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盛会——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坦布尔论文,侧记论文,盛会论文,哲学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3)11-0036-03
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03年8月10日至17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这届大会的 主题是“面向世界问题的哲学”,旨在强调在新世纪开初之际,需要用哲学知识研究解 决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使哲学在创造一个“没有恐惧与贫困”的世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主题的确定,无疑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密切相关:世界多极化 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进展;“9·11”事件对国际局势造成冲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 问题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威胁着安全;全球经济创造出巨大财富,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 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文化与文明要素在国际关系和社会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大会主题突出了哲学在研究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使命与功 能。
大会内容很丰富。有四场直接体现大会主题的全体大会,每场邀请3位著名哲学家讲演 并讨论。四个分主题是:(1)哲学的作用:启蒙,后现代思想和其他视角;(2)全球化和 文化的同一性;(3)人权,国家和国际秩序;(4)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伦理和哲学的挑战 。有五场和大会主题相关的大型研讨会,主题分别是:(1)暴力、战争与和平;(2)不平 等、贫困和发展:从哲学的视角看;(3)民主及其前景:公民和公民社会;(4)人权:概 念、问题和前景;(5)面向社会和全球的正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另有一场专 门讲演土耳其哲学的研讨会。有三个专门的讲座:阿拉伯哲学家阿威罗伊(去世800周年 )讲座,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中世纪)讲座,克尔凯郭尔讲座。按照哲学各分支学科或 专题,进行了50种分组会议。有16场特邀分组会议,其中有些主题颇有现实针对性:亚 欧之间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发展;紧急情势中的伦理问题;冲突和冲突解决的辩证法 。由各成员组织或学者自行设计主题、自行组织的圆桌会议,则有69个之多,大多和大 会主题相关,或探讨各地区、民族的哲学与文化传统及其互相交往、比较研究,内容丰 富多彩。大会注重哲学教育,还征集学生论文,举办了三场学生的研讨会,三个主题是 :“后现代的政治行动主义”、“人权:批评与辩护”、“排外和自我与他者的问题” 。还有13个国际哲学团体在大会期间举行会议或研讨活动。笔者有幸与会,仅就管窥之 见,对大会的特点说一些感受。
总体而言,这届大会注重对全球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比较突出社会政治哲学和伦 理学(包括社会伦理、国际伦理和其他应用伦理)的研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世界 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强劲走向:哲学不自闭于象牙塔内,而在关注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全球性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大会突出了在新世纪哲学的使命与功用 21世纪全球化进程向哲学提出的新挑战和对 全球性问题的哲学研究,是许多会议的主题。哈贝马斯在题为“向一种后民族国家定位 的转变:关于国际法未来的争论”的讲演中,批评德国政治家施密特的观点,认为当今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大变,拘限于民族国家主权的古典国际法及其哲学根 据已不适用,正在形成非中立的、要保障国家内部人权秩序的新世界政治法。意大利后 现代主义哲学家瓦蒂莫(Gianni Vattimo)则宣讲当今“民主时代哲学的终结”,认为全 球进入后现代,传统形而上学被解构,后现代哲学与文化是无中心、多元、展延的,边 缘化的哲学可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中起中介作用。较多哲学家在研讨中认为,全球化是一 个相当复杂、充满矛盾的进程,资本、技术、知识的急速转移,已带来种种不合理性, 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南北差距扩大、全球资源与财富分配不公正、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种 种矛盾,应通过树立一种“全球正义观”来解决这些矛盾,实现一种“人性”的全球化 。非洲加纳哲学家维列多(Kwasi Wiredu)在题为“跨文化对话中哲学的作用:一种非洲 的视角”的大会讲演中,论述了非洲的多元文化价值及其对世界哲学的参与,强调哲学 在调谐、解决全球性问题中负有特殊使命,主张哲学要在跨文化对话中发挥重要功用。
注重对规范、形成合理世界新秩序中的重大问题的哲学研究 有些人认为世界秩序应 建立在超越国家的普遍人权的基础上;有些人主张扩大运用罗尔斯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 论来树立全球正义;较多人认为应正确处理个体国家、国家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关系,新 世界秩序应建立在主权国家的平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 ·辛格(Peter Singer)两次在全体大会发言,主张用理性的正义观正确处理主权国家关 系和不同的政治与文化传统,新世界秩序应“通向全球民主”。他抨击美国布什政府发 动伊拉克战争,搞所谓“先发制人”战略,并威胁伊朗、北朝鲜等,无视并取代联合国 安理会的作用,靠经济实力与军事威力实现霸权,是反民主、反正义的。他主张发挥维 护和平的联合国和民主的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建立平等国家合作的全球安全体系,结束 霸权。他的两次大会发言都获得全场极为热烈的掌声。
