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因素分析_经济衰退论文

美国经济之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因素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衰退:轻微而短促

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正式宣布,美国进入了二战后的第10个经济衰退期,这意味着自1991年3月开始的、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周期结束了,也就是说,美国经济自2001年3月开始陷入了战后的第10次经济衰退之中,并且2001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1.3%。这也是美国近10年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的开始。

此后,美国与国际上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美国经济的衰退时间可能较长,衰退程度可能较深,如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条原三代平认为,“美国经济衰退至少将持续三年”,并认为,“它不是短暂的停顿,而可能是更严峻的衰退”。(注:条原三代平:《美国经济衰退要持续3年左右》,[日]《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4月19日。)

而在2002年3月7日,一向出言谨慎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美国经济“正在经过转折点”,“经济扩张已在进行之中”。这番话等于宣告:战后美国第10次经济衰退已经结束,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如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虽然下滑了1.3%,但第四季度却增长了1.4%,且全年经济增长率亦达1.4%。

这次经济衰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衰退程度特别轻微。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这次衰退期间美国实际GDP仅下降了0.3%,低于1969—1970年衰退期间的0.6%,为二战后最轻微的一次经济衰退。衰退造成的失业情况也不是十分严重。自2001年3月份衰退以来,失业率最高时达到5.8%,而1990—1991年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曾达到7.8%。

二战后美国经济衰退的10个周期

资料来源: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01年11月26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2年3月13日。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到,二战后美国经济衰退的平均时间为10.8个月,而第10个经济衰退的时间为12个月。较平均周期稍长,但要看到这是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20个月的基础上的经济衰退,并且上次美国经济繁荣周期的时间(120个月)要大大长于美国经济平均繁荣周期的时间(61.9个月)。在此次经济衰退周期中,GDP的下降也是十分轻微的,只有0.3%,为二战后美国10次经济衰退中GDP下降幅度最小的一次。

二、经济复苏:明显且强劲

美国经济好转的势头显然出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料。而2002年1月时经济学家们还预计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不到1%,目前他们已将增长预测上调到了3%—4%。经济学家们现在辩论的主题也已经从美国何时开始复苏变成了复苏的幅度有多大。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提出质疑:2001年美国是否真的发生了经济衰退?因为按照严格的“经济衰退”之定义,GDP连续“负增长”必须在两个季度以上才为“衰退”,而美国2001年第四季度就开始出现复苏和增长,按年增长率计算,美国2001年全年增长率达到1.4%。即使以衰退的其它定义来看,美国2001年的经济衰退也只是轻微而短促的。IMF预测,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达1.4%(美联储预计为2.5%—3%),欧洲经济的“龙头”——德国——只有0.7%,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样,美国再次成为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在较短的时间里,人们对美国经济的看法已大大改变,从原先认为的略有回升转变成现在的明显增长,3月中旬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消费者乐观经济指数”大幅上扬,从2月份的60.4上升到62.9,而“9·11'恐怖袭击事件前(9月9日)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消费者经济乐观指数只有52.1。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也显示,美国经济正在明显好转。2月底美国商务部将2001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公布的0.2%上调到了1.4%。这意味着这次经济衰退期间GDP只有2001年第三季度出现了下滑(1.3%)。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ISM,其前身为“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协会”,2002年1月1日后改现名)编制的反映美国制造业活动的指数2月份上升到了54.7点。这是自2000年7月份以来该指数首次超过50点——经济是收缩还是扩大的分界点,显示出美国制造业正在走出衰退的阴影。

2002年2月美国的就业率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增长,这是7个月以来的第一次增长,并且,该月是美国零售连锁业务近两年以来的销售额最高的一个月,比2001年同期增长6%;与此同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1年第四季度达到5.2%。

2002年1—2月,美国的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共增加了6.6万个就业岗位,为过去7个月来的首次增加。此外,1月份个人消费开支和个人收入、建筑开支、工厂订货和发货情况以及消费信贷等其它多项经济指标也都显示出经济形势在转向利好。

尽管一部分学者认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可能对兴高采烈的美国消费者起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制造业部门出现的明显回升是特别令人鼓舞的事情,并且认为,2002年上半年的复苏可能是缓慢的,而下半年的复苏则超过4%,从而有可能再次出现长达10年的增长期。(注:理查德·史迪文森,《美国衰退结束,问题仍在》,[美]《纽约时报》2002年31日。)

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10个周期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杂志,1998年第6期,第13页;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2年3月13日。

从上表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繁荣的周期性时间在延长,如第9个经济繁荣周期(1982年11月—1990年7月)的持续时间为92个月,而第10个经济繁荣周期(1991年3月—2001年3月)为120个月,均大大超过二战后各个经济周期的平均繁荣时间(61.9个月)。

同时,我们还可计算到,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周期持续时间为衰退周期持续时间的5.73倍(61.9/10.8),经济繁荣周期中GDP的增长幅度是经济衰退期间GDP下降幅度的11.37倍(21.6/1.9)。

三、经济复苏,原由何在?

