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瑶族民俗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民俗文化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瑶族民俗文化本位正在加速变异
以一定民族范围内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为依据的观点和态度,就是民族民俗文化本位。所谓民俗文化本位的变异,指的是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变异。
瑶族世居山区,特别是过山瑶更是久居高山之巅、地理封闭,环境恶劣,生产力落后、与山外先进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极少,故其民俗文化本位中有较多的原始文化素。解放后,瑶族同外界的交流有所增多,其民俗文化本位的变异开始加快。近十余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先进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不断输入,瑶族同其它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层次不同的各类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冲击、影响、渗透瑶族,使瑶族传统民俗文化本位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异。其主要方面有二:
其一,瑶族显形民俗文化的变异迅速。例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文化在很多瑶族地区已经基本汉化。如1986年我们在湖南江华涛圩瑶乡的集镇上,见到的瑶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穿粗麻棉布,上缀五色桃花刺绣的传统瑶族服饰。发饰为高髻或锥髻,头裹布帕。1988年6月我们去涛圩却很少见人穿瑶族服装,只有极少的老年妇人仍头包布帕。中年人已改成了汉族头饰,年轻人有的还烫了发。而今涛圩瑶人的服饰打扮已与汉人毫无差别了。旧时瑶民主要是种植苞谷、高粱、红薯等杂粮,很多瑶民难以吃上几顿大米饭。现在有些瑶区由于种植稻谷和能买到大米,瑶民吃大米饭已是较为普遍的了。由于菜种的引进,菜食的品种已有增多,烹调技术也有提高,过去喝的是自酿扑箪酒、米酒,现在也喝商品酒了。旧时瑶民居住的是竹木材质的干栏式房屋,现在多是带有楚式特点的土木建筑,也有极少的瑶民用钢筋水泥建造住宅了。过去瑶民出门是爬山步行,现在在有公路的山区,自行车已成了瑶族青年常用的交通工具,有的富户已用上了摩托车了。
过去,瑶族生活离不了歌。不论是谈情说爱,婚丧嫁聚或者是日常娱乐都要唱歌。或是坐歌堂;或是赶歌圩;或是对歌,以歌传情达意和娱乐。现在唱歌的情绪已不如过去浓厚。如涛圩瑶乡过去盛行歌节。每年的春节、敬鸟节、清明节、端午节、半年节、中秋节、盘王节等都集聚在歌在歌墟对歌。近年节日歌墟仍然存在,但按传统规范对歌择偶的青年已经减少,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用手电光照射对方,以观看异性外貌和魅力,并相互谈笑戏谑。这实际是借用传统的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一些瑶族地区因淡化了唱歌而已失传了一些歌调,如拉发调、哪里调现在只有极少的老人能唱,青年人几乎都不唱了。众多青年人喜欢听现代歌曲了。
其二,瑶族深层民俗文化的变异也在加速(深层民俗文化也叫隐型民俗文化或无形民俗文化,一般指观念、信仰体系)。例如,旧时瑶族社会是极其封闭的自然经济,根本没有商品观念。蓝山县瑶族将“钱”字改为“”字,以“人”傍代“金”旁,意味着只有人情而无金钱。现在在交通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观念,外出经商、打工挣钱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商品观念也已经有了萌芽。
瑶族深层民俗文化中信仰文化的变异也有所加快。例如,旧时瑶民用鬼神的活动去回答一切不能回答的问题,让鬼神幻象塞满了自己的住宅和周围环境以及广阔的大地与天空。1988年我们在江华和蓝山的瑶族地区采风,仍见到那里有为祈求小孩易养成人而在古树上、石头上、祠堂门上改名寄门的习俗。也有架桥以求小孩易养的习俗;还有为求村寨平安吉利,在村前立“泰山石”的习俗。一些有病人的人家在门楣窗户上贴符箓以驱鬼镇邪。新建成的房屋门上挂红布以禁鬼邪。今日迷信虽仍存在,但是却不如以前浓厚了。现在他们认为人生病,有的是可以求医治好的;有的是被鬼所害,须行赶鬼仪式才能除病的。故求医和赶鬼同时存在。有求医不愈而后赶鬼的;有赶鬼不愈而后求医的。信医的人比信鬼神的人在慢慢增多。十多年前,江华两岔河乡有一村民迷信仙姑,向仙姑问事,问石头能否变成金,仙姑点头,他便将石头挑回家遮盖好,天天跪拜供祭、幻想石头成金。