注重从哲学上探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 当今文化和经济、政治紧密交融,文化 与文明要素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中愈益起重要作用。这次大会对全球化中 的文化问题有较多探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中造成的文化矛盾,如全球化中 的文化差异与同一性问题(涉及全球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全球化是否文化 一体化),造成的文化分裂或裂变问题,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边缘化甚至被吞灭问题, 强势西方文化和一些民族国家本土文化的冲撞;二是不同哲学与文化传统的合理交往, 以求共同发展,涉及到“文化间性”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分组会议和圆桌会议都有较多 讨论文化哲学的主题,如“全球化和差异:跨文化对话的哲学基础”;“南南跨文化的 哲学对话”;“通向全球人性的世俗人道主义和融合中的世界宗教”,等等。
当代科技革命对哲学与伦理学的新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2007年将“科技伦 理”列为优先重点领域。这次大会注重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的研讨与交流,特别是当代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哲学与伦理问题(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分组与圆桌会议中 技术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内容较多,如哲学和环境;技术哲学;生命伦理和医学伦理;哲 学和计算机如何能表明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的问题;信息社会的伦理;计算机伦理的哲学 和实践含义;医药产业的伦理挑战;技术状况中的新伦理;等等。科技伦理和解决一些 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国外已有较多研究,具体深入到空间伦理、信息伦理、水 资源伦理、工程伦理等等。这一领域值得我们重视与加强研究。
从大会看,当前世界哲学仍保持20世纪后叶以来的多元化格局 英美分析哲学与相关 的科学哲学(包括新实用主义)和欧陆人文哲学平分西方哲学的天下:自亨普尔、蒯因、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批判以来,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有很大变革;在欧陆,可见紧接 后期海德格尔的哲学、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论、后现代主义盛行。前苏联与 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虽受挫折,马克思主义哲学仍保持强盛生命力,西方马克思 主义有不少新学派。从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认知科学理论、心智哲学到科技哲学、伦 理学、美学的各哲学分支学科在进展;各地区、各民族的哲学传统也在适应本土现代化 和全球化的现实中呈现新内容。这次大会当代欧陆人文哲学占了较大比重。渲染后现代 主义哲学与文化的气氛浓重,有的学者质疑是否后现代主义主导了这次大会。在西方国 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研究仍不少。如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会的劳勒(James
Lawler)等人、美国激进哲学家协会和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分别在会上举办了不少相关 的圆桌会议:通向21世纪新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女 性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在后共产主义时代作为一位思想家的马克思;个体和马克思主 义的重新研究等。
发展中国家的哲学声音比过去明显增强 有专门讨论非洲、拉丁美洲哲学和当代亚太 哲学的专题会议。东亚和南亚地区与会的哲学家积极参加分组会议、举办圆桌会议,比 较活跃。韩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的代表都宣讲本国的多元哲学与文化传统及其对 全球化中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中国学者和海外华裔学者比过去明显增多,也较活跃, 举办了一些圆桌会议,如伦理学:“相对自由主义的儒家”;“21世纪中国哲学和全球 化”;“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分野和共鸣”;“伦理学的范围:东方和西方”;“中 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当代哲学的发展”。我国哲学界参与世界性国际学术活动的能量在不 断增进。
大会期间,召开了FISP全体成员组织代表会议。FISP主席库楚拉蒂(I.Kucuradi,土耳 其哲学家)在报告中特别提到去年10月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世纪之交的哲学”的研讨 会,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所属哲学研究所表示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今年11月20 日为“世界哲学日”,并派代表宣讲了所拟订的新的《哲学战略》草案。会议投票决定 2008年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由韩国汉城主办。选举出丹麦哲学家凯普(P.Kemp)教授为
FISP新主席。选举出FISP领导机构指导委员会的25名新成员,中国学者姚介厚也当选其 中。新一届指导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三位副主席:意大利的伯尔蒂(E.Berti)教授,希腊 的莫纳丘(M.D.Monachou)教授,印度的钱德尔(B.Chandel)教授(女);秘书长为美国的 麦克布莱德(W.McBride)教授;司库为瑞士的库恩(G.Küng)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