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之水”与记者自恋

“手稿之水”与记者自恋

稿件的水份与记者的自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份论文,稿件论文,记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好多事,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报纸和其他产品的营销。

对产品的营销,从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产品导向,另一种是顾客导向。有一个时期美国通用汽车可以算是产品导向理论的代表。他们认为专业的设计人员最懂得汽车,最知道什么样的汽车是消费者需要的好车,只要专业人员能设计出性能突出的汽车,消费者一定会喜欢。通用汽车一位官员就说过:在看到汽车前,消费者怎么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车呢?

但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顾问菲利普·科特勒博士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和专业人员是有区别的。所以他特别劝导我们说:不要爱你的产品,要爱你的顾客。

对于报纸来说,产品就是稿件,顾客就是读者。

作为报纸的作者和编者,我们更爱我们的产品还是更爱我们的顾客呢?浏览近期的报纸,笔者发现很多水分很大的稿件频频见诸报端。这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稿件基本没有新闻性,达不到见报的标准。这种稿件见报的原因有的是编辑把关失误,缺少新闻敏感性,无力判断稿件价值。但更多的情况并不是编辑的新闻素质有问题,而是看在记者“面子”上:反正不是自己家的报纸,还是实惠和关系更重要。

常听读者说:现在报纸上算不上人物的人物报道太多了;构不成经验的经验报道太多了。尤其是一些机关报,本来版面就不多,再塞些这类东西,可看的内容就更少了。

第二种是稿件粗制滥造。反正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成不了明天的历史,顶多也就是明天的废纸,那还精工细做干什么?对付出来就得了。这样的记者既不爱自己的作品,也不爱自己的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种稿件。这类稿件选题不错,写得也很用心,就是太罗嗦。该详写的地方写得不够,不必详写的又纵情发挥。编辑删一删,记者还不太愿意。

对这样的稿件,我们应该提醒作者一句:雕塑和石头的区别就在于,雕塑把多余的东西都去掉了。仅此而已。

作为记者,多少会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自恋情结,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专业的,比读者更懂得什么是好作品。我们会觉得应该拿出好的作品来引导读者。但往往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太爱自己的作品了,太强调自己的观念了,太想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了,而没有特别关注读者的需要。我们经常会弄错一个标准,就是新闻作品的好与不好,不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大多数读者说了算。我们写新闻,首先要满足大多数读者的新闻阅读欲望。如果大多数读者都否决了你,你还有什么影响力呢?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也很不愿意编辑删我的稿子,觉得自己写得很认真,用不着怎么删改了。但冷静下来就会想到雨果的一句话,他说:癞蛤蟆生了一个小癞蛤蟆,就自以为是创造了一个杰作。

这话虽然刻薄,却足以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

“手稿之水”与记者自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