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202150
【摘要】目的:研究门诊保健儿童及家长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6例保健儿童,利用抽签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3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价值。结果:实验组儿童行为改善,家长负面情绪缓解,组间对比(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对于门诊保健儿童,对其及家长实施心理护理,效果十分显著,此方法值得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门诊保健;儿童行为;家长情绪
门诊保健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儿童哭闹、不配合的现象,导致家长情绪紧张,此时若护理不当,会产生护患纠纷[1],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本文以门诊保健儿童为例,分析心理干预在其中的运用价值及对家长的护理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于2016年8月-2019年6月进行,抽取此阶段保健儿童106例,依据抽签法,成立实验组(53例)与参照组(53例);资料统计,实验组中,男(n=26),女(n=27),最大年龄值为9岁,最小年龄值为5岁,平均年龄值为(7.56±0.58)岁;参照组中,男(n=29),女(n=24),最大年龄值为8岁,最小年龄值为6岁,平均年龄值为(7.52±0.61)岁。数据检验得知,差异不明显,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对研究进行了审核批准,家长均作为代表同意,并与医院签署了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依据儿童情况开展保健工作,将疾病预防知识告知家长,并让其注意喂养形式,测量儿童发育指标,并进行疫苗接种等。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措施有:(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儿童、家长讲解保健的重要性,并提升儿童自控能力[2],让其克服孤独与自卑,树立自信,积极配合保健措施;(2)心理护理:首先对儿童实施,减轻其内心恐惧感,并通过语言及抚摸动作,让其信任护理人员;耐心与家长交谈,缓解其紧张感,告诉家长,其情绪会影响到儿童,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并通过积极的行为,让儿童也参与其中;(3)行及认知为干预:提升家长保健意识,让其对健康知识有基本了解,在护理活动中,通过轻柔的动作[3],和蔼的语言,对其讲解保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儿童不配合的应对策略,做好心理认知工作,并安抚儿童情绪,通过放松训练等,让儿童及家长均放松身心。
1.3 观察指标
(1)儿童行为:依据我院自制量表评估儿童抑郁、多动行为,每项指标分数为10分,分数越低越好;(2)家长负面情绪: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50分以上为焦虑,54分以上为抑郁,分数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意义
运用SPSS19.0计算数据,计量以(x±s)显示,行t检验,结果p<0.05时,说明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儿童行为对比
表1显示,护理前,两组儿童行为一致。护理后,实验组好转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2 家长情绪对比
见表2,护理干预前,家长心理情绪无差异。护理后虽均有好转,但实验组更明显,组间体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中,门诊属于重要部门,其医疗质量决定医院发展水平,而儿童保健是门诊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敏感度高,家长对护理要求日益提升,导致门诊护理工作逐渐繁重[4],对医院提出了新的挑战。常规儿童保健护理,其只是根据临床需求开展,测量儿童指标、进行疾病预防等,往往忽略健康宣讲以及心理护理,导致患儿哭闹不止,家长情绪波动大,最后出现护患纠纷事件,不利于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护理是将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被多个领域广泛运用。本文中的护理模式,是针对儿童及家长的心理特点,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以此达到预期目标。与常规护理比较,其内容与细节比较完善,能够稳定儿童情绪,消除家长不良心理,并对其行为给予科学指导[5],保证保健工作有序开展。此模式体现了以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让儿童、家长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有利于拉近护患关系。
本次研究中,进行心理干预措施的儿童,通过评价其行为得知,其多动与抑郁行为有所好转,评分均较低,比参照组存在优势,显示了此方法的有效性。而在家长情绪评价上,实验组无论是焦虑评分,还是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说明家长情绪得到缓解,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环境,对拉近护患感情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门诊保健儿童的特点,将心理干预同于其中,有利于改善儿童不良行为,让家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配合保健工作,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此法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山芋,彭娅.心理干预在门诊保健儿童家长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35):4332-4333.
[2]黄晓娟.心理干预对改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价值研究[J].保健文汇,2018(8):143.
[3]付敏.早期心理干预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3.
[4]王萍,薛花,常琦等.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保健功能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4):1974-1976.
[5]先琴霞.实施阶段性心理干预和保健教育对初产妇临床分娩及产后康复效果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6(24):58,60.
论文作者:杨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儿童论文; 家长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门诊论文; 情绪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