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国家在高技术时代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已经成为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建筑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问题研究也越来越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鉴于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待开展和深入,本文试图对其研究背景和相关成果作一剖析和综述。
(一)技术创新研究中的信息范畴
自从1948年申农和维纳分别发表《通信的数学原理》和《控制论》以来,信息(information,日本译为情报, 港台译为资讯)虽已成为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术语,但对其内涵与本质的认识,在不同学科中迄今尚未统一。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对信息的理解常有两种典型观点:一种可称之为“数据信息观”。麦吉和普鲁萨克指出:信息并不只是收集的数据,更确切地说,它是被收集、组织、整理并赋予意义和背景的数据”。(〔1〕,p.22)另一种可称之为“知识信息观”。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布鲁克斯在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把信息理解为“对知识结构作某种程度修改的东西”,〔2 〕并进而提出了信息作用于知识结构的机理。
相较而言,知识信息观在技术创新研究中的影响似更为深远。留基伯在论述信息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时指出:“信息是与特殊需求相关的知识”。(〔3〕,p.51 )希尔在介绍英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时指出:信息是成功创新的关键,广义上说,信息是可记录的知识,“可记录”而不是已经记录,从而口头传播的知识也包括在内。(〔3〕,p.16 )科古特和詹德尔把知识看成是公司竞争能力的核心因素,并把公司知识分为信息和决窍两类。〔4〕类似的观点还可以在许多文献中看到(〔5〕,p.8)。但是,这一观点是需要进一步检讨的。 这不仅因为其哲学基础——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成问题的,而且还在于技术创新中不只是需要知识性信息。更重要的是,离开了人的认知能力,信息是不可能转化为知识的。信息只有与人的认知能力结合,才导致知识的产生。知识产生过程是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相结合的过程。
(二)信息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矛盾和不确定的过程。(〔6〕,p.873)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才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高风险活动。因此,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就成为了技术创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森堡在其代表性著作《在黑箱里面》中对技术不确定性作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技术创新正是立足于企业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一个有根据的期望。他指出,由于技术的未来不可避免地为不确定性所笼罩,并且由于作为决策者对所谓风险的态度不同,企业的行为将更加不同。〔7〕弗里曼提出, 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来自三个方面: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一般商业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与时间的不可预测性和科学技术的性质有关;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结构的复杂变化有关;一般商业不确定性则涉及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背景。〔8 〕弗里曼对技术创新不确定性作出的另一种分类是静态不确定性和动态不确定性。(〔9〕,p.502)近年来对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艾利斯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对技术不确定性演化过程的分析;〔10〕麦克唐纳等认为,在创新过程中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并不以相同的速度减少,
从而提出了“竞争不确定性” (rivalry uncertainty)的概念;〔11〕等等。
这些关于不确定性的分析,对深入揭示技术创新信息过程的实质大有裨益。需要指出的是,对不确定性本质的理解尚存在差异。一般将不确定性直接理解为“信息的缺乏”或“所拥有的信息与所需要的信息之间的差距”,(〔12〕,p.49)以为通过信息的收集就能减少不确定性。但实际上,不确定性并不直接与信息的数量呈反相关,在实践中经常存在“信息超载”现象。不确定性与无知不同,它意味着关键性的基本信息尚不存在,它是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过程的内在的基本属性。可以说,不能把单纯克服无知的活动称为技术创新。只有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生成或转化为新的信息和知识,才能减小上述不确定性。从某种角度而言,技术创新可以被看成围绕其不确定性所开展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处理需求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矛盾运动。由于影响技术创新的信息处理需求和信息处理能力都要把不确定性减小到最低限度,因此,不确定性分析,既是技术创新活动中克服风险的实践要求,也是技术创新信息过程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信息沟通与技术创新
“良好的内外信息沟通对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13〕,p.27)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但是围绕着有助于创新过程的信息源泉、信息传播通道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问题尚有许多争议。
关于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对创新作用的相对重要性。厄特拜克认为,任何创新都必然是用户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手段的结合,通常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知识或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乃至两者都存在于生产和使这种产品得以实际应用的组织之外。(〔14〕,p.46)显然,他主张外源信息对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希普尔更明确地指出:“影响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激励和组织方式包括许多歧视外界创新信息源的偏见”。(〔15〕,p.157)而艾伦等人则认为, 新产品的成功构思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16〕因而他们强调创新过程组织内部同事沟通和利用R&D活动所产生的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流动的通道。罗杰斯和舒马克讨论了项目成员之间开放的、及时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的重要性〔17〕,帕克“坚决支持沿着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是关键性成分的假设”。(〔18〕,p.18)巴克萨克和威勒蒙则把新产品开发小组看作是信息产生和处理系统,认为项目小组领导人作为技术守门人,与小组成员及外部团体进行信息的沟通对新产品的成功开发至关重要。〔19〕而约翰斯顿和吉本斯指出:伯恩斯的名言“技术转移的机制是代理人的机制而不是代理机构的机制”具有很大的有效性,但并不代表关于信息转移本质的完全说明。信息转移中的人员接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不同源泉通常获得不同类型的信息,从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与通过人员接触获得的信息起着同等的作用。〔20〕艾特列按照信息来源的两种标准,将信息分成四种类型,并刻划了随时间演变这些不同信息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理论模型。〔21〕萨洛等人则认为在R&D组织中信息流动的通道实际是一种网络结构,他们采用信息网络法(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分析R&D组织绩效。〔22〕
