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鳞茎叶枯病的特点及防治_大蒜论文

大蒜鳞茎叶枯病的特点及防治_大蒜论文

大蒜匐柄霉叶枯病特点及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蒜论文,匐柄霉叶枯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济宁市是全国最大的大蒜出口基地。匐柄霉叶枯病是本市大蒜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病叶枯死,蒜株早衰,造成蒜头减产和蒜薹霉烂。一般年份损失15%以上,多雨年份减收5-7成,给蒜农造成较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大蒜生产的发展。

病原及发生特点

匐柄霉叶枯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匐柄霉属的膨胀匐柄霉。据资料及观察,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弱寄生菌,健壮的植株不易发病。秋季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开始侵染。次年3月下旬后条件适宜时靠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据笔者观察。该病原菌危害叶片、叶鞘、薹茎和薹苞等部位。

类型及各自特征

因大蒜发病的生育阶段不同,症状表现有较大差别,常见以下4种类型:

尖枯型:病叶叶片尖端变枯黄色至深褐色,坏死后叶片捻曲。坏死部分上生黑色霉层,可向叶片中部蔓延,严重时全叶枯黄。常发生于越冬期前后和早春。

条斑型:叶片上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或偏向一侧发展,条斑部位有时有明显伤痕。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层。多发生于中下部叶片。

白斑型:叶片上生有白色圆形或卵圆形斑点,孤立而分散多不相连。该型多在抽薹期发生于上部叶片和蒜薹上。

紫斑型:叶片上病斑呈椭圆形或梭形,两端较尖,中央色泽较深呈现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明显的枯黄色坏死线,扩展后可使叶片大部或全部枯黄。雨后或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黑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子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型为主要类型,全生育期均可见。

适温、高温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越冬期前后和3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病害扩展蔓延的两个高峰期。另外田间湿度过大、多雨年份、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雨季注意排水,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被害叶片和花薹,集中烧毁或深埋。

该病潜伏期短,蔓延扩展迅速,因此用药必须及时。当秋苗病株率达到1%,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部叶片病叶率达5%时是施药的最佳时机。药剂可选用如下任一种:70%代森锰锌WP600~800倍液;50%速灭灵WP800倍液;50%扑海因WP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8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药2~3次,防治效果90%以上。

联系电话:0531-85193389

标签:;  

大蒜鳞茎叶枯病的特点及防治_大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