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水稻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效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水稻生产的增长方式转变十分迫切,水稻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变化趋势如何?水稻生产率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还是由生产效率改进引起的?各地区的变动情况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为今后相关水稻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基本方法
生产前沿面是用来研究生产率的有效工具,它表述的是最优状态下的投入产出关系,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的资源配置状况。生产前沿面是根据已知的一组投入产出的观察值定义投入产出的一切可能组合的外部边界,使得所有投入产出观察值组成的坐标都位于这个边界的下方,而且与其尽可能的靠近。在Farrell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量生产前沿面模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参数型和非参数型。DEA和随机边界函数法是测定生产率的两种最常用的方法,DEA采用的是线性规划的方法,而随机边界生产函数则是计量经济的方法。本文将试图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的非参数法(即DEA分析法)来研究我国水稻的生产情况。
当我们掌握教研究对象的混合数据(Panel Data)时,可以应用基于DEA的线性规划和投入或产出导向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算生产率指数的变化,并且可以将生产率变动分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两部分。Fare.et.al(1994)将产出导向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定义为如下形式:
上式表示生产点对应于生产点的生产率。当计算结果大于1,就代表从t期到t+1期TFP发生了正的增长。这个指标实际上是两个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其中一个指标是采用t期技术的结果,另一个指标是采用t+1期技术的结果。
为了计算出上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需要首先计算4个距离函数,而这需要解决4个线性规划问题,DEA方法为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里假定在不变规模报酬下采用产出导向型的线性规划来求解4个距离函数,求解4个距离函数的线性规划分别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水稻生产率测定的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份统计年鉴。其中有关各项成本和产值、收益的数据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而有关各项价格指数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或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这里选择了主要产品产值和成本纯收益率作为产出指标,选择人工费用(用工作价)、种籽秧苗费、肥料费、农药费、动力费和间接生产费作为投入指标,各项指标又通过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的影响。在上述费用指标中,肥料费是农家肥费用和化肥费用的合计,动力费是畜力费、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之和,这样处理既可尽量保证物质费用的完整性,又可在尽量包括各类费用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指标。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一)全国水稻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分析
从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1990年以来我国4种水稻生产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年际间波动很大。从1990年到2003年,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幅度分别为4.4%、5.6%、7.6%和4.2%,这种下降主要表现在1994-1997年(早籼稻为1994-1998年)的大幅度下降,这几年4种水稻平均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分别高达19.8%、17.7%、21.5%和20.7%。从不同时期来看,1990-1995年4种稻谷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幅度分别为5.8%、10%、10.2%和8.5%,1995-2000年平均每年下降8.9%、7.4%、7%和6.2%,2000-2003年平均每年增长6.3%、5.4%、-4%和7%。可见4种稻谷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下降幅度很大,在后期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到2000年以后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中籼稻仍然在下降)。
4种水稻的技术进步表现出与生产率变动非常相近的趋势,而技术效率则相对要稳定得多。1990-2003年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4.4%、6%、6.8%和3.9%。特别是在1994-1997年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下降。相对技术进步而言,技术效率的波动都很小,1990-2003年4种稻谷生产的技术效率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分别仅为0%、0.4%、-0.8%和-0.3%。
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特征与我国粮食产业的波动乃至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大致吻合的。导致水稻生产TFP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变化,技术进步在整个90年代同样处于全面下降的状态,而在2000-2003年也是全面恢复。我国水稻生产的TFP和技术进步水平在整个90年代下滑,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90年代甚至目前使用的许多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熟,由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这些技术在80年代可使技术进步提高,在90年代就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小了。(2)粮食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导致粮食增产不增收,影响了稻农种稻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着稻农对种植水稻的投资以及对新技术的采纳。特别是在90年代我国杂交稻技术占主体,而此时期粮食普遍过剩,大米也不例外,由于杂交稻的适口性较差,推广自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样也限制了杂交稻技术的普遍推广。(3)2000年以后,我国粮食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对粮食问题非常重视,杂交稻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加快,使水稻生产的TFP和技术进步水平提高也是理所当然的。(4)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和整个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样也使水稻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得到增强。
