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 道德教育 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从培养基本的行为习惯开始,系统、专业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普遍的利己主义,不关心别人的精神生活。(2)懒惰,缺乏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差。(3)价值取向偏离,易受大众媒体诱惑。(4)生活无节制,学习自觉性不强,情感自控能力弱。(5)虚荣心旺盛,企图不劳而获等。
青少年思想道德 “问题”形成的原因:(1)过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对校长的考核中,毕业班的考试分数占了很大的比例,分数成了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校长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依据。校长对教师的考评也如此——以分数为主。教师们辛苦管理和教育教学,大脑里想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眼里盯着的是学生的分数,没能顾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关心不够。(2)在应试教育中,除了老师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家长的观念也起到推动作用。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甚至更高,家长们出现了病态的评价,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在学校或在家里都得到百般宠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遭受到全盘否定的痛苦。这样,“唯分数”的传统教育连锁反应、恶性循环,学校和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到位,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
二、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 “问题”的新思路
(一)更加注重家校合作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之上。”[1]教育是对人的理性和心灵做细致的工作,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命运共同体,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氛围,才能充分发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儿童的幸福成长。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的重点是沟通学生在校内外的思想道德表现,发现不良道德行为或影响道德发展的行为,讨论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制定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案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地做好的监督和引导。并互相及时沟通和评价,巩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经常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在基层,家长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关国家的教育改革的动态和教育学方面知识更知之甚少,忽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讲座,普及教育学知识,让家长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动态和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明确教育的方向,改善教育的方式方法。
3、家长应从提供物质需求向提供精神需求的转变。当前,大部分家庭的物质生活已基本满足,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吃穿住行所需的物质基础,而更主要的是经常的陪伴和及时的沟通,满足了孩子被“爱”的需求。
(二)学校教育工作者整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触发。
“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人的爱,只能用爱来培养,如同火只能用火来点燃一样。”[2]童年是道德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以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为基础,从儿童美好的心灵和纯洁的情感出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学校道德教育的准备。明确“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再次强调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学校要给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时间、空间和对教育中产生的费用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动员所有的教职员工加入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教师道德教育的准备。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个人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内化教师的道德涵养;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情绪、教学行为等方面外化教师的道德形象。为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根本任务,努力打造专家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或团队。
3、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道德与法治》内容,认真备课,收集古代和现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可视的、生动的和鲜活的教育素材,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体验式)、协作式和其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丰富性和实效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年级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因材施教,为形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4、学校从其他学科教学、少队活动、班级管理等方面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基本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道德观念。
(三)更加注重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3]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许多父母养成了溺爱子女,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的习惯,产生一种懒惰,企图不劳而获的毛病。小学教育是儿童能力的起点,我们应该从儿童可以做的简单的劳动开始,让劳动伴随儿童成长过程。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学习繁重而剥夺他们能够动手的机会。(1)家长应抓住一切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可以做他能做的事,例如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书包、洗水果、摆放或收拾餐具、倒垃圾等。(2)当一个孩子试图独立做事时,多鼓励,不要说他笨手笨脚。他完成后,给他一些建议,帮助他下次做得更好。(3)根据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地进行磨练耐心和毅力的劳动和体育运动。孩子们从小就喜欢体验和探索,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内外的劳动资源,积极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通过劳动锻炼,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了解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勤奋务实的性格。劳动具有不可估量的道德教育意义。
(四)更加注重网络健康教育
网络是万能的帮手,也是万恶的凶手。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方便,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大门,加快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它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网络世界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各种娱乐软件充满了诱惑力,青少年又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如果过度使用电脑和手机,形成真正的“人—机对话”,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情感交流的方式和身心健康。人际情感是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来维持。如果青少年没有生活体验、情感交流、社会互动,就容易导致人际情感的逐渐衰退和淡化。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和互联网:1不进营业性网吧。2、不要浏览不健康的网站。3、不传播有害信息。4、不沉迷于游戏。5、不轻信网络信息等。
(五)更加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读书能开阔视野、调节人的情绪和收获大量的知识储备。青少年通过阅读,能够从许多故事和不同的角色中学习,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洞察力,获得积极意义的道德感受,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既分工又合作,松弛有度,注重科学性和常态化,形成个性素质与关键能力,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2](苏)B.A霍姆林斯基著 给父母的建议 罗亦超 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 (2) 04-6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6)07
论文作者:马新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青少年论文; 道德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家长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