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贸易理论:一种基于分工的新贸易理论_绝对优势论文

内生贸易理论———种新型的以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贸易论文,内生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讨论国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国际贸易方面则以李嘉图的贸易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两国产生贸易的原因。李嘉图认为外生技术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他的分析中不需要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开,且没有单一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假设。而其后经济学的发展,建立了边际分析方法,它需要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在给定市场结构和资源存量的条件下,求其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这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解释国内贸易产生的原因。这种“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稀缺物品的使用”(Robbins,1932,38)。而这种研究方法对现有经济现象解释的乏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不满。自80年代后,对于发展理论和贸易理论的研究,使经济学家又重新注重到了亚当·斯密对分工的经典分析上。

分工的话题和经济学一样古老,早在古希腊时期已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色诺分等哲学家作过了分析。到了17、18世纪,这一话题得到了经济学广泛的探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的分析(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得自于法国百科全书对分工的解释)。而后,威廉·配弟、巴比奇、西尼尔、穆勒、马克思、马歇尔等人也对此作过分析。进入20世纪后这一话题却主要由社会学家而非经济学家来进行研究的。迪尔凯姆及他以前的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都曾专门于这项研究。这一时期,经济学界唯一不和谐的音符便是阿伦·扬(Allyn Abbot Young),他在向不列颠F 小组所作的会长致词中认为斯密的分工理论是“在经济学整个文献中所能发现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概括之一。”他认为分工是一个累积的、自我扩张的演变过程,并对此作了动态分析。正是在他的贡献基础上,罗森、贝克、杨小凯等人建立了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使发展理论和贸易理论得到重新诠释。

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大多数经济学界的人士都认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的一个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即使某人或某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劣势,没有胜于对方的绝对优势,也可能在某方面的劣势更少。反之,绝对优势不可能包含比较优势。这种把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作为分工外生条件的看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假设两人在各个方面都相同,他们是否可以从分工中获得利益呢?这绝不是一个特殊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再能借助外在的技术条件来探讨贸易问题,而必须将贸易产生的原因在经济学里内生。为此,我们引入分工经济的概念。

在分析分工经济前,需用生产函数来定义专业化经济,因为在此我们所强调的分工是一种社会分工,它基于社会每个成员专业化的差异程度。专业之间差异度的上升会促使分工的发展。该生产函数由杨小凯设计,我将用该函数来说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差异。

现假定一个人生产两种产品x和y,l[,i]代表他投入i商品的劳动份额,即专业化水平。他的生产函数可假定为

x[p]≡x+x[a]=l[n][,x]

y[p]≡y+y[n]=l[n][,y]

x[p]和y[p]为两种产品的产量,x和y为自给量。x[a]和y[a]为售买量,专业化经济程度参数a>1。照杨的理解,生产水平是专业化的增函数,即专业化会使生产呈规模报酬递增,因此a>1。当a=1时,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增加,规模报酬不变。而当a<1时,生产会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专业化经济只存在于a>1的时候,而分工经济却不一定,在其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a>1时,还是a=1时,分工经济都会存在。

首先,我们讨论两人的外生条件完全一样时的情况:两人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和时间约束,可得到两个函数式

x[p][,1]=l[a][,lx] y[p][,1]=l[a][,ly]

l[,lx]=l[,ly]=1x[p][,2]=l[a][,2x]

y[p][,2]=l[a][,2y] l[,2x]=l[,2y]=1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选择完全专业化的情况下:x[p][,i]=1或y[p][,i]=1,而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即每人两种产品都生产的情况下,x[p][,i]<1,y[p][,i]<1。如果分工使至少一人专业化水平的增加,那么只要有分工的存在,社会的总产出都比在自给自足状态下大。因为存在分工时,至少有一人的产出等于1, 而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任何一方的产出都小于1。这种由于分工而产生的效益, 我们称之为分工经济。分工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它的取得是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动,而非技术的进步。

接下来,我们进入对李嘉图模型的讨论。因为这个模型不存在专业化经济,所以该模型的生产函数及时间约束可作以下设定:

x[p][,1]=a[,lx]l[,1x] y[p][,1]=a[,ly]l[,1y]

l[,1x]+l[,1y]=1

x[p][,2]=a[,2x]l[,2x]

y[p][,2]=a[,2y]l[,2y] l[,2x]+l[,2y]=1

a[,1x] a[,1y]

a[,1x]>a[,2x],a[,1y]>a[,2y],────<────

a[,2x] a[,2y]

由上式,可得出两人的转换函数:

a[,ix]a[,iy]-a[,iy]x[p][,i]

y[p][,i]=───────────────

a[,ix]

设a[,1x]=4,a[,1y]=3,a[,2x]=3,a[,2y]=1,可在x—y平面图上可绘出该函数。

AB线为第一人的转换曲线,CD为第二人转换曲线。自给自足情况下,总合转换曲线为EF。在以比较优势分工的情况下(第一人生产y, 第二人生产x),总合转换曲线由EG、GF构成。以比较劣势分工情况下,总合转换曲线为EHG。斜线阴影部分为分工经济。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第一种由于分工,而使双方都可能具有对对方的优势。第二种是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使分工获得了效益。这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称为内生绝对优势。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可能就是指这种内生的绝对优势。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李嘉图的模型一定优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反之可能内生绝对优势较比较优势更能解释现实中发生的一般情况。我们不妨举个例:甲和乙是两个学生,甲在各门功课上都优于乙,乙只有在体育上具有相对优势,这时按照外生比较优势的理论,乙可以在体育上发展。然而很可能甲更喜爱体育,乙更喜爱数学,甲选择进入了体校,成为了一名职业球员。而乙则选择了进入大学数学系,成为了一名数学家。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分工的不同,个人甚至可以在他处于劣势的领域取得绝对优势,这段文字的描述同样可用函数式来表示:

