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新进展与新问题——在“第11届理工农医博士生公共课教学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士生论文,新问题论文,研讨会论文,新形势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广阔的领域。对这一课题进行教学与研究,首先需要阐明三个问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
16-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革命,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出现了新的形势: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进程加快,三者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这个进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
第一次是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它使得技术与科学从彼此分离走向日益结合,并且并入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此,“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1]。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2],它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它的状况成为“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3] 278,它的社会地位“一天天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3] 297。
第二次是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先是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创立,接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普朗克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从此“科学—技术—工业”不仅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且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前面,为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并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上述两次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呈现出新的规律性,它沿着下列双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发展: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活动
(二)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诞生,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空前强大的力量
1.大科学。现代科学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日益密切,形成了整体化、社会化、技术化和数学化四大趋势。大科学与过去那种由个别或少数科学家、在简陋的实验室中从事的“小科学”的区别是:(1)它的研究范围是在学科交叉的领域中进行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2)它的研究规模日趋宏大,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3)它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可重复的现象,而是对大量不可重复的现象或过程的预测和控制(如气象、地震、环境污染等);(4)它的研究活动与社会历史环境紧密联系,特别是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约束。
2.大技术。与大科学出现的同时,现代技术的范围更广了,它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体技术、思维技术与交叉技术。所谓“大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行的实践活动中,按照预期的目的,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用的知识、技术、手段、方法和规则的集合。大技术投入资金巨大、涉及学科广泛、使用人力众多。研究航天飞行所需各种技术装备的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或航天工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大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科学、技术乃至生产的已有成果,瞄准某一宏伟的目标,把科学、技术、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的环节。
3.大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国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在大科学、大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如堤坝、桥梁、高速公路、机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2年美国“曼哈顿工程”,它标志大科学、大技术与大工程整体化时代的开始,这一工程投资20亿美元,动用人力60万,耗费了全美国生产电力近1/3,许多大公司、高等院校参加了有关的研制工作。曼哈顿工程第一次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庞大规模和社会化协作的特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体系,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部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圣西门和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按照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把自然科学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
钱学森根据20世纪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就,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首先,根据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从纵向上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根据认识与实践的对象,从横向上把基础科学分为十大门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不同的问题,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还有大量前科学知识,因而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如下表所示[4]: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大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
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指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当时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在分离状态,因而他们不可能对“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的关系作出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大大加强了“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形成四种影响历史进程的革命,它们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这四种革命是[5]:
1.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在科学史上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拉瓦锡的氧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2.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在技术史上如蒸汽技术、电力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3.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它引起社会的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在经济发展史上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4.社会革命。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从一种社会制度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在人类历史上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是指在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体制改革。现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改革。这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这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这四种革命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动力论发展为系统动力论。在这个动力系统中,核心是技术革命,因为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发展。“科学—技术—产业—社会”的系统关联,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者理应深切关注我们时代这一重大课题。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的进展,它更深刻地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图景。
(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
19世纪科学革命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20世纪科学革命则从这个缺口冲溃了整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堤坝,更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是辩证地发展的,这可从下图的中简要的表明:
19世纪科学革命20世纪科学革命
