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观与城市形象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形象设计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中,要把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城市形象应作为当前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问题
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73%,到1995年末城市化水平达到29%,预计到2000年,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4.5亿左右, 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到2010年将达到45%。
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建国后短暂健康发展、1955~1966年过渡城市化、1967~1976年反向城市化、1976年以后快速城市化等历史过程。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起飞阶段,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以上,处于世界的前列。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据1996年统计资料显示,过去的15年中,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45个增加到75个,增长66.7%,其中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15个增至32个,增长113%;20万至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已达192个,增长174.3%;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已达373个,增长245%;建制镇从2870个增至16992个,增长592%。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截止到1994年底,我国城市以占全国16.9 %的国土面积和39.9%的人口,创造了69.5%的国内生产总值、72.8 %的工业产值和70.8%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容纳了全国43.7 %的就业人口(人民日报,1996年7月4日)。
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城市人口素质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城市建设规划滞后。1996年在长沙召开的“中国迈向21世纪城市管理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规划滞后、起点低、缺乏科学性与严肃性的通病。据了解,国外许多先进城市的城市规划常达一百多年,而我国不少城市规划经常是十年、五年就调整一次,有的城市旧城改造还没有完成,新建部分又要加以改造。目前,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脏乱差、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归根到底也是由于规划滞后。此外,人们缺乏城市环境建设意识。
世界银行在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期间,散发了一份题为《建设21世纪的适于居住城市》的报告,提出现代城市只有适于居住才能发展的思想和政策主张。这一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生存既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只有适于居住和管理良好的城市,才能吸引外来的资金与项目,也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世界各国对城市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路子,先发展经济,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面临的种种弊端;一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近代以来,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对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反思,吸取其经验教训,选择后者的道路。这条道路实质上是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二、城市设计与持续发展观
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联,构成一种生态——社会的大生态系统结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不仅要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还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和人类总需求水平的平衡,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其目标是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前提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达到各个产业的协调持续的发展。
城市设计要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否则就要重犯传统发展观的错误。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传统发展观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目标,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它只单纯地看待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所引起的经济迅速增长,却没有预想到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它使人类一味地征服、掠夺资源,盲目地主宰自然。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从传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陶醉中惊醒,否定和批判了传统发展观。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一条能够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发展道路,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确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这是一种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是对现代人或社会和未来人或社会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为指南。会议结束后,我国政府就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和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认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三、关于城市形象设计的原则
城市建设就是要为城市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为此,需要城市形象设计。一般来说,它包括两个部分:硬件系统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标识、城市色彩(如雕塑、照明、广告、报刊栏等)等等;软件系统部分,包括政府行为、干群关系、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市民素质等。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城市形象设计方面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着整体规范化不足、个性特征不突出、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加以校正。
今天,我国城市形象设计工作,是借鉴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并加以拓展,形成所谓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的。 形象识别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要求突出鲜明的个性。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不仅要求设计和制定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而且要求规范政府行为和市民行为,同时要求城市视觉形象的定位,包括城市标志、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公益配置的定位。总之,城市形象设计应以城市的总体感受为出发点,多学科联合攻关。它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研课题,又是与城市公民密切关联的问题,需要广泛的城市公民参与。
四、城市建筑与生态化世纪
国内外专家纷纷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绿色世纪或生态化世纪。这实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设计,其目标是实现建筑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因此,人们所说的所谓绿色或生态建筑,就是创建起无任何污染,而又绿化与美化了的厂矿区,无任何污染而又绿化与美化了的住宅区,无任何污染而又绿化与美化了的学校区,无任何污染而又绿化与美化了的一切公共娱乐场所,等等。
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绿色建筑将具有明显的时代协调特点,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使人类建筑事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即建筑将全面引起绿色或生态文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化、生态良性循环化、高楼大厦低层化、城市绿化的田园化、乡村文明城市化等。有人由此概括21世纪建筑趋势:绿色建筑人化,人化建筑绿色化。到了这个时候,建筑业将依靠人的智慧和知识,创造出人与环境协调、和谐的艺术建筑。
随着建筑新思潮的形成,一种新型设计——环境艺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环境艺术,又称为环境设计,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科。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城市建设艺术、建筑艺术、室内设计、雕塑、园林等都属于环境艺术或环境设计的范畴。
一般认为,人类真正进入艺术环境阶段,以15世纪的文艺复兴最有代表性,如当时建造的宫殿、教堂、府邸等,注重了建筑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后来,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人们把环境“机械化”“工业化”了,只注重满足人的生理、生物性需求,这是机械环境艺术观、现代主义艺术观的时代。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当人们直接承受了工业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的恶果后,才意识到应该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部分历史人文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环境艺术观念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自本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建筑界从研究环境行为与环境设计效果的关系角度,提出人对环境的心理、行为要求,包括审美艺术需求。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次代表大会发出了建筑师华沙宣言。该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首次把建筑的本质看作环境艺术。至此,进入环境建筑学的历史时期,开始了建筑学观念上的又一次革命。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因此大大加强,呼吁从环境出发,保护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当今,人们愈来愈追求城市建设,居住区建设以及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设计水平,以求使用功能和艺术质量的完美结合。
目前,国外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总趋向是,重视环境——行为研究,也被称作环境设计研究,即开展对人和物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使环境对策、规划、设计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设计实践。如,注重研究环境设计对使用者主观变化的影响,对使用者环境满足感、形象、意义、知觉和认知的精神影响,以及对居住者行为、工作、聚会、健康、温暖、安全、视觉舒适度等方面的影响。
当今,建筑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超前产业,环境设计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追求目标,从而也引起我国建筑业的广泛关注,这自然也成为我国广大公众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人,即城市管理者应具有时代要求的知识、视野和观念,才可能跟上人类进入持续发展的21世纪绿色建筑时代的步伐,为我国不断创造绿色化、生态化的美好环境。
(收稿日期 199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