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综合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预后良好。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性疾病,不需进行特殊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加强护理,优质的护理可以加强改症的预后。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综合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81-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cosis,IM)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通常大于10%。该病并发症较多,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及免疫系统。本文通过对本科收治的1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临床特点:入院时腋窝温度>39℃的患儿56例,38~39℃的患儿44例,淋巴结肿大77例,咽痛66例,咽部白色分泌物24例,肝肿大86例,脾肿大18例,躯干为主的斑丘疹24例,100例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颜面浮肿者2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为[2]:⑴典型的临床表现;⑵异形淋巴细胞百分比>10%;⑶血清学反应(+);⑷嗜异凝集反应(+)。
1.2 治疗方法
除降温退热等一般处理外,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器质受累者分别给予保肝及营养心肌,合并感染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本组病儿中14例存有并发病者,应用静脉推注人免疫球蛋白3~5d,收到良好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本病起病急,进展快,有上呼吸道黏膜肿块,分泌物多,因咽喉疼痛不易咳出,随时有窒息的危险。设专人护理备好吸痰器;安置床旁心电监护仪,每小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情况;随时观察意识、面色、呼吸、四肢末梢循环情况;准确记录出入水量,配合医生做好气管切开准备。由于患儿症状隐匿,个别患儿没有症状,加之小儿表达能力差,不能自述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精神、面色状况,有无感到疲劳或疲劳加重,有无心悸、气促、胸闷等,同时观察并记录患儿心率、心律、呼吸及血气分析的变化,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定时复查心电图。对鼻塞患儿,给予局部冷敷以减轻鼻粘膜充血和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胸闷、憋气患儿,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1~2L/h。
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惧怕医院的各种治疗,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的知识,顾虑疾病预后等心理反应,极易影响患儿。针对这些心理反应,安排有经验的护士作为责任护士,介绍疾病发展、转归等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措施,并以治愈的病例为榜样,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介绍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过程及效果等,以取得其理解配合。
2.3 呼吸道护理
患儿的呼吸道护理,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的重点环节。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护理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呼吸道护理水平:第一,协助患者取半坐位,头偏向一侧,鼓励患儿咳嗽吐痰;第二,湿化空气,预防分泌物黏稠,每日应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28~30%[3];第三,小量多次喂水或饮料,补充水分,保持口咽黏膜湿润,利于痰液咳出。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需加强对患儿的口腔消毒,防止出现感染。一般而言,护理人员可采用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混合生理盐水进行消毒治疗,浓度依据患儿的临床情况而定。
2.4 发热的护理
发热为本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治疗过程应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针对于此应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调节患者体温在38℃~38.5℃,体温护理方法应定时测量患儿体温,主要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洗、额头冷敷等。对发现持续性高烧或者超高烧的患儿应适量选择退烧药,并采用头枕冰枕的方法进行治疗。时刻关注患者体温变化,每20min记录一次。针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营养缺失和水蒸发等情况应及时给予高纤维、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少食多餐,及时擦除患儿汗液。更换床单和衣裤,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尽量保持患儿舒适干燥,注意保暖。
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增生性疾病,可累计多个患儿脏器和系统,同时可能引发患儿出现肝炎、心肌炎、胰腺炎、腮腺炎、肾炎等并发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加大医学巡查,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异常,主要记录患儿出现的面色、血压、呼吸、皮肤和脉搏等情况。若患儿出现任何异常应积极联系治疗医师,尽快发现原因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并发症的恶化和发展。
3.小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V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此病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4]。因此,针对临床不同的特点,早期护理干预,正确进行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是确保患儿早期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雪频,周丽珍,陆卫民.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2例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3):73-74.
[2]卢建娣,陈成.综合护理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92-93.
[3]向金平.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7):100.
[4]孔祥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86-1287.
论文作者:田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儿论文; 传染性论文; 细胞论文; 并发症论文; 小儿论文; 体温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