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在这一思想中,邓小平不但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所提出的有关基本原理,而且还依据新的实践所提供的经验给予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列宁认为, 这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告诫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中国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 必须把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他说:“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4〕并说,在革命胜利以后, 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

邓小平始终坚持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6 〕一再强调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但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又不仅仅囿于前人已经作出的结论,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实了新的见解。

在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上,邓小平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一)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并将这肯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7年他在接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7〕在此之后,他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到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更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加以肯定。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 〕邓小平如此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共同富裕,并把这肯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属第一次。它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同一切剥削制度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区别,从而也就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方向,这对于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无疑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二)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能预见到或实践过在落后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因而也就没有能比较具体地谈及关于在这样的国度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虽然在这方面也作了努力探索,但“左”的思想指导使得他也没能科学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邓小平以其特有的开拓气魄和过人睿智成功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责任。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首先正确地肯定了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9〕由于我们底子薄,科学技术不发达, 再加上人口多,耕地少,使得我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10〕他强调,要在这样的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根本的就是要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他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看成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1〕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从根本上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糊涂观念,纠正了长期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左”的倾向,防止右的倾向的滋生与蔓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而且也为所有在落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

在肯定社会主义必须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科学途径。

(一)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1985年8月,邓小平在谈到拨乱反正时指出, 我们“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12〕后来在许多场合中,他一再强调这一原则基础。通观他的整个思路,他提出的这个原则基础,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之本,“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13〕就会导致“左”的或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的倾向,而这两者,最终都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破坏。这当然是我们所绝对不能容许的。其次,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衔接的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前提、根本保证。只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去发展生产力,才有可能保证生产力健康、持续、高速地发展,顺利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4〕

(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15〕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传统的观念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以后,就只存在着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不再需要解放生产力。这种观念,完全忽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的对生产力必须继续解放的客观条件、客观要求,结果,便找不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难以实现。可以说,这是曾经使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进而牵动着政治、文化)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武器,完全突破了这一传统的观念。他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6〕他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7〕只有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道路,这样,才可能使生产力得以充分的发展。所以,“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8〕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想,正确而有效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自身内在动力问题,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矛盾关系的光辉典范。

只有开放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9〕“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20〕因此,他提出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是一个落后的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更需要开放,就更没有理由封闭自己。对外封闭只能吃苦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21〕今天,我们再不能吃这种自己封闭自己的亏,要通过开放来学习、吸收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管理经验,充分吸收外资弥补我们建设资金的不足,这样,才有利于尽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

总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2〕

(三)要充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方法、两种手段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已经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3〕针对人们长期存在着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标准,因而不敢运用市场来发展经济的错误观念,他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2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5〕为此,他强调一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做到“计划和市场都得要”。〔26〕主张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方法、两种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的又一重大突破,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伟大的创造性发展。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在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协调、稳步健康地发展。

(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

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色。还在1975年他主持中央工作时,就已经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他说:“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27〕到1977年,他又引用毛泽东的话说:“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好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28〕后来,他更是多次肯定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论断,并在充分考察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9〕的新结论。在充分估价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的同时,鉴于教育对科学技术以及整个生产力诸要素的基础作用,他进一步要求“一定要把教育办好。”〔30〕他提醒全党:“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31〕正是出于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他先后发表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战线的拔乱反正问题》、《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等一系列谈话,亲自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等,并在这些会议上都作了重要讲话。他的所有谈话和讲话,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科学技术和教育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必须抓紧、抓好。

(五)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现时国际国内所提供的有利机会、有利条件尽快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经济,也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问题。他认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是个机遇,中国国内政治稳定,改革开放成果卓著,条件有利。这是我们发展自己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机会难得。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32〕他说,别人现在都在抓住机会上去,有可能走在我们前面,我们不抓住机会,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33〕总之,“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3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具有无可争辩的科学性。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飞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感召下,其之后的几十年里,相继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些国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都极大地解放了各国的社会生产力。但由于社会主义是个新东西,各国共产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回答,使得在革命胜利之后,各国的社会生产力都没有被引上自觉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都带上极大的盲目性。例如,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尽管在70年代以前曾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有过比较迅速的发展,但在70年代以后,对在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走何种路子却陷入了困境,从而导致了生产力急剧衰退,并酿成了严重后果。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从1957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虽然在主观上是希望尽快地把社会生产力搞上去,但实际上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其结果,“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35〕国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邓小平正是在总结这些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以实事求是为灵魂的科学系统,是一个涵盖着诸多相互联系的系统。如前所述,邓小平不但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来重视,而且还全面地提出了必须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充分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手段、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必须抓住时机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其内在的不可分割性,都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所不可缺的。只有这些方面都全部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科学系统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运筹关系国家命运问题的极其慎密,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超艺术,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这一理论的高度成熟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空前繁荣与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及成功实践,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当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最为重大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可以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但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都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72

〔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8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79

〔4〕〔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428,1437

〔6〕〔7〕〔8〕〔9〕〔12〕〔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9〕〔32〕〔33〕〔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16,255,373,252,138,137,265,370,370,136,64,90,90,368,148~149,203,373,364,377,375,375,375,137

〔10〕〔11〕〔13〕〔27〕〔28〕〔30〕〔31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63,314,278,32,52,50,34

标签:;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