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战: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新热点_现场总线论文

标准之战: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新热点_现场总线论文

标准之战——高技术企业竞争的新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之战论文,高技术论文,竞争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正逐渐走向一体化,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也由国内扩大到周边经济区域乃至全球。市场的扩大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利润,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要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它必须要和来自全世界的对手展开竞争。

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技术的领先性。本文介绍了工业自动化行业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关于国际工业标准的竞争,并针对这一实例探讨了标准竞争的原因和本质。本文认为,标准之战是在当今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实行技术领先战略、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同时,为了推进新工业标准的研发与实施,又必须成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即必须进行组织创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创新形式。本文最后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国际上的标准之战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现场总线大战

1.现场总线技术背景简介 现场总线是用于智能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的一种全分散、数字式、开放式、双向多点的通信系统。它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安装与维护成本较低。

现场总线的出现给自动化领域带来了一次革命,其深度和广度将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从而将开创自动化的新纪元。

就现场总线的应用范围来说,它覆盖了社会化大生产绝大多数的重要部门。众所周知,社会化大生产与以往小规模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水平越高,社会化生产的生产力水平就越高。现场总线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将在国民经济的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以及机械和电子产品制造等各个行业逐步更新现有的自动化设备。就现场总线的应用深度来说,它不仅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将逐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出现, 家庭自动化已经成为可能,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远程控制家庭中的智能空调、智能电饭煲、智能照明设备等。在这种系统中,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设备和实现家庭自动化的底层控制网络。

2.现场总线标准的格局及其变迁 正因为现场总线是如此的重要,其中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润,世界各国企业都在积极地开发现场总线标准。现场总线最初的开发与应用,起源于欧洲,后来发展到北美和南美。到现在为止,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现场总线约有40多种,其中有的已经成为企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还有三种已成为欧洲标准。为了能使自己的技术与产品占领整个世界的市场,各企业和各国围绕着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展开了一场技术、经济乃至政治上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形成了两个最大的对峙阵营,

即现场总线基金会FF (FieldbusFoundation)和Profibus。在现场总线标准的国际化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重大事件:

(1)1984年,美国仪表协会ISA ( Instrument

Society

ofAmerica)下属的标准实施(Standard and Practice)第50组,简称为ISA/SP50,开始制定现场总线标准。

(2)1986年,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十几家德国公司和研究所, 开始制定过程现场总线(Process Field Bus)标准,简称为Profibus。 1990年, 完成Profibus 基本标准的制定工作, 并成为德国国家标准DIN 19245。1990年到1993年,Profibus的部分内容Profibus—FMS 和Profibus—DP相继被纳入欧洲标准PrEN50170。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一直是Profibus标准最大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3)1992年,由美国Fisher—Rosemount公司牵头,有Foxboro, ABB , Yokogawa ,

西门子等80 多个公司加盟,

成立了ISP (Interoperable System Protocol,可互操作系统协议)组织。 并于次年成立了ISP基金会,以德国的Profibus为基础制定现场总线标准。

(4)1993年,由美国Honeywell公司牵头,有Bailey等120 多个公司加盟,成立了WorldFIP 组织, 以法国标准FIPFactoryInstrumentation Protocol)为基础制定现场总线标准。

(5)ISP和WorldFIP这两大阵营旗鼓相当,谁也吃不了谁。迫于用户的压力,也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于1994年6月,ISP与WorldFIP的北美分部宣布合并,并成立现场总线基金会FF(Fieldbus Foundation )。由Fisher—Rosemount,Honeywell等11家大公司组成基金会的董事会,由Fisher—Rosemount公司出任董事长。 现场总线基金会制定了一种新的现场总线标准,并命名为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

(6) WorldFIP 的欧洲分部仍保持独立, 总部设在法国, 并且WorldFIP已经成为欧洲标准之一。当前国际上除了 FF , Profibus 和WorldFIP以外,还有Lonworks,CAN,P—net等多种现场总线标准。

3.现场总线大战的历程 现场总线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从技术和业务上分工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来负责的。现场总线的标准分为物理层标准、数据链路层标准和应用层标准这三个部分。

