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朗读评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初中论文,评价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的阅读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吟诵历来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方法讲究直觉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和意会的领悟,“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注:朱子语类·性理.北京:中华书局,1986)。“充分挖掘和阐扬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不仅对于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教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无法逾越的起点。”(注:宋灏江,刘正伟.传承与创新:新课程与语文教学传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3)因此,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然而,笔者在很多新教材的课堂上看到,朗读只是完成任务似的一带而过,更多时间花在了没完没了的讨论上,而这些讨论往往是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至少会导致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学生静思默想习惯和实际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二是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虚华浮躁、夸夸其谈的不良习惯。”(注:陶印宝.语文新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20)有的课堂对朗读有意识地加强了,但往往是声音洪亮整齐化一的齐读,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语气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腔调,偶尔有学生个别朗读也常常是平铺直叙很少融入自己的情感,听来淡而无味。有几次去听公开课,开课老师先让全班同学齐读教材后边的古诗,于是,全班50名学生一口气将10多首古诗读个精光,气势倒是有了,然而诗味全无。
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坚决反对齐读,尤其是古诗词。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朗读既缺少有效指导,又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而出现了书声琅琅却收效甚微的表面繁荣。有个别老师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但这些大都停留在正音、感受等浅表层面,未能深入语言的内核,往往用“好、可以、不好”等模糊词汇笼统地完成任务似的评价,未能深入规律的范畴。看来,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尽快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朗读评价标准,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
《课标》在评价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着依照“建议”,与学生一起摸索出一些课堂朗读的评价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指导学生的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标准”略述于下,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朗读评价的一般标准
理解说明:第一,“发音”侧重于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分的分值意在告诉学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基础不扎实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二,“重音”侧重于传达重要信息和表达特定情感的词语。只强调“信息”和“情感”的意图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揣摩作者情感,通过朗读逐渐对文本有所领悟;
第三,“停顿”侧重于话语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结构,也就是不念破句,其次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应把握好语法停顿的一般规律: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后一点不做太高要求,只要能基本听出句号与逗号停顿的区别就可以了,当然,在文言文的朗读中应更加注重前者;
第四,“语速语调”侧重于同文本表达内容的吻合,它们的对应关系一般表现为(见表二):
表一
附图
表二
附图
此项内容不宜做太高要求,只要能基本符合就可以了,意在通过不断训练,形成语感。
第五,节奏主要凭借语速、重音、停顿等语音表现,有序和谐地组合而成,由于前面已有语速、重音、停顿的评价项目,故“节奏”项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练程度,能做到自然流畅、抑扬顿挫地读完相关内容就可以了。
第六,“情感”主要侧重于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能读出作者或悲伤或欢快等感情,这一点应该有比较高的要求,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通过朗读文本渐次走进作者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最终理解文本内涵,得到情感的熏陶。
第七,“领悟程度”侧重于朗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这一点是关键和重点。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我们评价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理解文本。
第八,“整体感受”是对学生朗读的宏观评价,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本项主要侧重于朗读者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否引起了评价者感情的共鸣。
另外,“扣分理由”一项,主要是要求评价者对朗读者的缺陷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记录,既限定了打分者的随意性,又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还能起到让评价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效。“优点”一项主要基于“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课标》第19页),同时,发现别人的优点,既能给被评价者以信心,又能达到让评价者学习借鉴的目的,进而形成良好健康的评价心理。
以上所讲的只是朗读评价的一般标准,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朗读个体,评价标准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也应该根据学生对文本熟悉的程度而有所区别。当然,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朗读评价,其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主要是诊断、激励和改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发展。
二、课堂朗读评价的常用方式
