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现代时期的江门,西方文化和文明渗透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既反映近现代的沿海社会状况,又反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本文阐述了近现代江门融合近代西方城镇规划布局制度, 营建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骑楼、碉楼等所体现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特质和风格,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近现代,岭南建筑,融合
一、江门市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背景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据西江下游出南海要冲,下辖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和恩平等市(区),俗称“五邑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市历史悠久,两千年的五邑文明孕育了江门市的历史文化形态,百年来侨乡巨变演绎了江门市的侨乡文化特征。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但也让中国有了睁眼看世界的契机。江门市作为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文明也随着开埠通商传入江门。更有大量的江门民众远赴西方务工谋生以及华侨回国定居,带来了西方的建筑艺术和科技,新建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建造技术,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
二、江门市岭南近现代建筑基本分布
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和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伴随着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势和江门市归侨人数的剧增,岭南近现代建筑在整个江门五邑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但在建筑类型上,五邑地区又有其不同的特色。
蓬江区、江海区主要分布有商业建筑(如骑楼、当铺、旅店等)、公共建筑(教堂、火车站、纪念堂等)、工业建筑、传统民居和宗祠等建筑类型。新会区主要分布有公共建筑(教堂、学校、火车站、纪念堂等)、宗祠和传统民居等建筑类型。开平市主要分布有碉楼、公共建筑(教堂、图书馆等)、传统民居和宗祠等建筑类型。台山市主要分布有碉楼、庐、公共建筑(教堂、学校等)、传统民居和宗祠等建筑类型。鹤山市主要分布有传统民居和宗祠等建筑类型。恩平市主要分布有传统民居和宗祠等建筑类型。
三、江门市岭南近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
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和文化是在“中西之争、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它体现了江门近代侨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透射出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民众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是近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体现对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首先,近现代传统民居反映了建筑的自然适应性。近现代传统民居的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的平面型制,沿袭中国农村传统布局,并结合了江门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在设计手法上, 三间两廊的单元布局,以厅堂为中心,以天井(小院) 为枢纽,以廊道(巷道) 为交通联系,把各个小院建筑组合起来所形成的近现代传统民居,就是对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宗庙祠堂体现了建筑的社会适应性。在中国古代,宗庙祠堂是宗法族权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表征,是中国社会宗法氏族思想的反映。祠堂一般显示威严、礼谨、庄重的气氛,因而在总体布局和平面型制设计上,采用了中轴对称和尊规守正的手法,遵遁“前门、中堂、后寝”的型制,反映出古代家庙宗祠建筑的高度社会适应性。例如,蓬江区白沙大道旁的陈白沙家祠,按封建礼制规定的祭祀程序和要求,布置了它的平面与空间,表现了敬天法祖的思想,以祈求对祖先顶礼膜拜的行为,荫庇家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它继承古代建筑中“前门、中堂、后寝”的型制, 按“四进”布局,坐西北朝东南,由大门进入依次为春阳堂、贞洁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之间以左右对称的轩廊相连接。整体布局中轴对称、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一气呵成,形成纵横规整、明朗清晰的平面布局。
第三, 城市骑楼是表现建筑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然适应性的新建筑类型。城市骑楼继承了建筑的社会适应性中的重商求利性层面(当然也离不开适应气候条件的自然适应性这个基础)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20 年代,江门市开始出现骑楼建筑,如堤中路、仓后路、莲平路等。近现代城市骑楼在江门盛行,从深层次的建筑文化的继承性的视角看,有两点最为突出:即满足近现代江门市快速发展的商业需要和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
总体而言,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和文化是对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建筑的适应性规律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的新发展,是包含有否定的继承,是创造性地继承,是继承中的创新和创新中的继承。并且,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创新是以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为契机的。
2、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整合
江门作为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归侨回国定居的侨乡,西方建筑文化也对这一时期江门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西式建筑在江门开始兴建并发展,带来了西方建筑技艺和文化。外国洋行、教堂和学校等建筑不断出现,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化,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折衷主义式、券廊式、哥特式等多种建筑。例如,基督教江门堂和北街天主教堂,具有尖券、尖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等哥特式建筑特征,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其次,在施工建筑技术方面, 带来了西方建筑的整套体系,开始采用工字钢及钢筋混凝土构件,江门本地匠人熟习并掌握了西方建筑的处理手法,为江门近现代岭南建筑对西洋建筑的模仿、借鉴以至吸纳、整合提供了技术积累,逐步影响了江门岭南传统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面貌。例如,位于堤西路的新亚旅店就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建设,建筑高度为七层,是当时江门市最高的建筑。