此事传出,很多人搞这种供石成金术。现在类似这种典型的愚昧心态已经没有了。再如,瑶族崇拜祖先神盘瓠,视盘瓠为祖先保护神。盘瓠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葫芦文化时期崇拜象征母性生殖力的瓠芦盘,猎狩时期崇拜神犬,之后盘瓠神犬崇拜演进为龙犬崇拜或狗头人身崇拜两个阶段,近世很多地区又演进为崇拜人体的盘瓠(也称盘王)。现在在心理上对犬、龙犬或狗头人身的神犬崇拜已基本消失,崇拜的是人体的盘王,而且这种崇拜也有所淡化。旧时祭盘瓠的宗教仪式非常原始而盛行,为了求粮丰人兴,免祸得福,常常向盘王许愿还愿。现在还盘王愿的宗教仪式已不如旧时盛行,仪式内容也趋简单了。有些地区在政府的组织下,已将还盘王愿改为过盘王节。盘王节已成为庆祝民族祖先的功绩、增进民族团结、展现民族传统文学艺术的具有较高文化层的节日了。旧时瑶族信奉道教,传承度戒科仪,谓度了戒生前受阴兵保护,死后做阴官。度戒与瑶族的原始宗教相融合又成为具有成年礼功能的仪式,亦为师道公的出师礼仪。旧时按规制,每代人都得行传宗接代的度戒仪式,家庭经济困难者也要想方设法筹钱度戒。现在度戒科仪仍在某些瑶区传承,但受度戒的人已是极少数了。如今在蓝山县汇源乡2500多瑶民中只有18人度了戒,占人口总数的0.7%。其它宗教仪式如还家愿、挂灯等都较旧时弱化。
瑶族因居住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文化的变异速度有着地域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交通较发达和经济较开放地区的变异快一些;交通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变异缓慢一些。尽管存在着变异的不平衡性,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其文化本位的变异都在加速。
瑶族民俗文化本位变异的正在加速,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从总体上说,它是对低层文化或劣质文化的否定和摧毁,是对高层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民族的民俗文化如果没有变异,固守民俗文化本位,一味地维护定型文化,那它在现代文化大趋势面前其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我们的任务是促进民族民俗文化本位的变异,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当然,对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应该以现代化手段进行整理与储存,并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从中找出民族民俗文化现代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二、加速瑶族民俗文化本位变异的有效途径
现在瑶族的民俗文化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异、革新,但是瑶族的民俗文化仍是处于遗存原始文化较多的低层位的民俗文化阶段,同山外先进民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向更高阶段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速瑶族民俗文化本位变异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首要的是发展瑶族的交通,因为发展瑶族的交通具有发展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现代瑶谚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解决了瑶族的交通问题才能让被高山阻隔了的物质实现交流,才能加速开发瑶族山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才能加速发展瑶族的经济,从而为瑶族民俗文化的变异、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只有解决了瑶族的交通问题,才能实行瑶族同山外先进民族的更频繁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以利瑶族吸收、融合更多的较高层次的文化。近几年瑶族山区的交通状况较过去有了改善,在县城与乡政府所在地之间一般都修了公路。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瑶族地区对公路交通的需要,因为乡政府所在地一般是选择在离县城或公路交通较近的地方,广大瑶区的村组与村组之间还基本上无公路交通,仍苦于“两山能相见,行走要半天”的在深山老林中的原始行走。因此,为要促进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要下大力抓好山区的公路修建。