《课标》在评价建议里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这个原则,笔者摸索出一些评价方式(见三表),供广大同仁参考。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最后都要让评价者给被评价者做出合理的解释,指出其优劣,说出其理由。对于疑难的问题,要通过品读、讨论、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老师应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分介入,决不能越俎代庖,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既是课堂朗读评价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成败的关键。如果做得好,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将此种教学方式持续有效地推行下去,进而慢慢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
表三
评价方式 说明
“师读生评”式老师读,全班同学对老师评价
“一读一评”式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人读,另一人评价,然后交换
“一读三评”式前后桌四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读,另三个评价,然后
依次交换
“一读全评”式一人读,全班评价,当然包括老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读,全班评价。这里的读当然不是
齐读,而是把文本分成几个部分,几个同学分别读自己
分到的内容,互相配合读完相关内容。须要说明的是,
读的同学不是一人一段这样简单的分工,可以在一段内
“几读全评”式根据语意的层次,A读一层B接着读下一层A再读下一层
的交错式朗读。评价对象不再针对单个人,是侧重于整
体。其意图主要是体现“合作”的理念。这种朗读方法
不仅实用于诗歌和戏剧,也完全实用于散文。
“评价评价”式随意抽出学生的评价让大家来共同探讨其评价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从而寻求更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健康的评价心
理,以期在下次评价中学习和借鉴。
三、课堂朗读评价的操作示例
评价的标准和方式确定之后,关键就看如何操作了。为了更清晰地演示出操作的步骤,笔者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的《背影》将其略述于下:
(一)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背影》文笔简洁朴素,惜墨如金,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父子深情。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意在让他们发现潜含在字面下的浓浓亲情,从而得到熏染。
(二)步骤描述(见表四)
表四
步骤 内容
说明
1 自由朗读全文不齐读,初步弄清文本大意
2 出示评价标准印好发给学生并用投影放在屏幕上
3“一读一评”式
同桌两人交换互评并互指优劣
4“一读三评”式
前后桌四名同学组合
5 交流每组推一名同学发言,谈主要优缺点和不能解
决的问题
6 个人再读文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重点朗读,试着用读来解
决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拨
7 同桌读“第6段”
也即文本倒数第二自然段,其中一人读引号里
面的内容,后互换
8“二读全评”式
推荐两名同学按步骤7的方式朗读,全班评价
9 个人再读本段依照刚才的意见,体会作者情感
(三)课堂片段扫描
在步骤5时,大家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爸爸,你走吧’这句话该怎么读,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就拿出来让大家探究。通过再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后,开始自由发言。一个学生说,应该读出“留恋”,因为父子马上要分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所以应是依依不舍。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说,还应该有“无奈”,因为作者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到北京念书,分别是无奈的选择。坐在前排的几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笔者本打算评价一下的,但却没有机会,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想,应赶紧“趁热打铁”。于是,我又叫了一个学生回答,这名学生接着刚才同学的话说:“正是由于家景惨淡,父亲又刚失去母亲,作者也已有二十岁了,应该多为父亲着想,所以这句话要读出‘关切’的感情。”说完,他还用关切的语气有感情地读了“爸爸,你走吧”这句话,教室里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个回答有点曲解文本的原意,是一种典型的一厢情愿的解读。学生之所以给以热烈的掌声,大概是因为他读得很有感情。前两个同学的回答也有断章取义之嫌。我看,是该点拨的时候了。我示意仍举着手的同学先把手放下,说:“大家真的都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我请大家再读读上一段,看看他们的回答有没有偏颇的地方。”
大家又开始放声读起来,读完后,一女生站起来说:“当父亲讲价时,作者总觉他讲话不大漂亮,当在车上托茶房照顾时,作者又在心理暗笑他的迂。所以紧接着的这句话应读出‘讨厌’的情感。”后排一男生站起来说:“她说得很好,但‘讨厌’用词不当,我想用‘不耐烦’好一点。”我觉得这个回答比较准确,但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以上的几种答案抛给学生,让他们再读文本,前后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读好后,大家都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应为“不耐烦”。但有个学生的回答,让我至今铭记于心。他说:“在第6自然段的中间写道:‘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什么作者的眼泪会很快(重读了‘很快’)地流下来?我看有两个原因,一是看到父亲吃力爬月台时的背影,二是作者刚才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和暗笑他的迂的心理,二者一结合,作者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深深愧疚,所以才会很快流下眼泪,注意是‘很快’,如果没有第二点,作者或许不会很快流泪,甚至根本不会流泪。所以‘爸爸,你走吧,这句在情感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读出‘厌烦’的情感。”他的分析太透彻了,我们给予了他长时间的掌声。
“朗读最直接的功用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朗读,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话语意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我们强调了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说不要分析和讲解。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叶老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一语中的,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讲析与朗读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次,朗读是个性化极强的阅读行为,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另外,面对不同的文本,标准可能就不再是标准,我们又该如何在实践中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完善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和文本?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探究。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笔者所进行的这套方案似乎太过复杂,有违课标精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强化,让学生将标准烂熟于胸并运用于实际的朗读中,形成习惯,就自然简单了。
注释:
④ 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⑤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