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医院 内科 1005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急危重症。随着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以及心理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目前我国心梗死亡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心梗发病的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可能与他们长期高度暴露于生活压力、过度疲劳、缺乏运动、盐敏、高血脂等与心梗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关。
心梗的发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梗的常见诱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度劳累
繁重的劳动,特别是负重攀爬,过度的体育活动,持续的紧张劳累,都会加重心肌的负担,进而增加对氧气的需求,由于心梗患者本身的动脉硬化,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心肌细胞无法获得充足的氧供血供从而缺血缺氧,短时间得不到纠正继而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二.无节制的饮食
许多患者在无节制饮食后暴发心肌梗死。例如:食用大量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后,造成血脂浓度骤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极易聚集在一起。从而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三.低温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易引起心肌梗死。严冬是心梗发生率较高的时期,冠心病患者应注意保暖,尽量避免低温和超低温刺激。
四.吸烟和大量的饮酒
吸烟和酗酒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痉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对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需要采取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预防心梗发生。首先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包括减少对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心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治疗相关药物如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等。同时应控制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定期去医院门诊随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心梗的几率。
而作为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也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的冠心病心梗相关知识的普及。而对于冠心病患者,要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心梗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早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
虽说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但有半数以上的心梗患者在心梗发生的前几天会出现一些症状。及早识别这些症状,可有效地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心肌梗死的常见先兆症状可有下列几种:
最近经常胸闷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药物不能快速缓解,或经常睡眠时发作心绞痛,突然觉得胸闷胸痛不适,或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和呕吐,腹痛,出汗,濒死感或其他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先休息,平复心情,不要过度紧张,可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如胸痛持续20分钟左右仍不能缓解,应立即拨打120跟随救护车尽快到达医院进行救治。
2.放松心情
健康的心理,乐观的心态,幸福的生活,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而剧烈波动起伏的情绪则容易引起心率加快、冠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梗死。冠心病患者应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刺激。
3.洗澡需谨慎
冠心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饥饿时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应过长,病情较重患者不能单独沐浴,最好有家人在身边陪伴。
4.关注气候变化
在强冷空气作用下,动脉易发生痉挛,诱发心肌梗死。快速的气温变化是梗死的重要诱因。所以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当气温骤变时,冠心病患者应适当防护。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明显上升。但是请不要慌张,只要我们及时做好预警工作,防患于未然,那么心肌梗死离我们就依然很遥远
论文作者:曹茂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心肌论文; 发生论文; 胸痛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