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归因 对策——小学二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试用情况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人教版论文,对策论文,小学二年级论文,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区域实验教材试用情况调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对一年级教材试用情况的调查感受。二年级的调查分别在三、四册期末进行,涉及257个实验班。回收书面问卷调查表514张。通过对调查表的阅读、统计和分析,初步明确了二年级教师对实验教材的评价,以及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思考了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此调查报告。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一)写字教学难度增加
教师普遍反映,相对认字而言,写字教学的效果不如一年级。原因有三:一是写字量大幅增加,学生的认真态度难以始终坚持;二是教师的指导因数量增加而远不及一年级细致;三是有些字结构繁琐,书写难度大幅提升;四是教材没有对新部件的笔顺作出示范,学生出现的笔顺错误比较严重。
(二)相近字混淆严重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组词、写话时出现严重的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张冠李戴现象。尤其是同音字混淆现象十分严重。比如“独立”写成“独力”“天花板”写成“天画板”,“满意”写成“满易”等。
(三)教材编写问题
1.课文间的识字量分布不均,有些过多,有些过少。一些浅显的课文,生字很少;而有些难懂的课文,反而出现过多的生字,导致教学任务不平衡。
2.从第三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但教师建议,应将带读字和认读字用字体或颜色等加以区别,以免引起混淆。
3.建议教材中的田字格写字最好安排在奇数页。因为偶数页写字时,纸张压不平,书写难度大。
4.第三册每组开头的识字课教材,虽说不求甚解,但有些理解起来偏难。如识字一中的“叠翠流金”等。建议作调整。
5.第四册先学会写“璃”字(22课),再写“离”(29课),不太妥当。
6.第四册第18课中的“我会写”中的“垂”字,其中最长的横,以前是第三笔,教材中却是第六笔。是改进还是疏忽?
二、关于课文教学
教材大幅度更新课文。“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生爱读。”(第四册《教师用书》)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教师对选文普遍持赞赏态度。师生反映,教材在课文的选用和编制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课文篇幅过长
对二年级的孩子如何实施长文短教,教师大感困惑,建议选用篇幅较短、故事性强、结构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好文章。
(二)部分课文相对难教厌学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远离学生经验世界。如第四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和第三册第十一课《我们成功了》等。二是教学成本较高。如第三册第二课《黄山奇石》和第四册第九课《日月潭》等,如果没有多媒体帮助,教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科技成分过浓。如第四册第十六课《充气雨衣》等。
(三)课后题编制训练价值有待提高
从第四册开始,课后设置“我知道”栏目,大受师生欢迎。认为该栏目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与本课、本专题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大语文的学习意识。教师建议在此基础上设置“推荐书目”。关于课后题另有两点建议:一是将第五册开始在课后设置“词语表”的做法提前到二年级,以加强词语教学的规定性。二是适当增加课后练习容量。编者通过课后题的设置体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课程意志,教师也将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当前的课后题设置容量少、模式化、课文个性不突出,导致教师教学的自由度过大而操作性不强。这种情况可以鼓励优秀教师施展教学个性和创造性,但不适宜在面上推广实施。
(四)单元顺序与教学时节略有错位
第三册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主题,但此时的南方仍骄阳似火,建议退后一个单元;第二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适宜提前到第一单元,可以结合开学教育和“教师节”尊师教育;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此时连南方也难觅春的踪迹,何况北方!
