根据《2002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社.2003年.P898相关数据计算。)展望未来,尽管有若干不确定因素威胁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一体化潮流的继续推进以及世界贸易量的进一步扩张势不可挡。根据Global Insight的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扩张率将升至6.9%。(注:林信义.勇于变革,创造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现况与展望(台).台湾经济论衡,2003年第3期,P3。)
2.东亚经济复苏相对强劲
东亚是公认的新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点,21世纪因此被称为亚洲的世纪。在出口贸易和民间消费的双重拉动下,国际资金回流东亚,使这一地区的景气复苏力道较欧美国家更为强劲。2003年初,SARS突袭影响了东亚经济的发展,然而正如亚洲开发银行的《2003年亚洲发展展望》所言,SARS的传播将使2003年亚洲的经济增长放慢0.1%~0.2%,但该地区41个经济体的经济将仍然为世界经济亮点。世界银行2003年10月公布的最新预测也显示出该组织对东亚经济未来的十足信心,它认为,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全球环境更加健康、国内状况改善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强势的推动下,东亚2004年预期将再度实现5.7%的强劲增长。(注:http://china.sina.com.tw/finance/g/20031017/0945478664.shtml)事实证明,SARS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阻碍东亚经济发展的步伐。东亚经济发展的乐观前景为台湾经济的复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3.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贸交流更趋深化,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02年,香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近两年,在台湾对美、日、欧的贸易全线萎缩的情况下,两岸三地贸易成为台湾出口经济中的唯一亮点,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2年,正是由于台湾对香港和大陆贸易的亮丽表现,才保住了台湾经济的正增长。现在,尽管两岸经贸交流中依然存在着种种人为的障碍,但其进一步深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
展望未来,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看好中国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尽管有2003年初的SARS病毒突袭,但是,SARS对大陆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大陆的经济强劲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会因此而逆转,大陆的投资环境也不会因为SARS疫情的暂时影响而产生实质性的改变。2003年9月5日,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为《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与会的世界银行官员乐观地预测世界经济有望在明年复苏,并着重指出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达到7.8%~8%。(注: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9070466.htm)由于大陆与台湾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只要两岸经贸关系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大陆的持续景气和愈日开放的市场就会成为促进台湾经济增长的新平台,两岸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会提升双方的国际竞争力。
4.台湾的竞争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台湾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运营效率高,一直在世界市场打拼的台湾企业也累积了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全球市场的脉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内外经济情势的变化显示,支持台湾经济20年高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已失去比较优势,台湾步入艰难的经济升级转型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台湾的产业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新兴产业尤其是IT业发展迅猛,台湾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IT重镇,由此带动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2002年,台湾的资讯与通信产品的外销订单总价值达301.8亿美元,为外销订单统计中单项价值最高的一类,较上年的增幅也达到26.54%。(注: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2003年2月,第230期,P51~52。)台湾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保有的赢余状态也是其国际竞争力的反映,截止2003年1月,台湾的外汇储备已达1648.4亿美元。(注: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2003年2月,第230期,P149。)
由于在研发方面的持续高投入,台湾企业的技术实力也逐步显现,许多企业完成了从OEM到ODM甚至0BM的转变,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此外,以外向型中小企业为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也使台湾对新经济有超强的适应性。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形成了绵密的弹性协力网络,能够有效地应对新经济时代对创新与灵活性的要求。因此,尽管台湾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台湾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优势将成为台湾经济继续前行的推动力。
