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原则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观念的层面上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在实践活动的层面上,可以依据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来指导办学、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然而,规律是客观事物最本质的抽象,是难以操作的。所以,在讨论了高等教育规律之后要研究的是既能体现规律,又能具体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原则及原则体系。
一、高等教育原则的概念
高等教育原则的定义
原则是“指导人们按照事物活动的规律去进行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方针或准则。”〔1〕所谓高等教育原则, 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并对高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抽象;是科学地指导高等教育活动的指南和行动准则。必须认识到,仅从规律中衍生原则还不够,还要总结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并从中抽象出行动准则,补充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和反映的不足并深化认识,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二、高等教育原则及其依据
1.高等教育前进的路标: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是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的阶级属性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指坚持高等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大方向, 具体体现在高等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统治阶段培养各种类别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科技人才,还需要帮助统治国家的法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等。可见,高等教育不仅肩负着经济建设的任务,还肩负着为巩固社会制度服务的任务。可以说,高等教育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正如我国领导人指出的:“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国内一定范围内的阶段斗争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存在。历史上遗留下来和外来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影响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侵蚀作用。”〔3〕应该承认, 这不仅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的现实和考验,也是全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立场上的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不但要制约高等教育的体制,而且也决定了办学的方向、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4〕在我国,高等教育方向性原则的政治导向可简单地概括为:各种层次、各种类别、各种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均要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针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高等教育活动:
第一,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办学;要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第三,坚持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生活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四,把握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通过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研活动,保持高校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使科研成果和新进展可以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播和深化,形成高深的理论。至于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应与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第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直接担负着教学、科研工作而与大学生联系密切,无论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都是最大的。所以,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个人素质、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力保证,应当引起重视。
2.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力: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从宏观上讲,要适应、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因为,高等教育“既要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制约,又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其发展。”〔5〕例如,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在当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今的发展水平。需要采取“共建”和“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和条块结合等改革措施。从微观上讲,要适应个人需要,也即高等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条原则总体上要求:
第一,不断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来自社会的新要求、新问题,不断开拓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在高等教育中及时反映社会变革并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以新面貌适应变革。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成功与否要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能力、素质和人格。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将学生的特点考虑进去,在教学实践中从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思想教育方式。当前积极进行的教学、课程改革,也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一部分。
3.对高等教育现有内涵的扬弃:协调性原则
从微观上讲,这是适应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保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使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从宏观上讲,是高等教育适应加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是在新形势下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尤其是保障高等教育机制顺利运行的要求。高等教育的顺利运行,一方面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否理得顺;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的外部环境。所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既要在系统内部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等等,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在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矛盾、摆正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好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等等。协调性原则是高等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应当努力做到:
第一,处理好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寻找“四育”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要顾此失彼。
第二,大力依靠高校教师队伍,积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科研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第三,高等教育既要引导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又要考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特殊要求。
4.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开放的系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追求科学与民主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追求科学,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命活力;发扬民主则是追求科学的保障。为了使高等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协调性原则要求我们:
第一,在高等教育体制运行中,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协调应发扬民主精神。例如,政府方面应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尤其在课程设置、招生、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自主权,从而增强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
第二,在高等学校内部,也要以民主精神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民主管理,这是由教育活动具有的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决定的。在协调教师、学生、员工及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也要发扬民主精神,以民主精神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活动。
第三,将民主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弘扬学术自由与教学民主。唯此,才能有力地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发扬民主是高等学校成功办学的保证。
5.高等教育的视野: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要遵循国际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高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如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远非军事上的,更多地表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尤为突出地反映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上。国际性的内涵,在如下方面取得了一致认识并在具体操作上成为可能:(1 )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从一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把握;(2 )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3 )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能与那些符合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在教学制度、学位制度和科研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4 )高等学校要培养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6〕
然而,坚持国际性并不等于忽视民族性。因为,高等教育在文化内涵、民族特质方面具有历史继承的属性。只有吸收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专门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国家、保存民族文化服务。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只有首先坚持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才能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还必须面对世界,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及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使之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所以,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要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性为基点,以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形成有时代特色、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制度”。〔7〕这意味着, 必须坚持国际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为此,有条件的高校具体应做到:
第一,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运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积极吸收、消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三,探索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吸取中、西方文化精华,弃其糟粕。善于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财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6.高等教育的状态: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相应地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随之也需要改革高等教育,使之与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体制改革的要求。动态性原则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以发展的战略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改革才能促进教育发展,教育要发展则必须不断地改革。
第二,处理好变革与稳定的关系。在变革不适应部分的同时,要继承高等教育合理的内核。既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坚持既成的体制和维持现状,也不能全盘否定已往的经验。另外,也要注意不能朝令夕改,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要持慎重的态度。
三、高等教育原则体系
以上六条原则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指导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它们并非孤立地、单独地起作用,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向性原则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规范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阶级属性并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术的核心地位。它们规范高等教育的航向,使之不偏离正确轨道。民主性原则贯穿高等教育活动始终,为高等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能够保存高校的生机和活力并确保人类对真理的信仰及追求的权力。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与动态性原则是保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它们共同要求解决高等教育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及调解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矛盾,特别在于改善学校与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这三条原则保证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打破了自我封闭状态;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因此成为可能,同时使高等教育每一环节的顺利运行成为可能。民族性与国际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的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应有的视野。这两方面共同揭示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六条原则实现的关键在于法律的保证;其次,需要高教系统内部成员共同努力以及直接对高教系统施加影响的政策的重视;最终,需要落实在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每一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