其二,加速瑶族民俗文化变异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开发、利用瑶族山区的水电资源。瑶族聚居的山区有丰富的山溪水和地泉水可供开办小水电。从蓝山、江华、江永等县开办水电较好的某些瑶区的调查情况看,开办水电对发展瑶族经济有重要意义,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1.保护了森林资源。过去瑶民对森林是原始的攫取和利用,建筑和民用能源全用竹木,现在建房已改用泥瓦,民用能源已用电器,如电炉、电饭锅等电炊具。竹木已加工成商品外运外销。同时因商品经济观念而更加重视了植树造林。2.改进和发展了农副业生产。旧时瑶民种植杂粮、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亩产少则几斤,多则七八十斤,现在因修筑了中小型水库,便改造、新垦和保灌了农田水耕面积,亩产可过千斤,随之而来的是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的快速发展。3.兴办了机械加工业。过去蓝山县高塘坪乡无任何机器,现在因有了电而有了碾米机、磨粉机等,还兴办了胶合板厂、竹木加工厂等乡办企业。4.兴办了小型矿产业。例如紫竹瑶乡多水晶石、石英石、锡沙、长石、铀、鈽土等矿石,现在已开掘外运。这些瑶区经济的发展,瑶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瑶民文化生活的改善又起到了荡涤其低层落后的民俗文化、加速其民俗文化向高层次变异发展的作用。例如高塘坪瑶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和收录机;人人都可上村办小学;大多数孩子能上乡办中学。这样,瑶民的原始信仰便转向了相信科学。过去由于缺医少药,瑶民患病通常请师道公还愿、化水或赶鬼。无钱请不起师道公的则在桥边焚香烧纸以求病除。现在有病则上村卫生所或乡医院治疗,使得瑶民的体质普遍有了提高。但绝大多数瑶族山区的水电资源还未得到开发利用。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和抓好这一工作。
现在很多瑶族地区因交通仍较闭塞,瑶民的生活仍较贫困,故教育和科学技术仍较落后。这反映在众多学校的危房多,如常宁县蒲竹瑶乡有所小学教室已倾斜了六十度,瑶民用树杆支撑着,真叫人胆颤心惊。前些年江华两岔河乡的小学教室潮湿昏暗,课桌破烂不堪,有个班还是在被废弃了的原公社礼堂里上课。国家教师不愿在瑶区任教,本地民办教师一般只具有初中文化或不上初中文化水平。学龄儿童的上学率很低,前几年隆回县小沙江瑶族能读完小学毕业的不到百分之一。这些落后地区瑶区的医疗状况同样很差,最突出的是要么缺少医生,要么是医生的技术低,医疗设备因经济原因而普遍缺乏。教育和科技的落后是部分瑶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仍基本上停留在原始愚昧阶段的原因之一。为了加速瑶族民俗文化本位的变异发展,我们首先应关注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办好交通和水电。在此基础上努力兴办瑶族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只有这样,瑶族的民俗文化本位才能得以不断地变异发展和提高。
三、科学地构建现代化的瑶族民俗文化
在我国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中,瑶族民俗文化本位的加速变异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趋势面前,我们是让文化习俗的变异放任自流还是有意识地加以调控导向,科学地构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瑶族民俗文化呢?我认为我们正确的态度应是后者。
民俗文化的变异发展是在固有民俗文化本位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在构建现代化的瑶族民俗文化时科学地对待传统民俗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哪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哪些是必须注入新的内容的?都是值得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瑶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在原始自然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瑶族进入封建社会较晚,受汉族封建文化所强行规范的封建文化模式的控制较少,近些年受西方劣质文化的影响也较微弱,故其民俗文化一直保存着远古社会文化的残余,这样的民俗文化中自然有许多是应该摧毁的原始的、愚昧的、落后的习俗,而应该代之以现代化的民间文化,但是其中也有符合人性的文化模式,对这部分文化模式应在继承的同时注入新的内容。