(四)非正式诀窍交易与技术创新
关于非正式诀窍及其交易活动。自从著名哲学家波兰尼〔23〕提出难言性(tacit)是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以来, 这一思想对技术创新中的信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希普尔指出,技术创新过程,由于存在各种“粘滞信息”(sticky information),因而是一种试错过程。〔24〕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在谈到日本企业的特征与技术革新(即技术创新)时强调:“成为信息交流对象的信息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它是只能在实际工作现场传达的东西。”(〔25〕,p.7 )相关的文献还有:达斯古扑塔等提出的“难言信息”(tacit information )(〔26〕,p.517)、 麦克唐纳等提出的“非编码化信息”(uncodifiedinformation)(〔11〕, p.125 )、 金等提出的“信息的显现”(vis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27〕,p.294)等概念。 豪厄尔斯强调了这类信息和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部分形式化和部分地交流的方式和途径。〔28〕
企业员工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时会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尤其是技术诀窍类信息)提供给他们在其它企业的同事。在这种非正式诀窍交易中,企业到底是赢家还是输家,以及这种非正式诀窍交易在宏观上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都还存在激烈的争论。曼斯菲尔德发现了一个专有工业信息从开发它的企业向其它企业快速转移的一般模式。他认为,这也许是这些信息的无补偿“渗漏”所造成,从而损坏了开发该信息的企业的利益。 因而他指出:这种“信息的渗漏”(leakage ofinformation)对企业来说是危险的。(〔29〕,p.219)布鲁斯等由于担心这种现象的发生,甚至反对合作式产品创新。〔30〕但罗杰斯认为:为了获得信息就必须付出信息,尽管技术信息交换有正式的官方的渠道,但大多数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交流的,因而这种交易是符合企业利益的。〔31〕希拉德基于对294 位主管技术经理的调查认为,这种交易从企业的观点来看在经济上是有价值的。〔32〕希普尔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决窍交易是一种重要的现象。一定条件下,在竞争对手和非竞争企业间的非正式决窍交换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开发合作方式。(〔15〕,p.119)。 格穆登和海德勃兰克则认为,这种非正式交易有益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除了信息的性质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程度,还和企业战略有很大关系。〔33〕
(五)技术创新过程的信息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许多研究。罗斯威尔认为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模型”;第二代“需求拉动模型”;第三代“交互作用模型”(coupling model);第四代“一体化模型”(integrated model);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模型”(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34〕这些模型解释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中结合方式的不同特点和趋势。五代模型的演化意味着对技术创新过程本质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越来越凸现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和信息网络化的必要性。但是专门从信息角度剖析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留基伯基于罗斯威尔和罗伯逊的分析把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需求领悟和技术可能性识别相结合的演化过程。〔3 〕克莱因和罗森堡提出了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 ),认为技术创新并不是单链线性过程,而是有五条创新路径,并且有一系列的反馈回路作用于其中。〔35〕不过,他们并没有具体分析这些路径和反馈回路中的信息流及其联结方式。库伯和莫尔〔39〕,达格福斯和怀特〔37〕强调了决策信息的重要性。前者把创新过程看做是决策单元的演化系列,认为在每一个决策单元中都贯穿着信息的收集、评估、决策和不确定性分析;后者把创新过程看作是企业信息的提纯过程,由可能的方案、可靠的计划、理性的程序、最佳的决策四个阶段组成。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这种对信息的处理结合到创新过程的具体环节中,也没有说明在创新过程的不同环节所需的信息资源主要是什么,信息类型有什么不同,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的。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创新决策之中,阿罗的著名命题“信息的意义就在于减少不确定性”不应局限于创新的决策过程。
(六)技术创新的信息网络系统
弗里曼认为,创新既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更需要对多样化来源的信息的处理,而在信息的获得和处理中,网络系统都是必要的。 (〔9〕,p.501)
构建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提在于:任何创新主体都受到三种类型的信息限制:第一,决策经常是建立在不完全的信息上的,即个人和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作出决策。〔38〕第二,所有创新主体,特别是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造成了“有限理性”(〔39〕,p.22)。这意味着,即使个人想作出理性的决策,面对复杂的问题,其信息处理的需要超过了可提供的处理能力,他也不能这样做。第三类信息限制费用,作出决策和进行信息交易是需要花费代价的活动,这些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生产形式,它们也有规模经济和专业化问题。〔39,40〕
围绕技术创新的信息网络系统,现有文献已经在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一是在企业层次上,信息系统被看作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41〕而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系统也由管理信息系统、市场信息系统延伸到战略信息系统。〔1,25,42〕二是在区域或产业层次上, 罗杰斯和拉森认为,硅谷的崛起跟它所形成的特殊信息环境是分不开的。 (〔43〕,p.108)斋藤优描述了技术开发的区域集中趋势,并强调了信息供需结构在其中的重要性。(〔44〕,pp.54—56 )麦克弗森在考察纽约州81家科学仪器制造企业之后指出,对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说,外部的信息支撑条件是一个关键因素。〔45〕三是在国家层次上,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这导致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或National Systemof Innovation)概念的形成。这一概念由瑞典学者伦德沃〔46 〕提出,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希普尔对企业之间非正式信息交流研究的启发。弗里曼〔9〕、纳尔森〔47〕、诺利斯等〔48 〕对国家创新系统中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信息宏观流转、技术信息网络进行了初步分析。
这些研究意味着,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结合新方式的可能性构建与实现,并非完全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直觉触发的。无论是创新思路的形成,还是创新行为的完成,都是网络行为的产物。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网络系统的结构与有效性,同时也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的信息功能。