二、阻碍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1.国际经济景气状况近一两年内很难出现根本性好转
美国经济能否稳健复苏已经成为决定国际经济景气与否的先决条件。虽然重要的国际经济预测机构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有望在今年恢复稳定增长,伊拉克战事的迅速结束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也提高了人们对经济景气恢复的信心。但是,不断爆发的国际恐怖袭击事件、频繁传出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以及SARS蔓延对国际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冲击,都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国际经济的景气状况一两年内还难以出现根本性的好转。
表1 2000年到2002年台湾对美、日、欧的出口表现(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 日本 荷兰 德国
英国
数额比例 数额比例
数额
比例
数额
比例
数额 比例
2000 34814.7 23.5% 16599.5 11.2% 4933.9 3.3% 4885.1 3.3% 4508.5 3.0%
2001 27654.5 22.5% 12759.0 10.4% 4229.2 3.4% 4480.4 3.6% 3329.3 2.7%
2002 26768.9 20.5% 11991.5 9.2%
3772.0 2.9% 3836.9 2.9% 2908.4 2.2%
注:数额为按离岸价格计算的对该国出口货物价值,比例为对该国出口价值在台湾当年度总出口值中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台)“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自由中国之工业》,2001年第11期,P132~133,《台湾经济论衡》,2003年第3期,P164~165相关数据整理。
IMF在其全球经济展望草案中把对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估由原来的3.2%微调低至3.1%,其中,将德国2003年GDP的增幅预估值由0.5%调低至零,将欧元区2003年的增长预期由1.1%调降至0.7%,将法国2003年增长预期由1.2%调低至0.8%。(注:http://business.sohu.com/45/77/article212557745.shtml)
2.国际竞争中愈演愈烈的区域保护主义
与全球化的稳步推进、世界贸易的持续扩张并行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日渐盛行。面对来自东亚的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因不堪重负已经从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变成区域间贸易壁垒的营建者。从欧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到东盟10加3,自由贸易越来越变为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特惠。各个贸易集团之间不仅相互设置贸易屏障,并且对非贸易集团控制区(如非洲地区)市场的争夺也愈发激烈。近年来,区域经济整合速度加快,欧盟在完成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后,版图东扩成为其后续发展方向且推进顺利,势力几乎扩及整个欧洲;北、中、南美洲的区域整合在美国的积极主导之下也处于逐步推进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规划由2008年提前至2005年;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难度高于欧盟和美洲,进度也相应落后,但基于利益互惠理念,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接连形成,彼此间的贸易、投资伙伴关系日渐强化,区内贸易活络已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总之,未来的国际经贸版图将走向欧盟、美洲和东亚三大板块的鼎立之势。台湾单独依仗欧美市场谋求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终结。
3.台湾在外部市场上面临的夹杀局面
在国际市场上台湾所面对的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还有来自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的追赶压力。乘美、日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之机,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切入了国际供应链,成为轻型加工产品的世界工厂,创下了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性资源的稀缺,由于台币升值,更由于东南亚国家以及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崛起,台湾失去了在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外移。台湾成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投资者,“台湾制造”越来越被“中国制造”所取代,台湾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明显衰减。资料显示,2001年和2002年,台湾对美、日、英、德等主要国家的出口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份额基本都处于负增长状态(见表1)。
4.台湾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
