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调查模式”_学习小组论文

论“群体调查模式”_学习小组论文

试论“小组探究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小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生长点。作为开展这类学习的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视。一些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始尝试这种模式,收到了初步的效果。然而,由于这一探索在我国刚刚开始,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小组探究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可以收到哪些传统教学不能产生的效果?教师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应该怎样评价其学习成果?等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小组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一、小组探究的核心特征

小组探究(Group Investigation)的教学思路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塞勒(H.Thele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又由以色列太埃威大学教授沙瑞(S.Sharan)和他的同事在80年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实际,获取应用性知识,着手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小组探究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学习的关系

所谓小组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取的信息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系统探究,最后取得集体的研究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关系在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很少见到。

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

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由小组的共同任务所统一。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2.角色相互依赖。探究小组需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这就形成了小组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角色系统。

3.资源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和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4.奖励相互依赖。在小组学习目标达成后,全体成员得到一个相同的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或奖励。这一评价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

在这些相互依赖关系的作用下,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生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与传统教学观“只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合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1世纪的社会生活虽然会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但人际间高度的合作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小组探究在培养未来人才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够发挥也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可以说,小组探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小组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和方案,自主进行组织与实施,独立分析和讨论结果,最后归纳出研究结论。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的机会,大家一起来掌握课题研究的进程与方向,显示了高度的民主性。

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研究过程总体把握的“决策权”,而且还体现在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弥补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这彻底扭转了以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相同的作业,追求同样答案的不良状况。

(三)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课堂”

学生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需要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课堂和教材所提供的间接性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开展实际探究的需要。因此,学生必须走出学校里有限的空间,进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与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各种现象,收集相关的信息,补充新的知识,再通过反复的观察、调查、分析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由此看来,小组探究活动在所涉及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常规课程的框架,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学生在广阔、丰富的社会大“课堂”里,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开放与综合并存的优势,成为“小组探究模式”又一个突出的特征。

二、小组探究的实际效果

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有关小组探究的研究资料以及笔者近期在这方面所开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产生如下效果。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在普遍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基础上,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探索未知的境地。小组探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学生在常规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它是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现实世界的综合性问题。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捕捉这样的问题,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组探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也是现代人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寻找和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便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查找有价值的资料,学生必须了解和利用所有可能的信息渠道,如报纸、杂志、教科书、工具书、影视、互联网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同时,学生还要能够使用多种信息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放像机、电脑、多媒体等。在对自然科学题目的探究中,学生还必须会使用一些相关的仪器、设备,以获得所需要的实验数据。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探究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探究为学生锻炼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创设了非常有利的客观环境。一方面,学生之间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相互交流想法和意见。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把握住问题的要害,梳理发言的论据,清楚、明白、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总结研究成果的时候,学生要用规范和科学的书面语言,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以达到汇报或交流的目的。学生在这两方面受到的锻炼,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小组探究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内容颇为复杂的群体性任务,学生自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统筹与设计。他们需要安排人员分工、时间计划、经费使用、用品准备、资料收集、调查观摩、实验操作、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具体步骤。为使课题能够预期完成,学生必须在小组内形成高效、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把每一项任务组织好、完成好。这种对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锻炼,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做事”,培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

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当个人意见被小组尊重或采纳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集体做出了贡献,便由此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参与欲”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之中。这对在学习上较为被动、自信心差的学生,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小组探究比其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培养一种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一种“从属感”的驱使下,力争为小组“献计献策”,并且学习接纳不同的观点,欣赏别人的智慧和才能。小组中生生之间的交互使用,使他们加强了团结,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合作式学习扭转了以往学生之间要么激烈竞争,要么孤立学习的两种极端倾向,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大有益处。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许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只满足于教师所讲授的课本内容,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没有深入学习的欲望;而另一些学生则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组探究改变了这种僵化、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把课题研究做好,他们积极讨论、探索,尽可能多地获取新知识,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对于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他们都力争做得“完美”,因为他们感到是在完成“自己的产品”,在其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小组探究是一个严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踏实、认真的态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来审视和处理问题。同时,探究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毅力和勇气也给予了实际的考验。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还会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经过这样一些锻炼之后,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它的艰辛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培养一种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小组探究的教学组织

小组探究作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虽有众多长处,但绝不意味着只要使用它,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如果组织与管理不当,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小组成员参与不平衡,有的“积极”,有的“搭车”,有的“逃避”,使成员之间的合作退化为“劳逸不均”;小组内组织协调不利,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能统一起来,自主与责任产生矛盾;学生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探究活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对小组探究的启发和引导跟不上,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等等。为使小组探究真正收到实效,避免这些问题发生,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教学组织工作。

(一)组建学生小组

许多对小组探究进行过研究的专家强调,建立学生小组时应同时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人员“质”的方面,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来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异质构成),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差等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愿组合,把探究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组(同质构成),这样有助于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创造灵感,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两种分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可在教学中酌情选取。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为三到五人。人数过多容易使分工和责任模糊,减少成员之间紧密而积极的互动。

(二)选定小组组长

虽然小组探究是一种合作性学习,但也不能忽视小组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指导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许多参加过小组探究活动的学生认为:“小组长应为民主推荐,最好不由教师指派,让有高度责任心、同学信得过的学生来领导小组活动。”

(三)分配成员任务

为避免前面提到的小组成员“搭车”或“逃避”的现象发生,教师应督促小组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以达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分工并不是要把每个部分最后简单地拼凑起来,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负责人”,成为某个主题的“专家”,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创新。实践表明,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提供必要的支持

小组探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性学习,它的过程相当复杂,难度也较大。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促进性教学技能,对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1.引导学生正确选题,使课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在认知、技能、情感和品质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2.介绍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科研的基本思路、过程和手段,减少盲目性。

3.解答学生疑难,提供反馈意见,并就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指导与监控之下。

4.提供研究资源,如有关信息、资料、物品、经费等,以保证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在学生没有请求帮助时,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打扰”,以免影响他们的自我指导和独立创造。

四、小组探究的评价原则

目前有关小组探究评价的讨论并不多,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这种模式的探索还属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二是由于它在许多层面上都超越了常规学习,不能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来检查其学习效果(如规定考核范围、固定考试形式和设置标准答案等),需要重新设计评价的目标与内容。这里,我们试图提出对小组探究效果进行考查的三条基本原则,希望能用以指导教学评价中的具体操作。

(一)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的统一

小组探究的效果检验既要看其过程,也要看其成果。成功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过程和成果两个方面都显示出优势。一个好的探究过程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思维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同样,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是学生集体合作的结晶,反映出综合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标志着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合理的研究过程。当然,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它的外显形式,而更应注重课题本身的意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内心世界的感悟和人格品质的升华。

(二)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指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但开展一项成功的探究活动不仅需要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也伴随着新知识的不断积累。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既是开展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过程的产物,应该在评价中与各种能力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如果小组探究没有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特别是程序性和应用性的知识),而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那么它的教育功能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小组成就与个人贡献的统一

对小组探究综合成绩的评定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成员集体取得的成果,包括课题价值、方案设计、过程实施、小组协作、成果答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科技制作)等等;二是记录和考查每个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具体工作及表现,看他们个人的责任完成得如何。按照这个思路,每个人得到的总评成绩即为两部分之和——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这样,既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合作与自主这两个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在评价中反映出来。

标签:;  ;  

论“群体调查模式”_学习小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