(五)教材细节质疑
有些插图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第四册第二十七课《揠苗助长》的插图,种田人穿着鞋子在拔苗,脚却没有陷入泥中,可见这地是硬的。试想,这么干的地怎么种禾苗呢?第四册第二十四课《玩具台前的孩子》,文中说柜台前挤满了人,可插图上却寥寥无几。第四册第二十八课《丑小鸭》,文中说“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可插图上丑小鸭的毛是黄色的,身子并不瘦。第四册第二十三课《三个儿子》,文中说“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说明她们已走了一段路,但插图上她们仍在井边。
第三册第二十九课《父亲和鸟》第二节说“童年的时候,一天清晨,父亲带着我从一片树林边走过”。但第十五节却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黎明”应在“清晨”之前,此处明显不合常理。将改编过的课文与原文(牛汉《父亲、树林和鸟》)核对,原文写道:“童年的时候,一个春天的黎明……”原文没有时间上的问题,但课文这样改写却出现了错误,倒不如不改。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与本组专题有密切联系,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会有话可说”(《教师用书》)——编者的用意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可能出乎编者的意料——一部分话题学生仍无话可说。原因有四:
(一)编者考虑要紧密联系单元专题,因而有些话题与课文内容过于接近。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已结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导致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炒冷饭”,学生兴趣不高。建议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课文内容避免重复,适当保持距离和独立性。
(二)口语交际话题普遍比较宽泛,这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但学生面对部分宽泛的话题无从下手,如第四册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爱家乡》。倒是一些能引发争论的小话题,学生交际起来兴趣高涨,如第四册园地六中的《大家都来帮帮他》。建议在编写口语交际教材时,要充分考虑教材能否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而不应一味追求话题的宽泛。
(三)因为考虑与单元专题紧密联系,导致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人文性太浓,趣味性不足,学生交际欲望不强。
(四)与阅读课、识字课等比起来,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成本太高。“成本太高”的表现有三:一是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在大部分还未将口语交际列入考核范围的广大农村学校,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去完成口语交际课的准备工作,在面上提出要求不太现实——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要接受考试的识字和课文教学等。二是用来创设情境的辅助资源、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足。三是教师自身的“交际”和“对话”能力不强。口语交际课需要教师具有“脱口秀”的智慧和口才。在面上对广大教师提出此要求,明显不切实际。“成本太高”的工作,在面上推开后必然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口语交际课自然不能例外。
四、关于写话教学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比较糊涂。”这句话大致可以代表一线教师对教材写话部分编排的意见。
(一)写话训练平台欠缺
第三册教材中明确提出有写话要求的有12处,包括课后的用词造句和仿写句子等;第四册在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口语交际”后的“写一写”,合计也不过10处。平均每周只有半次。很明显,老老实实按教材规定组织写话训练,是远不能达成年段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优秀教师自觉践行“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创造并补充了很多形式活泼的写话载体:看图写话、一课一练的小片段训练、看文本插图写话、日记……但不可以将优秀教师群体当作新教材面上推广的保证条件——要承认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因此,修订教材时补充写话平台成为必需。
(二)写话训练目标模糊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写话作出这样的目标规定: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但具体对学生写话的语言规格、形式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导致教师在指导和评改学生写话作业时,标准很难拿捏。在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建议教材修订时设置相对具体明确的规定。
五、关于语文园地教学
(一)栏目固定,形式单一
有些老师反映,每个园地都是固定的栏目,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式比较单一,学习兴趣不高。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及游戏辅助教学,学生的兴趣才比较浓厚。
关于这一意见,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编写应有相对的稳定性——每一册园地栏目的相对稳定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因此,指望教材将每个园地都编得异彩纷呈是不切实际的。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对策很多,其中分散教学是一个重要思路——将园地的各个栏目根据实际情况分散结合到课文教学中随机进行。
(二)“展示台”形同虚设
从调查看,“展示台”在城镇班级反映良好,认为此栏目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在相当一部分农村班级有形同虚设的倾向。原因有:一是学生无才可展。让南方的孩子唱段京戏,让农村的孩子说说“我在自然博物馆看到了……”等等,教师认为难为学生。二是准备时间不够。三是农村孩子家长配合不力。
破解此问题,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是树立“教材中的编排只是提示”的观念。南方的孩子唱不了京戏,就不能改唱越剧?农村乡野四季不就是最原生态的“自然博物馆”?……——教材“展示台”中所设置的展示项目只是提示,它并不意味着教学仅限于此。二是树立“展示台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观念。教材中某个单元没有编排“展示台”,是否就不进行展示?是否一定要等到教学语文园地才让学生“展示”?答案都是否定的。“展示台”不仅是教材设置的一个栏目,更重要的是它昭示了一种理念:要随时随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日积月累”容量不够
有些老师认为“日积月累”的题量偏少,如第三册79页的“读读记记”,类似的数字成语还有很多,为什么不增加一些呢?笔者认为问题不在教材,而是教师没有理解“教材只是例子和提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语言材料都编入教材,教材只是“举一”,“反三”的任务只能由教师的教学来完成。此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着“就教材教教材”的不当倾向。同时,建议教材在修订时,用泡泡的形式加上一两句拓展延伸的提示语,以提醒教师及时“反三”。
(四)“宽带网”没有条件
有些教师反映农村电脑普及率不高,“宽带网”没有条件。这反映出教师对“宽带网”的狭隘理解。实际上,“宽带网”只是对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名词的借用,其用意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途径”不仅仅是电脑上的“宽带网”,课外书、影视、学生生活……凡是课外的资源都可以是“宽带网”。——教师的课程理念改造任重而道远。
一线教师的声音是真实的。只谈教材的缺陷,并不否定成功,相反,它大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吹毛求疵”是因为爱它,期望再版更好,打造精品教材!只谈教学中的问题,并无抹杀成绩,相反,新课程正在造福广大学童。正视问题是缘于求精,积极更新理念,共迎语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