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_党的组织生活论文

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_党的组织生活论文

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持先进性论文,党员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认真总结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吸收以往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的有益做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弄清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构成因素及其运动规律,弄清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路径及其实现方式,努力营造持续不断地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用共同的信仰凝聚党员,激发党员的神圣感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在于其以马克思主义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共产党员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源于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同并由此而形成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将理想信念变为始终不渝的信仰并以此来凝聚党员,激发党员的神圣感,是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党员要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经过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研究而创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她并不能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里产生,即便是先进的工人阶级也办不到,而且也不是经过一般的、简单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因此,要掌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就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究,从弄清基本概念入手,进而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直至掌握科学体系,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学习和探究,既建立起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信服,又建立起对创建并不断发展这个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即革命领袖的敬仰和崇拜。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党员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就要紧紧追随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脚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实现理论学习的与时俱进,使自己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永葆青春。

那么,强调共同的信仰,是否妨碍每个党员的个性和自我追求呢?并不妨碍,不仅不妨碍,而且还有益于党员个性的发挥和自我追求的实现。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即使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阶段,我们党也仍然致力于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下,每个党员都可以拥有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广阔空间,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每个党员也要明了,只有把个人的自我设计和追求融入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伟大实践中去,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实现这种伟大理想信念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消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神圣感、片面渲染党员入党应当得到“好处”的世俗化倾向,其要害,就是把共产党员对信仰的追求变成对实惠的追求。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我们必须提起警觉。

二、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激发党员的光荣感

我们党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和社会主义现实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这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个宗旨是由共产党人通过终生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实践来实现的。党员来自人民群众,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群众相比,他们永远居于少数。作为群众中先进分子,由居于少数的党员联系和服务、宣传和教育居于大多数的群众,正是作为党员的光荣。而党员要履行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责任,就必须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群众的教育,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党员的光荣感正是来源于这个过程。

党必须通过自己制定并贯彻落实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行为及其过程来凝聚群众,使群众认识到党的主张和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并自觉地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和党共同奋斗。而党员的任务,就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群众,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来说,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群众而言,党员较早、较多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有较多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因而占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特别是许多党员又居于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社会的管理层,拥有宣传和教育的路径、手段和话语权,具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必要条件。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党员虽然来自于群众,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并不能天然地正确,党员要取得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资格,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的教育。也就是说,党员对群众所宣传和教育的东西,正是从群众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中得来的。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同志说:“教育者首先应当受教育,这是马克思讲的。我们这些人应当受教育,说不用受教育是站不住脚的。”党员之所以能够成为先进分子,正在于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的教育和培养,而他们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会无所作为、一事无成,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说,人民群众才是教育者,而党员则是被教育者,他们只有永远生活于人民群众之中并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体现和保持先进性。

党员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的教育,就要亲身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显然,这里所说的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仅仅以党员做好具体的本职工作来代替,更不能以整天埋在“文山”中、泡在“会海”里、忙于事务性工作和迎来送往所代替。党的组织要为党员接触和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供服务。绝大多数党员来自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分子家庭,要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经常保持同自己普通群众的亲戚、同学、同乡、同事、朋友以及父母和邻居的接触和联系。应当尽可能广泛地直接和一些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分子交朋友,和普通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还可以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身份,直接到普通群众特别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弱势人群比如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农民、民工、残疾人、拾荒者等“扎堆”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向群众学习,最重要的是“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采取十分谦虚的态度。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宣传和教育群众,在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学习,在向群众学习和宣传教育群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体会做一名党员的光荣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存在着只要求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而不向党员提出宣传和教育群众的任务的现象,导致一些党员“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缺乏党员的光荣感。

三、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激发党员的责任感

我们党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党员必须行使的权力。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一个完整的要求,二者共同构成了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因此,看一名党员是否体现和保持了先进性,不仅要看他履行义务的情况,还要看他行使权力的情况。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党必须从政治上来要求自己的成员,使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扩大党内民主、参与党内事务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激发党员的责任感。

党员的权利涉及许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除了拥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或者一般概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外,有参加党的会议的权利,阅读党的文件的权利,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有参加党的政策问题讨论的权利;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的权利;有对党的组织和党员有根据地提出批评的权利,揭发、检举违法乱纪事实的权利,要求处分违法乱纪党员的权利,要求罢免和撤换不称职干部的权利;有参加党组织对党员作出党纪处分或鉴定的权利和进行申辩的权利,为其他党员作证和辩护的权利;有保留自己的意见并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的权利;有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答复的权利。党章还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党内选举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党员作为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情况、要求改变候选人、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的权利;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对于少数党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党组织对党员的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如果本人对处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有关党组织必须负责地处理或者迅速转递,不得扣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党章特别指出,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享有的权利。