表1 我国不同年份各种水稻生产率变化情况
(二)不同地区水稻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分析
1.粳稻生产率变动分析。
从粳稻生产的不同地区来看,粳稻生产的TFP变化差距很大。表2显示,1990-1995年粳稻生产的TFP增长的只看天津和安徽,TFP下降最大的5个省份是黑龙江、上海、山东、浙江和宁夏;1995-2000年TFP增长的只有黑龙江,TFP下降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安徽、吉林、云南、河南和宁夏;2000-2003年在被调查的15个省份中有10个是处于增长状态,增长居前5位的分别是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和安徽。
就不同地区粳稻生产的技术进步看,与TFP呈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表2显示,1990-1995年只有天津和安徽呈增长态势,下降幅度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上海、云南、黑龙江、山东、宁夏;而1995-2000年被调查的15个省份都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安徽、吉林、云南、河南和江苏;2000-2003年绝大多数处于增长趋势,增长幅度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安徽。
表2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粳稻生产TFP、TC和EC变化情况
相对于技术进步而言,不同地区粳稻生产的效率变化不大(见表2),相比之下,1995-2000年的技术效率变动更趋稳定一些,除湖北略有下降外,其余省份都处于不变或增长状态。
2.早籼稻生产率变动分析。
就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早籼稻生产的生产率变化而言,2000-2003年被调查的大多数省份早籼稻生产的TFP呈增长态势,增长处于前5位的省份有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和广东(见表3)。而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时期,大多数省份的TFP处于下降状态。
表3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早籼稻生产TFP变化
早籼稻生产的技术进步状况也与TFP的变动类似。在被调查的9个省份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的两个时期技术进步均呈下降趋势,而在2000-2003年除了海南省仍处于下降趋势外,其他省份均处于增长趋势(见表3)。
而早籼稻生产的技术效率则在1995-2000年表现得最好,这一时期除安徽和海南保持不变外,其余省份的技术效率都在增长(见表3)。而相比之下,在1990-1995年和2000-2003年都有部分省份的技术效率在下降。
3.中籼稻生产率变动分析。
不同地区中籼稻的TFP变化差异也较大。中籼稻的TFP增长状况总体较差,2000-2003年只有河南、湖北、江苏和福建4个省份处于增长状态,而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绝大多数省份处于下降状态(见表4)。
不同地区中籼稻生产的技术进步也与TFP的变动基本同步(见表4),2000-2003年同样只是江苏、河南、福建和湖北4省份处于增长状态,与TFP变动不同的只是这4个省份的排名顺序发生了变化。相比TFP和技术效率,各地区中籼稻的生产效率增长较好一些,在3个时期都有一半左右的省份处于增长状态(见表4)。
4.晚籼稻生产率变动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晚籼稻生产的TFP在2000-2003年基本都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增长幅度处于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浙江、湖北、广东、海南和安徽。而被调查的9个省份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时期都处于下降趋势(见表5)。
表5表明,2000-2003年不同地区晚籼稻生产的技术进步都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增长幅度处于前5位的省份有浙江、湖北、海南、湖南和安徽。而在前两个时期9个省份晚籼稻生产的技术进步都处于下降趋势。9个省份晚籼稻生产的技术效率变化不大,基本都处于稳定状态(见表5)。
表4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中籼稻生产TFP变化
四、基本结论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对1990-2003年我国水稻生产分品种、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1)1990-2003年我国水稻的生产率增长波动很大,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下降幅度很大,1994-1997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下降,而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水稻生产率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部分构成,导致4种水稻生产率变动的最直接因素是技术进步的变化。通过测算结果发现,4种水稻的生产率与技术进步都有着非常一致的变动趋势。而4种水稻的技术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比较稳定,这一方面显示出成熟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新技术推广的有限。(3)就不同地区的水稻生产率来看,整个90年代大多数省份水稻生产率都处于下降趋势,而2000-2003年各省份的水稻生产率基本都处于增长趋势(中籼稻除外)。2000-2003年粳稻生产方面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和安徽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较大;早籼稻生产方面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和广东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较大;中籼稻生产方面只有河南、湖北、江苏和福建的生产率增长;晚籼稻生产方面浙江、湖北、广东、海南和安徽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较大。
表5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晚籼稻生产TFP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