天体演化学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勒梅特、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地构造学 赖尔地质渐进思想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赫斯海底扩张说、勒皮雄和摩根以
及麦肯齐等的板块学说
物理学 以牛顿物理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以普朗克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
化学
道尔顿原子论化学 以电子为特征的现代化学
生物学 经典生物学以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综合进化论与分子进化论
1.天体演化学。20世纪,在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基础上,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光学仪器的进步,把宇宙的结构与演化问题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天体演化学依据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及的,除了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外,还拓展到恒星起源和演化、星系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和演化。
2.大地构造学。20世纪大地构造理论发生了重大变革,1912年魏格纳发表大陆漂移说。40年代海洋探测技术出现了声纳、深海钻探、海底打捞、同位素地质年代测量,以及地磁、地热测量仪等先进装备,海底科学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大陆漂移理论飞速发展,1960年赫斯提出海底扩张说。60年代末,勒皮雄和摩根以及麦肯齐等在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等理论观点基础上,建立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等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板块边界与海陆分界无关,而只和地震带、活动带有联系。新的地球构造观科学地证明: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之中。
3.现代物理学。20世纪以相对论与量子论揭开序幕的现代科学革命,把物理学的研究范围从宏观世界向宇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两个方向拓展,并向着大统一的方向推进。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统一场论都是现代物理学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其中以天体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为现代物理学的核心。现代物理学从宇宙天体物理的探索到物质结构之谜的揭示,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它认识到在整个自然界中存在着四种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核)相互作用与弱(β衰变)相互作用。基本粒子在相互作用下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对称性和守恒性定律,从而揭示出基本粒子从“诞生”到“死亡”的各种现象,证明了“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6] 574。
4.现代化学。20世纪化学以电子为其特征。电子、原子核以及基本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化学的发展。首先是核外电子的存在。它揭示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以原子序数代替原子量而制作出元素周期表能更准确地判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而可以预测许多尚未发现的元素。其次,是化学键理论的研究。1916年德国柯赛尔和美国路易斯创立经典的电价理论和共价理论;1927年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后,建立起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完整体系,它将揭示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为研制新材料,探索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等各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5.现代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出现了如下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向微观与宏观的方向发展。微观方向是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的方向发展,诞生了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宏观方向是研究整个生物圈中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形成了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两大部类。
(2)与各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量子生物学、生物控制论、生物信息论等新兴学科。
(3)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由于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以及光谱、波谱、能谱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物学的研究周期大大缩短,精确度大大提高,为研究机器人、研究人机关系提供有力的工具。
(4)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现代生物学向社会科学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基因工程的产生,意味着分子生物学已开始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它将为人类改造生物,改造人类本身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提供有科学依据的解决方法。这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6.进化论。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学的进步,进化论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1)宏观的综合进化论。它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基因学说综合起来,形成现代达尔文主义。它的基本论点是:①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料,没有基因重组就没有生物的进化;②自然选择主要是指生殖作用中的选择,包括生存的选择在内;③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④物种是生殖隔离的种群。这样,它就把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选择”大大深化了。
(2)微观的分子进化论。它把进化论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了达尔文进化论:①在自然选择与突变这两个生物进化因素中,突变是分子进化的主导因素;②在进化的途径和方向上,达尔文主义把偶然性纳入必然的轨道,而分子进化论者则把偶然性扩大到生物进化的途径和方向的范围;③关于进化的速率问题,达尔文主义认为,进化的速率受环境和生物世代的制约,而分子进化论者则把进化速率的一致性和恒定性作为粉刺进化的主要特征;④在研究方法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达尔文主义的表现型水平的观察研究,转到基因型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精确实验研究。
(二)20世纪的技术革命
19世纪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先进的工业社会;20世纪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把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现代技术和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变革社会空前强大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的杠杆”[7],现代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代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现代技术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的科学水平更高,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与资金密集的特点,它与生产、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这个缘故,现代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引起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引起各国综合实力对比的消长。
为了抢占高技术这个制高点,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集中了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成立了相关的组织,进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以著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目前它的研发中心是世界上科技人员最多、设备最现代化、资金投入最多、科技创新成就最突出的研发中心之一。有鉴于此,邓小平指出,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8]。
2.现代技术是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产业—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前后相互衔接、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链条。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大背景,它发展成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复杂的动态网络。这个发展过程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线形或科学技术推动创新的模型,即: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营销——市场需要
第二阶段,链式或创新过程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模型,它把科学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的营销和研究活动之间和各相关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即:
