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台湾省、韩国与中国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利息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经验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省论文,利息率论文,通胀率论文,韩国论文,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选择储蓄率、利息率和通胀率这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并
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三者之间的不同组合模式对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
稳定的影响,并着重从经验上分析比较日本、我国台湾省、韩国各自在
过去的经济起飞时期,以及我国大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1〕、
利息率与通胀率水平的不同组合模式及其后果。
高储蓄率是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条件,换言之,低储蓄率是不可能
实现经济起飞的。所以,如果我们把储蓄率、利息率和通胀率都分为高
、低两类,那么在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利息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组合方
式有如下四种可能性:
方式 储蓄率 利息率 通胀率
A 高 高 高
B 高 低 高
C 高 高 低
D 高 低 低
下面,我们选择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国家或地区、同样受儒家文化传
统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习惯比较类似的日本、我国台湾省和韩国,
从经验上观察它们在战后的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利息率与通胀率之间
的实际合模式,看看各属于上面A、B、C、D哪一种情形。
1.日本:高储蓄率+低利息率+低通胀率。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起飞时期一般认为是1955—1973年
,即从第一个“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到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
发。这19年间,日本的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近10%,实际GNP 增长
了4倍多即翻了两番多,人均GNP由1955年的260多美元增加到1973 年的
3800多美元,1986年日本超过原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
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期各年度的实际GNP增长率、 国内总储蓄率和通
货膨胀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示)如下表所示:
表1 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增长率、储蓄率和通胀率(%)
年份19551956195719581959
增长率 8.8 7.3 7.5 5.6 8.9
储蓄率 25.628.631.228.530.8
通胀率 -1.59.4 2.9 1.0 1.3
年份19601961196219631964
增长率 13.314.57.0 10.513.1
储蓄率 34.133.735.734.735.6
通胀率 3.7 5.2 6.7 7.9 4.0
年份19651966196719681969
增长率 5.7 10.610.812.712.3
储蓄率 32.032.735.036.337.1
通胀率 7.2 4.8 4.1 5.6 5.6
年份1970197119721973平均
增长率 9.9 4.7 9.0 8.8 9.53
储蓄率 40.238.038.339.234.07
通胀率 7.2 6.3 4.8 11.85.16
注:1965年日本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进行了调整和改进,1955 —
1964年的增长和储蓄率按旧SNA(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1965 —1973
年按新SNA(1975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国民收入统计年报》、《国民收入计算年
报》。转引自黑坂佳央、浜田宏一:《宏观经济学与日本经济》,金惟
幸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95页。通胀率数字是作者根
据吕理州著《日本战后经济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89年)第145页“表4——物价”中消费者物价指数一栏数字换算的。
由表1可知,1955—1973 年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
率为9.53%,其中,1960—1969年平均高达11.05%, 最高的每年达到
13%—15%;总储蓄率年平均为34.07%,多数年份的储蓄率在36 %以
上,最高年份竟超过40%;年平均通胀率为5.16%,除了1973年因中东
战争和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通胀率达到11.8%以外,其它年份增
均在10%以下,多数年份在3%—5%左右。
下面我们再来看同期的利率水平:
