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考评报告_高考论文

本刊特稿 1996年普通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稿论文,普通高考论文,评价论文,报告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普通高考历史科试卷;本着有利于为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了试卷结构,优化考查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寓思想教育因素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与各项规定。尤其在能力考查方面,今年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试卷和试题的这些调整和改革,较好地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一、试卷评价

1.较大幅度的调整试卷结构,合理调控试题难度,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知识的内部联系的考查。

为了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又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水平,今年的试卷结构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减少主观性较强而评分误差较多的问答题的比重,增加客观性强的单项选择题的比重,适度压缩难度偏高的多项选择题的比重,同时加强对材料处理能力考查的比重。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既坚持能力考查的力度,又适当降低试卷难度的要求,扭转了近年来因追求能力考查的力度而导致某些试题难度偏高的倾向,使考试和教学双方基本上协调了起来。

1995年、1996年试卷题型结构的变化

今年试卷总题量虽比去年增加5题,但文字阅读量和书写量却大为减少(去年试题文字量约4590字,今年约3990字,减少600字;去年参考答案文字量约1670字,今年约1120字,减少550字)。所以,大部分考生均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卷,可见试卷长度完全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今年试卷考查的知识内容,中外古今各部分的比例保持稳定。试题的知识覆盖面,与教材的“章”对应计算,覆盖率为54%(中国古代史为45%,中国近代现代史为95%,世界近代现代史为36%),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这一比率的相对稳定,对于引导中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教学,纠正片面追求抽象的能力而忽视知识的不良苗头,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今年试卷继续调整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内容的考查比例。经济史内容的分值占30.7%;文化史内容虽受“考试范围”的制约而将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的有关章节排除,但在试卷中仍占14%;政治史内容仍居试卷的主体地位,占55.3%,比前几年已有所压缩。这种调整,对于纠正长期以来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政治史而轻经济史、文化史的状况,具有导向作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即中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内容,没有偏难和琐细的知识,体现了基础性。这对于防止和克服中学教学中舍本逐末的倾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今年试卷的难度结构,卷Ⅰ和卷Ⅱ均适当降低了难度。选择题中的偏难题目有所减少;填空题虽首次出现理解性试题,但未提高难度;材料解析题由于今年引用的材料不存在阅读障碍,加之中学教学中普遍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所以考生比较适应,试题难度明显降低;问答题的题目均为“大路货”,但因试题强化了对概括、比较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答案要求较高,所以难度比去年仅略有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试卷在减少偏难试题的同时,相应地增多了属于理解性的中等难度的试题,从而保证了全卷难度的合理性和试题的测试信度与效度。

1995年、1996年试卷题型难度的变化

2.继续保持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特别是突出了对历史事物深入分析、认识和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并在全面深入挖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逐步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所坚持的方向,今年的试卷继续体现了这个着力方向。据统计,今年试题中考查纯记忆能力的约占24%,而考查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等较高层次能力的约占76%,同去年大致持平。

今年试卷对能力考查的结构也作了调整。着重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分值占全卷总分的39.7%,着重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占29%(比去年增长3%);着重考查“历史阐释”能力的(不含材料解析题)占30%(比去年下调5%);首次明确了“文字表达”能力的分值,虽仅占1.3%,但已清楚地昭示了今后能力考查全方位发展的端倪。

试卷考查“再认、再现”方面的分值虽仍较多,但纯属死记的试题却很少,其余多为着眼于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如第2、3、4、11、17、23、26、33、40题等。考查“历史阐释”方面的分值虽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主要是因试卷结构调整所致,并不意味此项能力考查的削弱,相反,其考查力度还有所加强,表现在:一是对“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从问答题延伸到其他题型,如第8、12、13、15、29、31、38等题;二是高度突出了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要求,如第8、29、36、37、44、46等题,特别是第47、48题,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知识能力的考查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更多地把“历史阐释”和“材料处理”两项的能力考查交织在一起进行,如第32、37、44、45、46题等。这些,都表明高考试卷对于“历史阐释”能力考查的重视。

今年试卷在深入挖掘各种题型潜在的能力考查功能方面,又有新的探索和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历史地理概念的测量,题目既有文字叙述式,也有识图式,较好地体现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检测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第6、10、39题;二是对一向被认为只能考查简单识记能力的填空题的考查功能进一步挖掘,作了较大改进,如第39、40、43题,都不是对机械记忆的单一测试,而是着眼于考查理解能力,颇具新意,赋予填空题以新的活力;三是参考答案的拟定更趋灵活,如第45、47、48题的分层分等评分、提示式答案、加分规定等,这些办法都为考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对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3.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教育性与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统一。

重视思想教育在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中的有机渗透,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个优良传统。今年试卷继续保持和充分发扬了这个传统,不但普遍注意在试题中自觉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而且特别注意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以史为鉴”的学科教育功能。如第10、37题涉及的香港、台湾问题;第44题关于杨秀清和洪仁玕对外态度的归纳与比较,可以加强对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理解;第47题关于唐朝文化的分析概括,可以从中深刻领悟当前强调发展经济、安定团结和对外开放的现实意义;等等。

4.今年试卷并非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仍有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必要。