台湾经济发展所采用的是典型的代工模式,依靠进口技术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简单加工。尽管许多企业从OEM变成了ODM甚至OBM,但是,台湾在技术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缺乏自主性,这是制约台湾经济升级与转型的根本瓶颈。正是由于自主技术实力薄弱,台湾的产业结构升级显示出明显的机会主义特征。对美国技术的有效利用成就了台湾IT产业的一枝独秀,由此形成台湾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新经济成分的单一性,而传统产业升级迟缓,使台湾整体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2001年的衰退主因就在于此。因此,台湾虽然有了位居世界第二的IT业,但其产业升级的历程还远未完成。
投资环境恶化已成为困扰台湾经济的一大结症。自然资源贫瘠的台湾在生产性要素方面已毫无比较优势可言,人均收入的高水平和老龄化问题的凸显虽然形成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但这种外来投资不足以形成支撑台湾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投资衰退,岛内投资剧减,致使台湾的失业率节节攀升。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公营事业和民间三大投资主体的固定资本形成毛额全线衰退(见表2)。侨外投资的衰退幅度更大,2001年较上年负增长32.6%,2002年较上年负增长36.2%,2003年1月较上年同期又出现41.28%的负增长。(注:(台)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2003年2月,第230期,P93。)低失业率一直是台湾引以为傲的成就,台湾经济自50年代恢复正常增长以来,失业率持续下降,至1980年达到1.23%的最低水平,其后虽有起伏,但直到2000年从未超过3%的水平。而2001年和2002年台湾的失业率分别为4.57%和5.17%,其中2002年8月达到5.35%,为196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注:相关资料摘自:台湾统计:(台)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2003年2月,第230期,P119。)
表2 新世纪台湾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情况(单位:亿元新台币)
总值 当局 公营事业 民间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2000 22673 6.71%
4917-0.6%
2276-5.6%
15481
13.6%
2001 17818 -21.4% 4606-6.3%
22910.7%10921 -29.5%
2002 17266 -3.1%
4126-10.4% 2229-2.7%
10911
-0.1%
资料来源:根据(台)经济部统计处《国内外经济统计指标速报》,第230期,2003年2月,P21表B-5相关数据整理。
5.台湾的财政金融形势日趋紧张
台湾当局财政收支的恶化趋势也在加剧。台湾财政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之后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2002年底,台湾财政累积的总负债余额首度超过3万亿台币,约占GDP的三成。2003年上半年,提振景气方案加上因应SARS的产业纾困基金,立法院不得不再以举债方式筹措资金,短短不到五个月,就增加了1284亿台币的新债务。开支越来越大,收入却日渐拮据。2002年,台湾整体的税收短征达912亿台币,创下历史最大的衰退幅度,据财政部初步估算,2003年短征税收将会超过1000亿台币。(注:陈雅慧.财政免疫力岌岌可危.天下.2003年6月1日。)与其他国家相比,台湾平均的租税负担率已经过低,未来已经没有减税空间。
金融体系的潜在危机也成为阻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台湾金融问题积弊已久,近年来,股市泡沫破灭,大量资金被套,企业与银行都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之中。2002年3月台湾银行的逾期放款达到16776亿台币的高峰,逾放比率高达11.74%。台湾当局虽然推出了“二五八”金融改革计划,但实施路上举步维艰,目前尚无明显成效,至2002年12月,台湾银行的逾期放款仍然有12512亿元,逾放比率仍然保持在8.85%的高水平。(注:林信义.勇于变革,创造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现况与展望(台).台湾经济论衡.2003年第3期,P3。)
6.岛内政争不断拖累经济发展,而两岸政策的不稳定更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台湾的政治局势也处于重大的调整之中。2000年台湾政坛出现首度的政党轮替,新上台的民进党根基未稳,急于保位,而失去政权的国民党尽管经历了分裂重组,但重返执政地位目标未失,仍然在全力拼搏。政党之间的激烈政争造成局势动荡拖累经济发展。2002末的北高市长选举投票结果加重了民进党对2004年大选的危机感,为争取连任,扁政府可以选择“拼经济”,靠经济荣景为自己加分。但是,面对目前的国际景气状况,加上对自己施政能力的衡量,此举能否奏效确实值得怀疑;另一种选择是更加全力以赴去拼选举,由此必然导致更加激烈政争局面,可供经济发展的行政资源也会因此而流失。
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表明,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基础上的两岸经济深度整合是能够产生双赢效果的选择。然而,两岸关系演进的特殊历史背景使两岸整合的经济进程加入复杂的政治因素。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明显滞后于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的客观需要,尤其是以台独作为立党宗旨的民进党执政以来,一方面是台独理念的驱使,一方面是经济客观情势的压力,致使其大陆政策左右摇摆,阻碍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正常化,阻碍了两岸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使台湾面临在新一轮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台湾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内外部因素错综复杂,有向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部分。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使台湾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台湾片面倚赖美国市场谋求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只有抓住时机,利用祖国大陆广袤的发展腹地,台湾经济才有继续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