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脱离义务的权利,也没有脱离权利的义务,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履行党员义务的过程中行使党员权利,在行使党员权利过程中履行党员义务,是达到这种统一的基本方式。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同样重要,都是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党员权利和党员义务的关系中,党员权利居于主导的方面,对于激发党员的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当一个党员在事实上感受和体会到自己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人,直接了解党内的重大情况,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自己的意志,他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才能被激发出来,或者说油然而生。只有当一个党员有了责任感的时候,他才能具体地、感性地把自己的利益和一言一行与党的利益和前途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更充分、更自觉地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体现和保持先进性。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片面地理解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关系,多强调和要求党员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而少强调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致使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特别是重大决策的渠道不畅,甚至没有渠道。一些党组织甚至连先党内后党外、让党员早知道这样的规定也形同虚设,将重大问题党内先通报、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决策党内先讨论这样一些有利于党员行使权力的做法弃之不用,党员和普通群众一起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被动地知晓党和国家的大事。当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只剩下做好事、做好人的时候,党员责任感的缺失就是不可避免的。

四、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激发党员的庄重感

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经受锻炼和考验,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经常性的党的组织生活,对于党员先进性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组织生活,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存在。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取决于党在一定时期所处的形势、所面临的任务以及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状况,并且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构成党的组织生活的一系列特定的形式和程序,既承载着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又有其本身相对的独立性。与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相比,这些形式和程序是相对稳定的,发展和变化是缓慢的。党的组织生活是一种组织行为,具有不可避讳的强制性。其根本特点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党员集中活动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而且其主题和内容一定是严肃的。这些要素缺一不可,相互结合,综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的氛围或“场效应”,党员置身其中就会产生庄重感。

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效方式,其中“三会一课”可以看作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尽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其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比如不再呆板地要求每月都要进行“三会一课”,而是调整为根据实际情况和党员需要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或者是召开党员大会,或者是组织生活会,或者是上党课,但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固定时间、地点和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和活动,强调内容的严肃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一些地方鉴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的组织生活有所削弱的情况,探讨建立了“校、室、日”三位一体的党的组织生活方式。就是在乡镇建立基层党校,定期培训农村党员;在村建立党员活动室,定期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开展党内活动;每月确定一天时间,为党的组织生活日。现在有一种反映,一些党政机关的党员作用不明显,有人分析认为,原因是在大家都是党员的情况下党员的作用不好发挥。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机关党的组织生活不正常,有的甚至长时间不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使党员在平时意识不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党员集中活动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的党的组织生活,除了其政治性的内容具有可以教育党员的重要作用之外,还是一种庄严的集体仪式。她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提醒党员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使党员不断地确认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显然,这种庄重的方式与党员个人在家中上网、看电视、看书等纯个人行为的学习和活动无论如何都具有本质的区别。党员亲自按时交纳党费的规定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党员个人向党的组织交纳党费,不仅仅是为党筹措活动经费,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通过这种常年坚持的每月一次的行为,使党员不断地进行自我“确认”和“明确”。我认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章才作出了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即按自行脱党处理的规定。我们多年来重视研究如何落实流动党员在流动状态下也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问题,也是为了通过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种方式使其先进性不因“流动”而“流失”。要搞好经常性的党的组织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保证,包括必要的场所、经费,以及场所内营造庄严的氛围,比如悬挂党旗、革命导师和领袖的照片以及写有入党誓词、党员义务和权利、各种制度规定等内容的壁板等。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就此发出通知并拨出专款,抓紧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扩展开来讲,我以为,党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佩带标志(党徽)、在岗位上标明党员身份、向党员颁发党证等做法,都可以从增强党员庄重感的角度予以研究。其实,有些做法一些地方已经在探讨和试行。

现在,一些党组织存在着党的组织生活庸俗化的倾向,或者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甚至以文艺、体育等娱乐休闲活动代替组织生活,把党的组织生活搞成自娱自乐,或者过分追求形式化,搞表面文章、花样翻新。这样做的危害性,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解构党的组织生活的严肃性,消解党员的庄重感。

五、形成党内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氛围,激发党员的归属感

党员服从党的组织,党组织也要服务党员,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强调关心、爱护和帮助党员,体现终极人文关怀和具体可感的现实关怀,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党员产生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关心帮助党员,最根本的是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提高,在党组织内部形成尊重党员的人格和个性、谈心交心、以心换心、和谐融洽的健康氛围。同时,要在工作上关心帮助党员,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建设,努力把各类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各类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为党员立足本职创一流业绩、实现岗位成才创造条件。还要明了,党员既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也是普通人,因此,党组织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好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党员之间的亲情。当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之家”的时候,党员就自然会对这个“家”有一种归属感。

一些党组织由于对党员遇到的困难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形成了一些党员有困难不找组织找朋友、甚至宗教组织趁机介入通过提供帮助“感化”党员的局面。个别党员由于遇到个人无力解决的困难而又得不到党组织的及时帮助而心灰意懒,甚至提出退党。这些,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和形成党内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路径;党员的神圣感、光荣感、责任感、庄重感和归属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这些基本路径激发出来的党员各种主观感受综合体现在其行为方式上,就形成了党员的先进性状态。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到的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路径、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只是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并不是全部,而且二者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个路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并综合发生作用的。就其一般关系而言,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诸构成要素是内因,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的基本路径是外因。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应当强调的是,这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情况下,内因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决定性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状态,是使党员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一种可能性,而外因则提供了使党员通过内因而发生其行为方式变化的现实性。也就是说,党员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其这种“互动”的方式和状态。这就给外因的作用,即党组织如何有效地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内因和外因的“互动”朝着有利于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最佳状态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小视。

标签:;  ;  ;  ;  ;  ;  

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_党的组织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