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一发动全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局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入夏,全国普通高校比去年扩大招生45万人的消息传出,千千万万的考生家庭欣喜万分。国家计委、教育部称,此次在原定扩招基础上的再扩招,使总增幅达到44%,总招生数达到153万人, 其增幅之快和增量之大,前所未有。据悉,此次扩招的重点,一是普通高校的本科和高职,二是成人高校专科起点的本科。
今年扩招这么多,将来社会是否有需求?针对这种担心,李岚清副总理在给教育部的一封信中指出:“我认为,从人才供需关系的数量上说,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对社会更不利。”
教育决策上的特殊案例
有专家从教育决策的角度,指出今年扩招政策出台的两大特点:它作为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模式,产生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环境;它被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项措施,由经济理论界提出并直接影响决策层。这说明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已经从理论共识到被政府高度认同。
此次扩招,对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意义。对政府有一个推迟和延缓就业,减轻压力的问题。经济理论界则预测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室研究员胡鞍钢说,去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有900亿元。从未来看半用于教育的支出约10%,即6000 亿元,假定其中有效支出是50%,那么至少就将有3000亿元的投资。此次扩招会相应带来基础设施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局部地区尤其是高校密集地区将由此出现一些支柱产业或者叫主导产业。
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国务院决定的此次扩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落实了中央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进而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充分体现了政府尽力满足民众消费教育的意愿,今年高校录取率达到47%,社会反响很好。
——突破了物价部门对高校收费的限制,允许高校收费标准可根据培养成本及民众的承受能力而适当提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的问题。
高校潜力还有多少可挖掘
说到高校扩招密切相关的师资状况,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认为,我国高校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一般偏低,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不少教师的工作量并不饱满,一周讲上七八节课就算完事。其实工作量可以有14节甚至20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建明说,以人大现有的师资力量,就是招生规模扩大一倍也不成问题。而在许多理工类高校,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同样具有潜力。
扩招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是高校后勤力量能否承受。今年初一项权威的调查并不乐观,有600多所普通高校基本教学、 生活设施的人均使用面积都超过了教育部的有关标准。尽管大幅度扩招的困难不小,许多高校还是以国家的大局为重,想方设法增大容量。从高校目前为扩招所做的一些基本准备看,有的腾出了被挤占的教室,有的将延长学生食堂开饭时间,有的调整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然而,扩招的最大难点还在学生宿舍。去年,国务院一位领导在考察一些高校时,看到每间16平米的学生宿舍被四个上下铺、两张书桌、几只大柜挤得满满的,甚至一间简陋的大房子要住一二十人,不禁发出“拥挤、破旧”的感叹。有人说,高校利用社会资源建学生宿舍是个好办法,只是这类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效果尚需时日。
在此次44所部属高校中扩招人数最多的四川大学,新建2.5 万平米的学生宿舍工程已近收尾。据校长卢铁城介绍,学校今年规定了在本校就读的教职工子女必须全部回家住宿,好让扩招进的800 名本科生有地方住。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由于实在没有空余宿舍提供给扩招的280 名学生,而把全部名额都面向了北京的走读生。
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介绍,今年学校原定的本科招生计划比去年多招50人,此次扩招又增加到150人。按照国家要求, 扩招的名额重点向中西部倾斜,而把少量给了在京的走读生。
走读可以减缓高校住宿暂时的困难,但走读生每天往返于住家和学校间,参加不了学校的晚自习和晚修课及有关活动,也是实际问题。说到走读生学习明显不如在校生,清华大学深有感受:几年前热能系曾招有27名本科生的走读班,结果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只相当于住读班的中等水平。后来就再不招走读生了。
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观点恰恰相反:人们强调住宿主要考虑到学习氛围以及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正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大学生认识社会渠道的多样化而趋弱,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确立,读大学不应再局限在一个圈子里。
至于上千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扩招中面临办学条件差的状况。有关方面去年的统计说,尽管成人高校的部颁办学标准比普通高校专科的黄牌标准还低,达标率也仅为17%。由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从政策上考虑为普通高校扩容的改革思路:继续加大普通高校中成人高教的成分;加快成人高校的分化,或撤消,或并入普通高校,或转为高职校;允许一部分中专校升格。
有一些高校对这次扩招表现得不甚积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认为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没有跟上。如果给予允许收适当赞助费一类的鼓励政策,高校肯定有扩招的积极性。
慎防扩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理论界对高校扩招作用有着乐观分析的同时,教育界一些学者则从高教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要对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有足够的预见和应对之策。
应该从供与求两方面来认识“扩招”对经济的拉动力。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魏新认为,按以往办学标准,现有全日制高校的基础设施大多捉襟见肘。解决的一种方式是实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来刺激百姓和投资商对学生宿舍、食堂投资。这是一个方向,但需要时间和过程。
以教育消费拉动经济,真正的主流应该是已经工作的人。持有这一观点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提出,扩招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兼读生和走读生。这就需要国家有相应的政策,一是年龄适当拉开;二是学习时间拉长,允许一门一门地进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彦玲则担心:近两年供求见面会上“大专免谈”的招聘牌子比比皆是,今年扩招进来的大专(含高职)层次的学生,如果三年后继续“大专免谈”,扩招政策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诗亚提出,社会需要人的学历,更需要人的创造能力,高校如果不在培养人上有所作为,面对多年并不乐观的就业市场,扩招或许只是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置后了。
教育行政部门对扩招的两点忧虑也在引起各方面注意:
——国家放松了对扩招收费的管理力度后,依据本地民众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地区间收费标准的差距将继续拉大,各类高校的招生计划向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将不可避免,这种趋势如果在机制上得不到控制,势必加大教育发展的东西部差距及城乡差距。
——扩招可能会加大教育整体发展的协调难度。例如,今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涌入普通高中,首先是普高容量吃紧,北京明年普高有扩招两万名的任务,实际只能扩招8000名;其次是普高与职高学生比例的改变,可能导致中等职业学校萎缩、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及“普九”任务难以完成等一连串不良反应。
魏新说,我个人认为今后扩招的规模以20%的速度递增较好,连续几年按此规模发展,既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又能够基本上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教育的发展不能是跳跃式的,切切避免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