表2 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利息率(%)
年份19551956195719581959
银行定期 5.0 5.0 5.5 5.5 5.5
存款利率
(6个月)
年利率
10.010.011.011.011.0
实际年利率 11.50.6 8.1 10.09.7
年份19601961196219631964
银行定期 5.5 5.0 5.0 5.0 5.0
存款利率
(6个月)
年利率
11.010.010.010.010.0
实际年利率 7.3 4.8 3.3 2.1 6.0
年份19651966196719681969
银行定期 5.0 5.0 5.0 5.0 5.0
存款利率
(6个月)
年利率
10.010.010.010.010.0
实际年利率 2.8 5.2 5.9 4.4 4.4
年份1970197119721973平均
银行定期 5.0 5.0 4.757.255.21
存款利率
(6个月)
年利率
10.010.09.5 15.510.42
实际年利率 2.8 8.7 5.2 3.7 6.34
注:银行定期存款利率(6 个月)为日本全国银行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的最高限度;年利率系作者将6个月存款利率乘以2换算的,是近似值;
年实际利率由年利率减去表1中的通胀率而得到的。
资料来源:吕理州著《日本战后经济史》,台湾时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1989年,第151~152页,“表7—金融”。
由表2可知,日本1955—1973年年平均实际率为6.34%, 特别是60
年代的高速增长期,实际利率大多为3%—4%左右,这表明日本在经济
起飞时期采取的是低利率政策。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期实行的是“高储蓄率+低
利息率+低通胀率”的组合模式,即方式D。也就是说, 日本的经济起
飞是靠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的,日本国民的高储蓄倾向使得利息
率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以刺激投资,还使得政府不必借助于通货
膨胀手段为经济发展筹资金,从而保证了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日本储蓄
率之所以高居世界榜首,一方面是个人储蓄率高,究其原因除了日本民
族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崇尚节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民强烈的
危机意识之外,主要是由于日本的社会保护制度相对于欧美国家比较落
后,日本国民重视教育极力为子女准备教育费用以及日本国土狭窄住房
紧张、房租高昂这三点〔2〕;另一方面是企业储蓄率高, 日本企业利
润分红很少,绝大部分用手扩大再生产,另外机器设备加速折旧的政策
使折基金成为总储蓄中一个相当大的比例,高达30%以上。
2.台湾:高储蓄率+高利息率+低通胀率。
我国台湾省在战后的经济起飞时期一般认为是1961—1978年,1961
年是台湾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这18年间,台湾的年平
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10%,人均GNP由1961年的142美元增加到1978年
的1421美元。台湾在起飞时期的经济实际GNP增长率、储蓄率、 通胀率
(用CPI表示)和利率下表所示:
表3 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的增长率、储蓄率和通胀率(%)
年份19611962196319641965
增长率 6.8 7.8 9.4 12.311.0
储蓄率 12.812.417.119.619.6
通胀度 7.8 2.4 2.2 -0.2-0.1
年份19661967196819691970
增长率 9.0 10.09.1 9.0 11.3
储蓄率 21.522.522.123.825.5
通胀度 2.0 3.4 7.9 5.1 3.6
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
增长率 12.913.312.81.1 4.3
储蓄率 28.832.134.631.726.9
通胀率 2.8 3.0 8.2 47.55.2
年份197619771978平均
增长率 13.510.113.9
10.38*
储蓄率 32.532.934.9
25.07
通胀率 2.5 7.0 5.84.04
*不包括1974年因世界石油危机冲击的特殊情况数字。
资料来源:《台湾统计资料手册》1986年;李国鼎著《台湾经济发展背
后的政策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附表1。第111~113页。
从表3可知,台湾在经济起飞时期的通胀率除了1974 年因第一次世
界石油危机的冲击曾高达47.5外,其它年份平均为4.04%,这表明台湾
的物价是十分稳定的;台湾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储蓄率经历了一个逐步提
高的过程,由不到20%增加到超过30%,总平均约为25%,也是比较高
的,但比日本要低将近10个百分点。
表4 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的年利息率(%)
年份 19611962196319641965
"中央银行" 14.412.96
11.52
11.52
11.52
再贴现率
三个月7.206.486.006.005.40
定期存款
担保放款16.20
15.84
14.04
14.04
14.04
年份 19661967196819691970
"中央银行" 11.52
10.80
11.88
10.80
9.80
再贴现率
三个月6.486.486.246.506.25
定期存款
担保放款14.04
13.32
13.32
13.32
12.60
年份 19711972197319741975
"中央银行" 9.258.5 10.75
12.010.75
再贴现率
三个月8.0010.00