第三,中西方建筑艺术相互融合,“以西为体、以中为用”进行建筑文化的再造。中西建筑艺术和文化的融合促成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的突变和中国新建筑体系的产生。这种突变使中国建筑由以传统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旧建筑体系直接转化为具备近代建筑类型、近代建筑功能、近代建筑技术、近代建筑形式的新建筑体系,标志着近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的文化转型。例如,位于开平三埠镇的风采堂,虽然是传统的宗祠,但建筑的细部表现出明显的中西兼备的建筑风格。风采堂入口处是一个风格为中西合璧的门楼,屋顶是传统的歇山顶,而门洞却是罗马拱券形,四个角的柱头波浪纹装饰。中路的主殿正上方悬挂“风采堂”牌匾。主殿前有一个中西风格的雨篷,雨篷屋顶为中式的歇山顶,屋檐以下部分以欧洲古典式的带有植物图形的卷纹铸铁作装饰,支撑雨篷四侧的是西式铁柱。主殿的结构是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梁上雕刻有各种动物和人物。而承重构件则表现为明显的西式风格,房架的檩条搁置在刻有精致卷纹浮雕的罗马拱券上,并以科林斯式的柱子承托拱券。风采楼比风采堂要晚两年建成,位于风采堂的后部,当时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表现出完全的西式风格。正门是高大的科斯林柱式和山花,罗马拱券形的窗户高大而挺直。二层的护栏为西式的铸铁,精致而灵巧,墙体上刻有精细的卷纹浮雕。三层的四个角各建有一角亭,两柱为一列,四列柱承托起拜占庭式的穹隆顶。总体而言,风采堂建筑群的布局是传统的岭南特色,但建筑细节却是中西折中式。
3、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文化的转型
经过对西方建筑体系的学习和融合,江门近现代岭南建筑艺术和文化在自我调适和理性抉择,发展至融汇创新,实现自身的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平面布局和西洋立面样式的结合;西方建筑设计和国人建造施工的结合;装饰内容和题材的中西结合以及中西建筑元素的创造性借用。例如常安路的蓬江酒店、新大陆戏院和堤中路骑楼等建筑就体现出对两种异质建筑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建筑结构上,位于常安路的环球酒店就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并使用电梯。在建筑风格上,中式风格与西式风格相结合。例如建于1926 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
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文化的转型是古老而封闭的传统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经过规模空前的大冲撞、大交流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古代岭南建筑文化的解体,是融合了新的先进的西方建筑技术和西方建筑材料的新建筑体系的诞生。
四.江门近现代岭南华侨建筑文化特色
近现代的江门侨乡,华侨对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华侨的影响渗透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侨乡建筑,侨乡建筑不仅成就突出而且风格独特,成为了近现代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景观,同时反映近现代的沿海社会状况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文化意义。
五邑近现代侨乡建筑是我国侨乡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有连绵几公里的城镇商业骑楼;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村野碉楼 (碉楼:广泛分布的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心理背景:华侨考虑防风,防洪,防匪,使用先进的材料为家人建造起类似碉堡的住所;位于村前村后险要位置,易于瞭望敌情;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中尤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最。
1.开放性特色
五邑侨乡近现代岭南建筑的开放性是相对主动、相对自觉的,与其相一致的。与其它建筑的对比更积极主动和全局的开放意识;大胆的借用国外先进材料和技术,结构形式和造型艺术上借鉴国外建筑文化,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当时西方建筑常用材料。例如,开平市上千座碉楼具有丰富多彩的样式:廊楼式、罗马式、英国古堡式、德国哥特式、西班牙式等,建筑部件上也融入西方元素,如立柱、券廊、穹顶、彩色玻璃、百叶窗等造型,体现出浓郁的西方建筑特色。
2.兼容性特色
五邑侨乡地区城镇布局一方面表现集家庙(祠堂)、私塾、民居为一体大型建筑群,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西方城市理念,表现出一定的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城市体系构建。公共祠堂位于中心位置,体现传统儒家思维引导下的家族宗法制度。按照西方城市布局方式,家畜饲养布置村落中专门区域,人畜分离。村落外围制高点,入口处设置碉楼。单体建筑上,传统平面布局和西洋立面相结合;洋人设计和国人建造施工结合;装饰内容和题材上的中西文化元素结合。例如,位于开平市的赤坎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归侨人数和侨汇数量的剧增,赤坎的城镇发展进入新一轮的高潮,沿潭江边有规划的进行扩建,各类公共建筑,如学校、图书馆等随之兴建,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关族和司徒族的图书馆,两个氏族图书馆建筑立面都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
3.创新性特色
江门市近现代岭南建筑在继承传统建筑优点的同时,根据时代背景的需要进行创新,将岭南三间两廊式传统民居创新改进为三间两廊式改良式侨居碉楼、庐;将岭南竹筒屋的屋顶由传统的坡顶创新改进为平顶;将岭南竹筒屋结构单层独户创新改进多层分户式住宅,满足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体现出时代特征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五.结语
江门近现代建筑代表着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在乡村地区引入,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融合,侨乡对外来文化的兼爱包容等,这些深层意义赋予侨乡建筑鲜明的形态特征,也赋予了侨乡建筑特别的文化内涵。其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建筑组织形态,也是侨乡近现代建筑艺术与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整个岭南地区近现代建筑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汤腊芝,汤小樯;析五邑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与特色;建筑论坛,1998,7
[2] 任健强,田银生;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
[3] 唐孝祥,朱岸;试论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城市建筑,
[4] 许桂灵, 司徒尚纪;广东五邑侨乡规划与建筑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初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43-5
论文作者:郭剑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建筑论文; 江门市论文; 岭南论文; 江门论文; 近现代论文; 侨乡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