此次美国经济衰退时间短暂,衰退轻微,复苏强劲。原因何在呢?

(一)美国经济机制的深刻变化

A·格林斯潘认为,在1999—2001年股价严重下跌以及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这种空前打击的情况下,即使美国经济有“温和复苏”,也是一项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他说,这次经济衰退的程度远比人们根据历史经验所预计的要轻得多。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经济机制的深刻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活力:(1)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2001年第四季度达到5.2%),而且使得企业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得实时需求信息,从而针对经济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的调整;(2)美国政府过去25年中放松了对能源、运输等一系列行业的管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经济的灵活性,使得整个经济能够坦然应对诸如安然公司这样的巨型公司垮台所造成的巨大冲击;(3)金融部门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在提高整体经济活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普遍使用,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4%—5%的幅度提升,2001年全年包括第四季度——最令人为美国经济担忧的一个季度——劳动生产率以年率计算增长了5.2%。现在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欧洲国家存在有美国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长期经济复苏的潜能。

众所周知,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真正的增长,是质量型、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不是那种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土地使用数量的增加、资源消耗数量的增加、劳动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这方面,亚洲大部分地区不用说,即使是亚洲发达的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地区都处于“需要转型”而应对无门之中。日本和欧盟国家,不但在信息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业方面,仍有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正是由于美国的“经济机制的效率”、以及“科技化经济”、“高劳动生产率”,即使有“9·11”如此惊人的恐怖事件和安然公司如此惊人的商业丑闻,都未能构成对美国经济的重创。

(二)国会两党对经济复苏政策的有力支持

2002年3月7日美国众议院以417票对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一个规模较以前已经大为缩小的经济刺激法案。这是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通过的第四个经济刺激法案。由于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前3个法案的许多内容上意见相左,3个法案均未能在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获得通过。国会税收联合委员会估计,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将在10年内耗资420亿美元。

以前在美国式政治游戏中,国会两党(特别是在野党)与政府之间会就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走向争论不休。布什上台后,虽然在野的民主党也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大幅减税、安然事件、支出赤字等——打击布什政府,但“9·11”事件使国家安全和对外防务之类的问题变得至高无上,使医疗保健和公民教育等民主党坚持的原则化为泡影,也就是说,“9·11”事件使从前与民主党处于势均力敌地位的共和党(执政党)得到了强有力的复兴。(注:弗雷德·巴恩斯,《发生改革的五件事情》,[美]《旗帜周刊》2002年3月27日。)

(三)政府大幅降息与减税的效应

此次经济衰退轻微而短暂的新现象,既是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经济政策调控的产物。在经济疲软不断加重的情况下,美联储2001年1月份开始降低利率,1年内共降息11次,降息幅度达4.75个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跌到了40多年来的最低点。这大大减轻了消费者、投资者的银行债务负担,支持了住房建设和房地产的发展。这可能是美联储历史上第一次在经济衰退(2001年3月)开始之前就采取了降息措施,而且降息幅度之大也实属罕见。

布什政府从2001年5月份开始实施10年内总额达1.35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减税计划。“9·11”事件后,国会迅速通过了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以及援助航空业的计划。布什总统3月9日又签署了一项重点为援助失业工人和为企业减税的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政策措施大大缓解了衰退的程度,并为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美国经济复苏的原因还有——

——美国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年时间内,联邦预算从起初的盈余2550亿美元,到现在则出现了预算赤字,这也是民主党经常诟病共和党的地方。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迅速采取的坚定措施有鼓舞和稳定人心的重大作用,如迅速出兵阿富汗,对受“9·11”事件直接打击的地区(纽约和华盛顿)以及受影响的行业(航空业和保险业)给予了有力的经济援助。

——布什政府实施的、近20年来创纪录的国防预算增幅和防务开支计划,推动了产品需求的扩大、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产出的增长;

——消费者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和购买热情。尽管居民的债务水平、企业减员在创历史纪录,但消费者仍在大量购买汽车、房子和家具。

——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美国企业致力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最重要因素”。(注:香港《信报》社论:《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与隐忧》2002年3月28日)

(四)美国的两大“永久性优势”和一大“临时性优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美国还拥有两大“永久性优势”和一大“临时性优势”。两大永久性优势是:(1)美国的人口密度低,因而土地价格便宜,土地制度宽松,扩展余地大,所以,在美国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想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容易得多。而拥挤的欧洲则要为过大的人口密度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要么选择低劳动生产率,要么接受环境恶化,且难以兼顾甚或无法兼顾。

(2)美国拥有单一市场、一元文化、单一语言,并实行单一货币制度(现在的欧洲是“多个国家一种货币”),这使得企业在美国只需采用一套广告策略、一种销售理念、一套会计系统,只需雇用一套律师班子。