8.5 7.5 6.00
定期存款
担保放款12.00
11.25
13.25
14.75
13.25
年份 197619771978平均
"中央银行" 9.5 8.258.25
10.78
再贴现率
三个月6.009.5010.25
7.15
定期存款
担保放款12.00
10.75
10.75 13.26
注:1974—1978 年担保放款利率为最高限利率,最低限利率比其低
0.25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台湾银行季刊》、《金融统计月报》,转引自王宗冀、傅
敏著《台湾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附录二表4
,第205页;李国鼎著《台湾经济发展背后的政策演变》, 东南大学出
版社,1993年,附表1,第115页。
从表4可知,台湾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利息率是较高的, “中央银行
”再贴现率平均为10.78%,三个月定期存款率增均为7.15%, 担保放
款利率平均为13.26%,若扣除“表3”中4.04%的年平均通胀率,则这
三者的实际利率分别为6.74%,3.11%,9.22%。
台湾在经济起飞时期采取的是“高储蓄率+低通胀率+高利息率”
的个组合模式,即方式C。值得注意的是, 台湾当局一直把高利率政策
当作既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控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这是因为,在50年代台湾的储蓄率比较低,只有10%多一点,美国
援助占投资的相当大比例,所以要运用高利率政策来刺激人们节省消费
开支,增加储蓄,1953—1960年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平均名义利率曾高达
20.63%,实际为1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 台湾凡是维持
实际利率为正值时,其储畜增长较快,经济增长率也较高;反之,实际
利率为负值时,如1974年,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便大幅度下降,这表明
台湾储蓄的利率弹性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始终把物价稳定、
在稳定中求成长作为首要目标,高利率政策就成为控制投资和总需求的
重要工具。台湾被公认为是控制通货膨胀做得最好的地区。台湾在战后
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处理和控制经济增长率、储蓄率、通胀率、利
率之间的关系,其经验很值得研究和吸取。
3.韩国:较高储蓄率+高通胀率+低利息率。
韩国的经济起飞时期一般认为是1962—1978年,1962年也是韩国第
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开始实施的首年。这17年间,韩国的年平均实际经济
增长率将近10%,人均GNP由1962年的87美元提高到1979年的1662 美元
。韩国经济起飞时期各年的实际GNP增长率、储蓄率、通胀率(CPI)和
利息率的资料如下表:
表5 韩国经济起飞时期的增长率、储蓄率和通胀率和利息率(%)
年份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增长率
2.2
9.1
9.6
5.8
12.7 6.6
11.3 13.8 7.6
储蓄率
3.3
8.7
8.7
7.4
11.8 11.4 15.1 18.9 17.3
通胀率
15.4 22.7 23.0 5.8
12.7 13.5 13.8 12.9 13.5
实际利率 -3.4 -14.3 -15.0 20.2 11.9 10.8 9.1
8.0
7.2
年份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平均
增长率
9.1
5.3
14.0 8.5
6.8
13.4 10.7 11.0 9.7*
储蓄率
14.6 16.5 22.8 19.9 19.1 23.9 27.5 28.5 17.0*
通胀率
13.9 16.1 13.4 29.5 25.7 20.7 15.7 21.9 17.07
实际利率 11.6 -7.2 -1.2 -14.6 9.7
-1.5 -1.9 -2.0 1.61
*不包括1962年数字。
注:利率指一年或一年以上定期存款银行利率。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经济统计年鉴》、《国民收入帐户》,经济企划
院《韩国经济主要统计资料》。转引自[韩]宋丙洛著《韩国经济的崛起
》,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0~71页表5.1,第165~166表9.3 , 第
172~173页表9.4。
由表5可知, 韩国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储蓄率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
过程。在开始阶段(1962—1965年)很低,均不到10%, 中间阶段(1
960—1972年)上升到10%以上,1973年后才超过20%,1963—1978 年
年平均为17.0%,这只及日本在经济起飞期的1/2, 台湾在经济起飞期
的2/3,与日本、台湾相比显然较低, 但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仍
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60年代末以后。因此,在这期间,韩国的投
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即资金不足部分最初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弥补,
后来则主要靠举借外债来弥补,所以韩国曾经一度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次
于巴西和墨西哥的大债务国,直到1986年韩国的国内储蓄才第一次超过
