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监护室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50例,入院时间为2014年5月到2017年6月,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出院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采用医院护士和社区护士携手为患者进行医院—社区—家庭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心理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 结果:经过护理后,通过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心理HAMD评分,可以看出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结论:通过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无论是患者的心理康复,还是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方面,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都有较好的作用适合于在医疗上的推广。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95-02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等特点[1]。大约有70%的脑卒中患者会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在出院之后患者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康复过程,这不仅会影响患者本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更会给他的家庭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2]。本研究对患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50例,入院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将这15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75例。
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上限值为35岁,年龄下限值为88岁,平均年龄为65.33±12.56岁;
观察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上限值为37岁,年龄下限值为91岁,平均年龄为67.22±11.78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等各项资料数据差异较小,即P>0.05,由于其对比性不强,则两组患者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
观察组—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小组,其成员主要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主管护士、康复护士、社区护士以及实习护士,对其定期进行培训,并要求随访护士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培训的内容大致包括:心理学的知识、护理专业、关于脑卒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康复知识;
(2)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建立起一个平台,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例如家庭住址、联系电话、随访护士信息、出院时间等等,这个平台方便医院、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及交流;
(3)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均由主管护士负责,包括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制定康复护理的计划、与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患者出院之后的康复护理计划等等;
(4)对于已经从社区医院回家的病人,社区护士要制定一个定期随访的计划,回访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也可以是上门随访,时时关注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病人是否按照计划实施训练进行监督,社区护士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来辅助患者的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心理HAMD评分,其具体内容为:
(1)满意度标准为:10分为满分,0分为不满意,3分为基本满意,6分为较满意,7分为满意,10分为很满意;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为:100分为满分,75分到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50分到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25分到3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0到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
(3)心理HAMD评分标准为:总分小于7分为正常,7分到17分为可能有抑郁症,17分到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大于24分为严重抑郁症。
1.4 数据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数,并用t值检验。
用“%”的形式,表示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满意度、心理HAMD评分概率,并用卡方值检验。
在用SPSS 16.0软件进行核对后,当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有差异时,用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模式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对比性,即P<0.05,具体内容如表1。
3.讨论
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3]。据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的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4]。如果不幸发生脑卒中,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之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和康复计划也很重要[5]。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了常规护理和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这两种护理方式,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心理HAMD评分等各项资料的对比,观察组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恢复都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观察组的方法更适用于脑卒中患者。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方面,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更具有优势,值得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洪峰,王娟.整体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719-1720.
[2]杨绪菊.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整体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1):258-259.
[3]张兰.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5):108-109.
[4]董松巧.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16-19,25.
[5]成巧梅.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健康教育[C].//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2:828-830.
论文作者:李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医院论文; 家庭论文; 社区论文; 两组论文; 护士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