譬如婚姻,汉民族自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历代婚姻的多种规范都是为了强化封建的等级制度。封建社会越是向高文化发展,越是对人的爱情需要强加压抑,越是暴露其极端自私的文化本质,造成了封建社会几千年中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讲不尽和写不完的爱情悲剧。直至今日,多种有形无形的反人性的婚姻规范仍还在约束扼杀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一些父母还将自己的意愿、将自己政治的或经济的功利目的强加给儿女,造成儿女自杀或精神失常等悲剧。又因爱情婚姻中的自私和封闭心态,也存在着情杀和仇杀的社会问题。而瑶族,青年男女能自主的恋爱和缔结婚姻,父母尊重儿女的选择,由父母出面联系的婚事,也须得到子女的同意方可生效,父母是不强迫子女成婚的。一般说来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父母不加干涉,也不受社会舆论的歧视谴责。纵有个别父母强行干预儿女的婚姻,却又有“逃婚”的习俗模式给予补救,即儿女避开父母外出结婚,待生下孩子或一段时间后再回家见父母,父母仍会满面高兴地对待儿女。例如广西田东县瑶族的逃婚习俗是:“逃婚”前双方约定时间,男方带一个男朋友和一个女朋友于黑夜到女方村头等候。女方在夜里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带着自己日用的背篓,到桩外将背篓放在路口便随男方而去。次日女方父母找不到女儿,到路口看到背篓就知道女儿已经结婚去了,便不再找她。由于瑶族的婚恋自由开放,因此因爱情婚姻而生的悲剧几乎是没有的。近些年来,某些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父母包办儿女婚姻的情况,对这种封建文化是应加以排斥的。
又譬如瑶族过去是招郎习俗,这是原始母系社会母权制的遗留,男人嫁到女家,对女方父母实行尊重赡养的义务。女方父母视女婿为儿子,让其继承财产。近世瑶族也有了嫁女的习俗,但是人们对招郎没有心理和习俗压力上的否定感,瑶民可根据自家情况或招郎或嫁女任意选择。这种习俗比汉族将招郎排斥在习俗模式之外要强得多,可以避免重男轻女而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
瑶族社会有些良好的风习。“草标”是其中之一,从几百斤重的野猪到两把重的小鸟,从珍贵的麝香到一根干柴,只要上面插有草标,旁人见了就不沾不拿。近些年在有些瑶区草标的效力范围逐渐扩大,主要有五类:一是“发现标”,用于证明已有人发现了的蜜蜂、地龙蜂等;二是“有主标”,用于人们暂时放在路边、岭上的东西,说明不是丢失或不要,而是有意放的;三是“提醒标”,用于提醒人们忽略的方面,如为防止有些人责任心不强、看管不好牛,使牛进田吃农作物,以引进注意;四是“拦路标”,用于标志带有危险性和不给通行的方面;五是“转告标”,用于急需借用而主人又不在场的东西。瑶人谓这些草标为“美德标”,并写进了村规民约中。旧时瑶族在垦荒或种植作物过程中有换工的习俗,此种换工习俗在一些瑶族地区今日犹存,在建房、红白喜事或谁家有困难时均不计报酬地互助互帮。瑶民族还是以热情好客著称的民族。对这些具有人情美和道德美的民俗文化模式如果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并以现代形式出现,那么,因为它具有人性美和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会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民俗文化作出贡献。
瑶民族要继承革新民俗文化本位中符合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模式,这并不是一种易事,因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氛围还很浓厚,在开放化的进程中也将会继续受到西方恶俗的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瑶族的民俗文化中也被渗入了国内外的某些劣质因素。如果对民俗文化的变异放任自流,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有被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劣质文化所吞噬取代的危险。因此,对于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前进方向的民俗文化模式,必须加强内外控制机制。在内控制力方面,应该要加强对良俗的研究和宣传,使民族成员中的个人在心理认识上对良俗价值加以认定,增强随俗的能力。在外控制力方面,政府和乡村在民法和习俗上要有意和有效地参与强化,革新和提高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