(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 技术创新研究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而逐步兴起, 进入90年代以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正朝着理论构建的方向发展。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问题研究,实证调查的相关成果有:(1)市场信息对创新思路来源的重要性已超过政府计划所起的作用。 〔49〕(2)缺乏信息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它是由于企业缺乏收集信息的意识从而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所造成的。〔50〕(3 )企业家认为,影响企业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取科技成果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有关高校或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信息。〔51〕(4)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来自国外的技术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技术源,但国外技术的获取主要以硬件为主,相对忽视了技术软件。〔52〕(5)对东北、华东、 华南十六城市高技术产业的调查表明,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高技术信息网络系统。(〔53〕,p.199)。这些调查都说明, 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市场需求信息的驱动,但是如何主动搜寻市场信息,并将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加以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仍是企业面临的实践难题。同时,政府如何转换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纵向传递的信息机制”(〔54〕,p.166),建立起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宏观网络系统,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就相关理论研究而言,比较重要的是:(1 )关于信息和信息系统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傅家骥等人认为,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他们按照艾特列的分类标准,定性地刻化了四种不同类型信息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相对重要性。(〔55〕,pp.368—369)(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中的信息流及信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关士续在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指出需要对创新过程中劳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流的运行循环及其相互耦合关系作深入的分析,建议强化企业的经济与技术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与健全行业性的科技—经济信息中心以至全社会的科技—经济信息网络。〔56〕(3 )关于创新的信息投入及其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信息措施。汤世国认为,任何创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说都是一种信息过程。他分析了在创新不同阶段的信息投入,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信息措施。〔57〕(4 )关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运动的分析。连燕华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多环节信息模型,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其运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信息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其自身的功能,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吸引其它要素向创新活动聚集上。〔58〕(5 )关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贾蔚文等认为,信息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并且指出:“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得,整理,分析和及时传递,既是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内部组织协调的重要手段。”(〔59〕,p.88)(6)关于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比较研究。 远德玉等具体地比较了中日两国企业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差距。日本企业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转换的成功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60〕,pp.87—95;340—345)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看到,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问题,虽已从各个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但还有待于作更加深入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有待于一种方法论的突破。兰格利什等人在探讨84个工业创新案例的研究结果时曾指出,要对技术创新作出恰当的概括和综合,可以有非常多的形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它不仅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的因素,也依赖于偶然事件的触发、组织机构的压力,而且还受到政治、社会以及其它方面的影响。(〔61〕,p.57)所以,单纯利用经济学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可能已远远不够用。仅在已有的研究传统中引入信息的概念也是不够的。信息经济(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的观点,把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搜寻活动看作是需要花费代价(成本和时间)的过程。但即使再多的经济投入,也不可能获得创新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作为复杂系统的固有属性。
工程管理(engineeringmanagement)的观点,着眼于各种信息活动的相对重要性及不同信息活动的有效性。但由于都是从各种具体的案例出发,侧重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企业类型,又极易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因而也就难以给出对技术创新信息过程的完整说明。尽管信息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已经成为学者们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为构成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研究这一主题的事实和观念提供一种系统的组织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数众多的著作都各自涉及这个主题的一个或另一个部分,但还有待于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借助于一种在社会科学的其它分支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分析方法——信息过程方法,采取把技术创新看成一个信息过程的研究视角,透过技术创新的“生产要素重组”或“物质资源配置”的有形过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虽然相对无形但却更加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处理过程”,以便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结合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建构与实现过程的本质。
(收稿日期:1998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