第三阶段,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为了满足将新产品或新工艺尽快地投入市场,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创新过程的一体化,使创新不同阶段上各个项目组之间平行地或互动地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企业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合作机构、其他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根据现代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各个国家纷纷制订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它的结构与功能[9] 如下:
(1)知识创新系统。担负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转移的功能,主要由国家与地方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型大学负责。
(2)技术创新系统。担负学习、革新、创造和传播新技术的功能,主要由企业负责。
(3)知识传播系统。担负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主要由高等教育系统、职业培训系统负责。
(4)知识应用系统。担负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功能,主要由社会和企业负责。
由上述可见,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第一生产力,必须建立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与市场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3.现代技术产业化是以研究与发展为中心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主要是蒸汽机技术与电机技术的产业化,19世纪末建立了工业研究实验室,从此开始了以“科学—技术—工业”一体化为标志的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特别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要,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的“政府—企业—大学—工业”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它在市场的推动下,把“科学—技术—工业”链条延伸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并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发展为以“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链条”为中心的“网络”,纷纷建立了对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大工程和大产业,如软件产业、通信产业等。
如前面提到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早在20世纪20年代它就组成有3600人的贝尔电话实验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美国和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创造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到90年代末,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市场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的企业,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它实施的电子商务计划,“会给人类带来最重要的革命,使各种人际关系更加透明,一切变得更加快捷、更加开放和更有效率”。(通用电气董事会主席韦尔奇语)
正是根据高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决策,目的是通过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抓科学创新,这是高技术的源头,是自主创新之所在;其次要注重工程研究开发,这是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是从科学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然后还要提供工程实施中的技术装备、详细的工艺流程(包括测试规范)以及建立经营管理与现场操作人员的组织机构,这是高技术产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调研(包括售后服务与用户反馈意见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在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中产生与形成,也必然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与新进展而发展。
(一)现代科学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
1.现代科学革命具有不同于近代科学革命的新特点与新内容
(1)现代科学革命在各门基础科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产生了交叉科学。经典科学时期,科学研究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6] 24。但是,自19世纪末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基础科学,先后发生了革命,它们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由分学科到跨学科直到交叉学科,正如恩格斯预见到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内容更丰富的领域,它已不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在跨学科研究中“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6] 600。从此科学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科学时期,新时期以复杂性科学为代表,把研究的观点与方法集中在复杂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内在随机性与开放性等方面,从而丰富和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2)现代科学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信息科学。经典科学时期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与能量,甚至生命也是“蛋白质(有机物质)的化学反应历程”[6] 72。20世纪爆发出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对象——信息。它和物质与能量并列为科学从而也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能量是物质的运动,它和物质不可分割;信息“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10]。从信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看,它呈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本体论信息(自在信息);认识论信息(自为信息、再生信息、社会信息),它向人们揭示出全新的世界图景,把传统哲学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划分推向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这一更加丰富多彩的划分;与此同时,和信息科学一道产生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认识方式。
(3)现代科学革命把经典生物学提升到生命科学到更高的阶段。20世纪初叶,一批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涌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兴起了数理化与生命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热潮,使得生命科学出现了质的飞跃,其主要标志是分子生物学与综合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在微观方向上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飞跃,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秘密,并出现了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发酵工程);另一方面,在宏观方向上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生物圈,探讨如何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以便造福人类增进人类的健康,合理地发展生物群落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生命科学由此成为世纪之交的带头科学。
(4)现代科学革命使得科学成为生产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第一的要素。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相结合的新形式中,科学发现成为新的技术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的创新型发展的基础上,一系列新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大工程、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如技术科学中的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工程科学中的机械工程、热工程、基因工程等;大工程中如曼哈顿工程、登月工程等,这些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方法与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空前巨大的影响。
2.现代科学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提出的:
第一个方面是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在这方面的问题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一是从自然科学理论的组成部分[11-12](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出发,研究下列问题:
(1)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探讨;
(2)自然科学基本定律的哲学分析;
(3)自然科学未知领域的哲学探索;
(4)自然科学前沿的伦理问题。
二是从哲学的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出发,研究自然科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如:
(1)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机械论和有机论、还原论和活力论、进化论和目的论、因果性和几率性、连续性和分立性之间的对立。
(2)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如规范场理论、非线性科学和基因理论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研究。