主要的是:少数题目的科学性欠严密;有些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不理想;有的试题评分标准难以恰当操作。其中,对于主观型试题的评分,既要能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又要能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仍是今后命题(以及评卷)需要特别重视并予以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试题简析

按题型分述如下:

1.单项选择题。共28个小题,42分。难度0.74,区分度0.669。

第2、3、4、9、13、16、18、21题偏易。这些题虽然大都属于理解性的“再认再现”的范畴,但因所考查的内容均为重点知识或非常明确的观点,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对。

第6、17、28题相对偏难,难度均在0.40上下。第6题考查的是记忆能力,许多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对历史地理知识不够重视;第17题是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对“战略意图”的含义理解模糊,还可能受到某些影视片或文学作品的影响;第28题是考查对概念的记忆能力,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对某些相关的概念不能清楚辨别。

其余试题的难度控制比较适中。试题在考查理解、分析等思维能力的信度和效度上均有所提高。

2.多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30分。难度0.44,区分度0.562。

第37题虽然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比较能力,但考生普遍答得较好,第31题也答得较好,表明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已有可喜的成效。难度较大的是第29、36题,均侧重考查综合知识的能力,考生对第29题错答的原因主要是对有关知识缺乏深层次分析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表明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此类能力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第36题的题面看似普通,但通过率最低,难度为0.06,区分度、信度和效度都不理想,考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对B项中的是否“全面胜利”、C项中的是否“自发地爆发”和D项中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缺乏明确认识,而命题者设计选项的不周密也是重要原因。本大题的测试情况表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填空题。共5小题,10分。难度0.59,区分度0.523。

第40、42题较易。第39题设计别具匠心,需要运用课本知识来分析地图,有一定难度,但测试结果尚可;也有不少考生把“北周”与“北齐”颠倒,或误填“西魏”、“东魏”,说明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识图析图方面的引导还有待加强。第44题的内容虽属课文小字部分,但系常识性知识,许多考生的错答表明了掌握知识过于狭窄。

4.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36分。难度0.61,区分度0.487。

第44题着重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提炼和概括比较的能力,难度0.60。其中第①②问较易,但仍有不少考生归纳不完整;第③问层次稍高,考生得分率较低,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偏差,不去概括比较杨、洪间的异同,而去评头品足。这反映了考生对于从材料中归纳提炼要点的能力和概括比较的能力,仍然不尽人意。

第45题着重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鉴别论证的能力;难度0.56。其中第①问要求回答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这需要结合课本中的背景知识来分析,但许多考生审题不当,大谈大生产运动的普遍意义,答非所问。第②问较易。第③问设计了分三个层次评分,绝大多数考生达不到第三层次,其失误原因是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一看到材料出自美国人之手,就要否定或驳斥。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的审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史论结合能力,均需加强。

第46题着重考查利用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材料处理能力,难度0.68。其中第①问的赋分分配不大合理,似有“送分”之嫌;同时,从部分考生的失误中表现出对纵向、横向的比较不全面,还不能从多角度来分析材料和认识问题。

今年的材料解析题,难度较低,考生成绩较好。但在阅读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上,仍有不少缺陷,中学历史教学对此应加强培养。

5.问答题。共2小题,32分。难度0.41,区分度0.601。

第47题以考查概括能力为主,命题设计(主要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颇具新意,力图体现能力考查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由于题面仍属一般的“大路货”,答卷并无很大困难,难度0.52。但是,考生答案属于第一等次和第三等次的都很少,绝大多数属第二等次。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概括能力较差,抓不住要领;其次是忽视题面注明的要求,依然罗列现象,甚至张冠李戴,不成文句。此外,属于可以加分的,几乎没有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说明原因的。这表明考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存在较大缺陷。本题的评分标准较为繁琐,在操作中很难统一,评分误差也难避免。

第48题以考查综合分析和归纳比较能力为主,题面较为平易。但难度较大,为0.29。答卷所暴露的问题有:一是归纳比较的能力较差,不能紧扣题意(基于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前后两次革命的主要差异),而是罗列史实;二是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记忆混乱,理解模糊。

今年问答题的测试成绩虽比去年略好,但并不表明考生在“历史阐释”方面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事实上,中学历史教学对于此项能力的培养仍不容乐观。

三、建议

1.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今年试卷结构的调整是较为合理的。在保持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适当降低难度,这对于高校选拔优秀新生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都很有利,希望今后能相对稳定。今年各题型的试题中,都有一些有新意的探索或发展,值得继续坚持下去并使之逐步完善。

主观型试题的评分误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命题者,多年未能解决。今年虽有一些改进措施,收效仍不大,可操作性尚须研究改进。这个问题已经日益影响了试题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甚至影响到对考生的选拔。因此,除建议命题者在命题时着重研究改进措施外,并再次呼吁有关方面(如各地招办和阅卷单位等)尽快找出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

2.对高中教学的建议。

高中历史教学对加强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改革的力度仍有逐步加大的必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高一起就注意能力培养,不能把“担子”都推给高三。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能力,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对于《考试说明》所归纳的“再认再现”、“材料处理”和“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加强,特别是对“历史阐释”的能力,应继续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从今年历史高考中考生暴露的问题看,高中历史教学仍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抽象的“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不良倾向,真正做到能力和知识的并重与统一。

标签:;  ;  ;  

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考评报告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