美国的这两个长期性优势的存在,使得美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相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要大大高于欧洲国家。

另外,美国还有一大临时优势,即,美国股市文化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更能适应近期的技术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因为,能否通过风险资本市场和公开市场来迅速筹集资金、分配资本,对于挖掘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潜力至关重要;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也有助于迅速重组现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3月开始,虽然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其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机会仍然增长迅速,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仍然十分“坚挺”(日元、欧元则疲软不止)——这反映了美国模式的特征与优势。“这值得欧洲学习”,“欧洲应当走市场自由化的道路”。(注:阿代尔·特纳:《哪一个牌子的资本主义最好?》,[英]《金融时报》2001年3月19日。)

四、美日模式,何者更优?

“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细究起来,还是有不少差异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美国式的个人资本主义和日本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是生产要素禀赋的竞争,因为许多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因此,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不同体制模式及其效率的竞争,即是否有“制度竞争力”。作为两种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代表,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何种更优呢?

(一)日本模式的制度缺陷

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上经济快速增长的“优等生”,“日本模式”之说甚嚣尘上,人们也一直认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长期繁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机制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存在有所谓的“日本式的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缩短商品推向市场的时间来不断降低成本并提高商品质量。

但现在发现,日本政府的“积极参与政策”所带来的失败远多于成功。在大部分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日本产品成功出口的例子中,如汽车、机器人、相机、电子游戏机等,政府在这些领域中只起了非常小的作用,相反,政府进行了有力干预和保护的部门,如化学制品、飞机制造、电脑软件、金融服务等,恰恰是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部分。

日本政府的干预与保护。不仅导致了日本消费者费用极高,降低了消费者福利。而且使日本公司的经营成本上升,如在20世纪80—90年代,为了逃避生产经营的高成本,日本企业纷纷把业务转移到海外。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如果放手让企业去自由发展。日本企业可以经营得更好,而问题在于日本政府控制了整个生产经营系统。(注:迈克尔·波特:《日本:出了什么问题?》,[美]《华尔街日报》2001年3月21日。)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一直在尝试改革,但改革为什么统统归于失败,从而使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呢?迈克尔·波特认为,日本的改革几乎称不上是改革,改革多半没有切中要害。日本的做法是——大规模的政府开支(1992—2001年的10年间日本历届政府所实施的财政刺激计划向经济注入了高达1.1万亿美元的资金,与中国2001年的GDP总量相当)(注:《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时减少损失》,[英]《金融时报》2001年3月22日。),以扩大国内需求,使企业摆脱困境。日本产业的结构重组的数量与效果微乎其微,因此,竞争受到压制,调控力度有限,企业管理能力弱小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仍然在困扰日本经济界,再加上消费税、资本收益税和财产转让税的提高,使日本企业继续投资海外,使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复苏遥遥无期。

(二)美国模式的体制优势——制度竞争力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德国经济增长迅速。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在缩小,日本、德国的经济要优于美国,但世事变化神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此次出人意料的强劲复苏,更多的人对美国经济模式之优势则深信不疑。

迈克尔·波特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突显了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根本缺陷,而日本政府未能就此做出积极反应;虽然美国也面临严峻挑战,但美国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且能迅速作出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处境困难,但这时启动了制度性的“自我矫正机制”——通过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压力”(而不是日本式的政府管理)来促使企业迅速进行大刀阔斧的根本变革。1990年7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1991年3月经济开始复苏,但美国政府并未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将政策重点放在了帮助企业结构重组并使其制度合理化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政府一直拖延甚至避讳“机制改革”,从而使结构调整缓慢而艰难。

虽然2001年3月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但现在美国多数领域的情况都没有1990年7月开始的那次衰退时那样棘手、严重。股市泡沫过多、网络公司面临困境、能源价格过高都只是短期性的问题,且一定的经济危机能迫使企业作“强制性的结构调整”,所以,危机过后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美国经济仍具活力,经济繁荣的原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然很快。美国在追求信息技术、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和知识创新等方面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上述领域将是未来多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迈克尔·波特认为,在2001年3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中,由于几乎没有什么新力量加入劳动力就业大军,因此,失业率也不可能像过去的经济衰退期那样严重,人口的变化将使用于投资的储蓄额继续增加,况且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同美国一争高低的国家。

虽然2001年3月开始美国进入了新的经济衰退,但正是通过这种强制的经济结构调整,使企业界发生了破产、重组、合并与收购,所有这些活动都在重塑经济面貌,再加上美国政府健全的货币政策、降低边际税率、继续使监管制度合理化等措施来支持此次经济衰退过程中的结构与机制调整,所以,美国经济能尽快复苏。(注:迈克尔·波特:《日本:出了什么问题》,[美]《华尔街日报》2001年3月21日。)

标签:;  ;  ;  ;  ;  

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因素分析_经济衰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