投资,变为资本的净输出国。韩国在经济起飞期的通胀率年平均高达17
.07%,这表明了为追求高投资率和商增长率,而国内储蓄率不够高,
故通过通货膨胀去强制储蓄。高通胀率使得实际利率非常低,年平均仅
为为1.61%,很多年份为负值。低利率反过来又抑制了储蓄而刺激了投
资,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韩国在经济起飞期采取的是“较高储蓄率+高通胀率+低利息率”
的组合模式,接近于方式B(储蓄率稍低一些。)值得注意的是, 与日
本和台湾稳定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不同,韩国在经济起飞时期经济
很不稳定,屡受通货膨胀之困挠。这期间,韩国一方面实行增长优先的
数量型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高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努力抑制通货膨
胀,稳定物价,其间走走停停,经历了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到
1982年以来的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因此,韩
国常被人引用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促进了经济增长”的例证。其实,从
表5可以看出,韩国物价较稳定的年份,其后的经济增长较快, 而通货
膨胀的高峰年份,恰是经济增长的低谷,如1963、1964年通胀率分别达
到22.7%和23.0%,迫使政府实行紧缩政策,大幅度提高利率,1965年
经济只增长了5.8%;1966—1969年经济又扩张,通胀率又上升, 1970
年又进行紧缩,1970—1972年经济增长又放慢;74—1975年通胀率高达
29.5%和25.7%,经济增长率只为8.5%和和6.8%,储蓄率也下降了近
3个百分点。1980年消费物价上涨了28.7%,经济下降了4.8%。直到80
年代初韩国政府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了通货膨胀,经济才出现
了1982年以来的无通货膨胀的稳定持续的高速增长。所以,韩国的经验
与其说是通货膨胀和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倒不如说如果没有通货膨
胀和实行适度水平的利率政策,经济增长会更快、更顺利。
4.中国:高储蓄高+高通胀率+低利息率。
我国大陆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17年以来,每年GDP 的实际增长率
、储蓄率和通胀率(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如下表所示:
表6 我国1978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通胀率(%)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增长率 11.7 7.6
7.9
4.5
8.5
10.2 14.5 12.9 8.5
储蓄率 36.5 34.6 31.5 28.3 28.8 29.7 31.5 35.0 34.7
通胀率 7.0
2.0
6.0
2.4
1.9
1.5
2.8
8.8
6.0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平均
增长率 11.1 11.3 4.3
3.9
7.0
12.8 13.4 11.8 9.52
储蓄率 34.1 34.5 33.8 32.8 32.8 34.6 38.733.24
通胀率 7.3
18.5 17.8 2.1
2.9
5.4
13.3 21.7 7.4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1990—
1994年。
由表6可知,我国大陆地区1978—1994年年均实际GDP的增长率为9
.52%,与日本、台湾省、韩国经济起飞时期的增长率差不多; 储蓄率
年均33.24%,比日本略低,但大大高于台湾和韩国; 通胀率年均为7
.49%,属于中度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7年中, 我国经济有三
次比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1984—1985年的经济过热,1985年通胀率达
到8.8%,经济增长率为12.9%。1985年下半年实行紧缩,1986 年经济
增长率和通胀率分别下降到8.5%和6.0%;第二次是1988—1989年的经
济过热,1988年、1989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8.5%和17.8%,1988年经济
增长率为11.3%,所以1989下半年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1989年、
1990年、1991年经济增长率立即下降到4.3%、3.9%、7.0%,1990 年
、1991年、通胀率下降到2.1%和2.9%;第三次是1992—1993年的经济
扩张,1992年、1993年、1994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8%、13.4%和
11.8,1993年、1994年的通胀率分别上升到13.2%和21.7%,1994年下
半年起又不得不实行经济“软着陆”。这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
济增长极不稳定,呈现扩张与紧缩交替循环的周期性大起大落情形。这
与韩国在经济起飞期颇为类似。不过我国经济波动的幅度更大,通货膨
胀和经济不稳定是妨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一大难题。
表7 1988年我国银行一年期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利率(%)
时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0年
1991年