由上式可看出,无论两人是专业生产x,还是y,x[p][,i]或y[p][,i]都等于1。所以比较优势对两人的专业化决策没有影响,而且只要两人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两人都具有对对方的绝对优势。

二、内生贸易理论

在上文中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专业化是一个人生产函数的增函数。从上文生产函数的设立可以看出,这是由于时间的约束,即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从事不同的工作,专业化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它可以减少时间的稀缺性。一个人将精力集中于一件工作上时,亚当·斯密认为可以熟能生巧,减少转移到另一项工作上的时间,增加发明创造,而巴比奇则认为分工可以避免重复学习费用。专业化对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从一个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唯一的稀缺资源只是时间。

如果假设人们的需求偏好是倾向于多样化时,我们就可以把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只生产一件产品,而不消费另外的产品,就不可能存在贸易。而多样化消费的偏好使多样化经济和专业化经济成为分工经济的两个侧面。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必定会增加贸易依存度,带动贸易量的上升。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框架内,由于分工经济的存在即内在绝对优势的存在,分工可以被解释为一个自发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解释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用分工来分析贸易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但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些模型后面的思想脉络的话,这也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问题的思考(“数学模型”可参看BeckerMurphy1992,杨小凯,史鹤凌,1998)。

外生比较优势对于现今世界贸易额的80%都集中于发达国家这一现象无力解释。而由分工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则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贸易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水平决定贸易的水平。处于低分工水平的地区,其贸易额也会较低。但这我们必须解释一个问题:如果分工存在分工经济,为什么有的地区还会处于低分工的状态呢?

只用上文的内生绝对优势来解释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显然是不足的。我们假设了人们偏好多样化的消费,所以人们专业化的目的只是用多产出的产品去交换其它更多的商品,从而使个人的效用得以增加。而专业化所产生的交易必定存在一个交易费用。这个交易费用既包含外生交易费用,也包含内生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使得各人专业化的决策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只有当专业化的边际效益高于边际交易费用时,人们才会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入分工的状态。至于同时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的人们如何知道分工状态优于前者,这就需要引用“影子价格”来解释。可以假设人们能计算在影子价格下分工的效用,并将之与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效用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优的一方。

交易费用与分工经济的两难冲突,是约束分工不断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个人最优专业化的决策导出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文定理(不同时买和卖同样商品,不同时买和自给同种产品,且顶多卖一种商品)可以帮助确定个人决策的最优模式。在个人决策中不仅要满足购买品之间,购买品与售卖品之间(包含交易费用)的边际效用相等,还要满足专业化的边际效益与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以上构成个人的最优专业化水平。在一个可以自由择业,自由定价的社会中,人们对不同行业的效用进行比较,最终使其在行业间均等,从而达到一种均衡分工。这时能推动均衡分工上升,同时又能提高社会效用的唯一方法便是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援引下面的命题,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交易效率、分工、专业化、内生绝对优势和贸易的关系:“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下述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每人的专业化水平增加,生产率增加,贸易依存度增加,商业化程度增加,内生绝对优势增加,生产集中程度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加,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增加,贸易品种类及相关的市场个数增加,而自给自足率下降。”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由于交易费用的减少使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使分工发展,交易同时逐渐扩大,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增加,当国内市场容量达到饱和时,就需要同国际市场来利用更高分工的好处,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三、贸易与制度

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分工水平的提高,而要增进分工水平只有依靠交易效率的改善。交易效率的改进包括种种方面,如兴建基础设施,改善通讯设备,完善法律,法规。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制度与贸易的关系。许多经济指标不能完全解释的经济现象下面都暗藏着巨大的交易费用。而这些交易费用才是使一些国家步履艰难的真正原因。虽然很难衡量由于制度选择所造成的交易费用有多大,但不同制度下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却可以给我们提供比较的依据。

好的制度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使分工和贸易得到发展。同样,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贸易精神——自由与公正,则会使制度趋于完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虽曾提到贸易越盛行的地区越倾向于制定公正的法律。英国有一百多年是商人的社会,也许不能说这是后来工业革命的契机,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为建立市场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研究经济学的人,大多数会赞同这样一种制度,即它可以维护一种自由的市场秩序。按林德布洛姆对市场自由的定义就是“从事贸易的自由,建立企业以追求贸易收获的自由,这种自由还是在市场上进退的自由,是保持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自由,是不受专横勒索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社会分工水平能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优的前提。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分工水平不会达到最优,同时会出现寻租的现象。即使在这种情况存在一个大公无私的政府,它也无法使各行业的效用趋于一致,因为千百万人的偏好是不可知的,其最终会使社会上的某些产品出现过剩或短缺。苏联当局曾为八万五千种商品定价,仍不能阻止它走向崩溃。如果只放开价格,仍限制某些行业的进入,这些行业的效用必定高于其它行业。政府颁布行政命令限制这些行业收入的结果,只会使“桌下交易”变得猖獗。

市场的公正之处,或许说之所以维护市场这种制度的原因在于市场体现了分散化的决策。分散化决策要优于集中化的决策。因为人类是“无知”的。哈耶克曾指出人类的智慧就是为理性划出一个界限。市场不是一个场所,它是一个决策和信息的交织网,它集合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完全了解的。这个信息网使人们的决策交互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市场所发挥的这种功能现在仍知之甚少。所以任何试图越过市场的行为,我们都应慎思。

或许以上的有些论述已超越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理解:贸易是市场形成的基础,当我们改进制度来推动贸易的时候,贸易的发展也会回馈信息让我们不断修正制度。

标签:;  ;  ;  ;  ;  ;  

内部贸易理论:一种基于分工的新贸易理论_绝对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