(3)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文化、观念的联系,研究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涉及科学的起源,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科学与人生和人的价值,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的内在关联和外在互动等等。
(4)各门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对象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在科学革命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问题,如:①各门科学的对象、特点、地位和作用;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趋势;③本学科最新成果的哲学意义;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对哲学发展的作用,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自然科学理论的哲学问题。
近代科学哲学是从培根与笛卡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开始的,19世纪末由数学革命、逻辑学革命与物理学革命产生的现代科学哲学,把科学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康托集合论与希尔佰特形式公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数理逻辑。现代科学哲学是以数理逻辑为基本框架,以数学物理学为基本材料,对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的逻辑、语言、检验、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哲学。
(二)现代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
现代技术革命具有不同于近代技术革命的新特点,主要是:
1.技术科学化。现代技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发展”,创造出所谓高技术。这一过程把“科学—技术—生产—社会”连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原理为指导,就没有高技术的创新研究;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仪器与装备,高技术的发明与实现也不可能。正是现代技术的科学化把科学技术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它大大地提高了效益、提高了竞争力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异常巨大的影响。技术科学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高技术可能带来哪些社会问题、高技术如何产业化,等等。
2.技术智能化。在现代技术中信息技术居主导地位,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的技术,其主体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分别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信息技术不仅使得工业技术智能化,而且迅速兴起一门新的产业——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3.技术生态化。现代技术正在改变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必须进行技术范式转换,由现代技术过渡到绿色技术即技术生态化。绿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在首要地位。清洁生产技术是重要的绿色技术,它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但是清洁生产技术只能防止未来的污染,而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污染。现代技术生态化才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将现存技术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课题。
4.技术社会化。技术社会化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社会化,它不同于19世纪的地方在于: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从个人扩大到集体,扩大到国家乃至国际合作;第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最明显的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成果,导致新的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更新;第三,现代技术的发展,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教育、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等领域,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技术与经济、技术与文化、技术与教育等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技术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制造与使用人工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活动。技术哲学就是对这种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它沿着三个方向探索:
(1)实践方向。这是由技术的实际应用而产生的,它从工程技术出发,对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意义进行伦理学的、人类学的研究,形成了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这个方向上著名的代表人物如:技术哲学创始人卡普的“器官投影”说,认为:按照人体器官的功能所创造出来的工具是人体的投影,因而技术的发展是人的外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过程。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德韶尔的“第四王国”论,认为:康德的科学王国、道德王国、艺术王国无法把握自在之物,应该有第四个王国即技术王国,其中的技术创造是由人的目的性和自然规律性共同规定的可能性领域,它以发明的技术客体同自在之物发生联系,从而把科学王国与道德王国统一起来。
(2)理论方向。现代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它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出发,对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形成了技术哲学的人文传统,这个方向上著名的代表人物如:芒福德从人的本性出发探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为:人不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而是有思想的动物。他把技术区分为“综合(生物)技术”,它指向生活的需要,与人们的多种需要相一致;“单项技术”,它指向工作,目的是追求经济增长、物质繁荣、军事优势,归根结底是追求权力。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技术创造的;人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是从事生产的,是历史地发展的。因而技术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
(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它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对现代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形成了技术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它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并指出物质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是:①它是社会组织起来的过程,需要有社会制度保证;②它是制造自然物的过程,需要有劳动工具(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③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如拉多万·里什塔《十字路口的文明》(1967年),其中对工业革命与现代技术革命作了如下的区别:
阶段特征 发生场所管理表现科学与技术表现结果
工业革命机械化工厂经验管理科学与技术相对独立解放体力
现代技术革命自动化政府、公司、高校科学管理科学与技术结合解放脑力
总的说来现代技术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现代技术的哲学问题。19世纪的技术哲学,主要探讨由工业革命提出的问题,如:
技术的本质(卡普器官投影说)、技术的批判(戴沙沃第四王国论)、技术与文化(奥格本文化滞后论)等。
20世纪的60-70年代后。随着现代技术的划时代的发展,向技术哲学提出种种新的问题,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了,主要有: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技术价值论、技术创造学、技术伦理学、技术美学、工程哲学、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生态,等等。
(2)现代技术的社会问题;现代技术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它是社会、经济、伦理、文化、思想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技术发展战略、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等。
(3)技术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在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下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考虑技术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如:它对近代中国的变迁与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它对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等等。
这些新的问题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科学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
标签:科学论文; 科学革命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信息革命论文; 工程信息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博士生论文; 达尔文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物理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