9月1日 2月1日 4月15日8月21日 4月21日
名义利率 8.64 11.34
10.08 8.64 7.56
通胀率18.5 17.8 2.1
2.1 2.9
实际利率 -9.86 -6.467.98 6.54 4.66
时间 1992年 1993年 1993年 1995年
5月15日7月11日1月1日
名义利率 7.569.18
10.98 10.97
通胀率
5.4 13.2
21.7 15.0
实际利率 2.16-4.02 -10.72-4.02
注:通胀率数字根据表6中的当年通胀率, 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减去通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展望》1995年,第91页。
由表7可知,1988—1989年和1993—1995 年我国的近二次经济扩张
和高通货膨胀时期的实际利率均为负值,最低的为近-10%。这种情形
与韩国在经济起飞时期颇为相似。过低的利率成为加剧通胀的重要因素
之一,利率杠杆未能发挥调节经济的应有作用。
总之,1992年以来,我国采取的是“高储蓄率+高通胀率+低利息
率”的组合模式,即方式B,与韩国在经济起飞期的模式类似, 只是我
国的储蓄率比韩国要高些,在35%左右的高储蓄率情况下出现了高通胀
率,这说明投资的扩张太快了。
由于我国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居民的储蓄倾向很高,国内总储蓄
率能保存持在30%以上,加上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错,资金的来源比较
充裕,潜在的投资和供给能力也很大,因此我国经济起飞的持续时间完
全可能比日本、台湾省和韩国要长,今后10—15年即“九五”计划和到
2010年我国经济仍有很大可能保持9%—10%左右的高速度增长。 今后
十几年的关键问题是要避免再度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
的经济过热和高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紧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也就是象日本和台湾在经济起飞期那样始终保持物价的稳定,在稳定中
力求较快的速度。即今后10多年通胀率控制在5%—6%左右比较合适,
与日本和台湾在经济起飞期的平均通胀率差不多,也就是对通胀率的控
制应严格限制在价格体系的合理调整的限度内,避免总需求过度扩张而
引致的通货膨胀,这是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今后10多年我国的国内总储蓄率维持在30%以上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不宜于太高。我们认为,应控制在33%以内, 即总储蓄率不超过GNP
的1/3,加上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净外资引进,控制在GNP2%—3%左右,
使国内总资本形成率或投资率可达到35%左右。这完全可以支撑9 %—
10%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今后关键不是再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
而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中央最近提出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彻底转变,通过降低资本—产出比即提高投资的产
出率来把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10%以上。
今后10多年我国的利率水平究竟应保持在象台湾在起飞期那样的较
高水平还是象日本在起飞期那样的较低水平上为宜,学术界和政策部门
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居民个
人的储蓄倾向很高,二是当前国有企业的普遍困难,三是与西方发达国
家的利率水平有一定联系,防止国际短期的套利投机及其所造成的不利
影响,我国的实际利率应保持在5%—6%左右的较低水平,但实际利率
一定不能为负值。名义利率若调整很大会引起联锁反应,故较好的办法
是基本维持目前一年前定期存款名义利率11%左右的水平,而把通胀率
降到5%左右,从而实现5%—6%左右的较低但却是正值的实际利率。
这比维持目前15%左右通胀率同时把名义利率提高到20%以上的方法,
其长期后果要好。
总之,我国的高储蓄优势保证我国今后不必依赖通货膨胀以及过多
依靠外资去筹措资金,还可使筹资的成本即利息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我国今后10多年宜采取日本在经济起飞期的模式,由当前的模式B 即
“高储蓄率+高通胀率+低利息率”,转变到模式D 即“高储蓄率+低
通胀率+低利息率”。具体到数量而言,我们认为,我国今后10多年的
宏观经济调控应保持在“9%—10%左右的年经济增长率+30%-33 %
左右的年储蓄率+5%—6%左右的年通胀率+5%—6%左右的年定期存
款实际利率这样一种组合模式上。
(作者单位: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边)*
〔1〕储蓄率是指总储蓄, 包括净储蓄(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
府储蓄)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部分;储蓄率是指总储蓄与GNP的比率。
〔2〕参见李公绅:《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第190~192页。
标签:通胀率论文; 经济增长率论文; 实际利率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储蓄率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年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