(1) IEC于1993年通过了现场总线物理层的国际标准IEC61158—2。现场总线斗争的焦点是数据链路层,因为一旦数据链路层解决了,应用层也就不难解决了。由于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如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国的有力反对,根据IEC 的有关章程“如果一项决议(或标准)在投票时反对票超过总投票数的25%,反对有效”,使得现场总线中最为关键的数据链路层标准未能通过。

(2)1993年的投票是因为ISP和WorldFIP的对立使得标准没有通过,但矛盾并没有因为1994年ISP和WorldFIP的合并而得到解决, 却反而更加尖锐了。目前IEC现场总线标准的草案与FF标准基本上一致, 而没有采用Profibus的标准,WorldFIP的标准与FF大同小异。因此,FF坚决支持IEC的草案成为世界标准,法国的WorldFIP基本上持支持态度, 而德国的Profibus却坚决反对。

(3)IEC对标准做了改进后,于1996年12月20日对处于CDV 阶段(相当于送审阶段)的数据链路层标准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是反对票占27%。由于反对票大于规定的25%,所以这次投票没能使IEC 的标准进入FDIS阶段(国际标准最终草案阶段)。为此,美国和法国向IEC 中央秘书处提出复议请求,它们的理由是:奥地利所投的反对票中没有涉及任何技术原因,应做为弃权票处理。该项提议得到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瑞典等13个P成员国家的支持。

(4)1997年4月30日,IEC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召开了专门会议, 对现场总线标准的复议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重新表决,投票截止日期为1997年10月31日。后来,由于巴西的投票在规定日期内只送达了 IEC/SC65C的秘书处,而没有上报到IEC中央秘书处,因此IEC 将巴西的支持票当作弃权票处理。这样就导致了反对率为26%。 为此,巴西向IEC中央秘书处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对巴西这一票是否有效作出仲裁。

(5)由于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成员国的极力支持,IEC执委会最终受理了巴西提案。1998年2月20日,由执委会的15 个成员国投票表决是否接收巴西的这一票。结果是仅有德国反对,瑞士弃权。因此就把巴西的赞成票计入,使得IEC的数据链路层标准进入FDIS 阶段(国际标准最终草案阶段)。并且,定于1998年9月30日前对FDIS 进行表决,如果反对率小于25%,那么数据链路层及相应的应用层标准IEC61158—3~6将成为国际标准。由此,FF和Profibus这两大阵营的现场总线大战进入最为白热化的阶段。

(6)在投票前夕,双方都摆出决战的姿态, 一时间在各种有关现场总线的研讨会、展览会和报刊杂志上,双方都互相指责,其用词的尖锐与克薄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幕后的拉票工作也是空前的。现场总线大战的双方,从小处说,是Fisher—Rosemount公司和西门子公司, 或是FF与Profibus;从大处说,就是美国和德国了。

三、技术领先战略与标准之战

1.技术领先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是企业力图通过率先创新而在同行竞争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战略。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技术领先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技术领先战略意指率先开发并生产出新技术产品,因此就能够率先占领市场并取得垄断利润。其次,长期保持技术领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可以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提高生产率;对外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本企业的股票升值,融资更加顺畅。再次,长期实行技术领先战略还可以使企业保持雄厚的技术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积累),运用从“干中学”和“用中学”得来的经验,降低后续的R&D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一点, 也是最重要的是,长期保持技术领先的企业可以先行确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并通过先行技术发布和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自己的标准成为事实标准,继而成为本国的行业标准和国际的行业标准。这样就可以通过迫使后来者采用的方式而把后来者置于自己的技术轨道上,甚至是迫使后来者陷入被动的“追赶陷井”之中。

2.为何必须进行标准之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现场总线大战的对阵情况:

第一阶段(1994年以前):主要是以美国Fisher—Rosemount 公司为首的ISP和以美国Honeywell公司为首的WorldFIP这两大阵营的对抗。

第二阶段(1994年以后):主要是以美国Fisher—Rosemount 公司为首的FF和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首的Profibus这两大阵营的对抗。

尽管说每个阵营都有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各国公司的加盟,但其中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其实只有几家,其余大部分公司都是跟随者。充当积极倡导者角色的公司,如上面提到的Fisher—Rosemount 公司、西门子公司和Honeywell公司, 都是世界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特别是过程控制行业)中最具实力的公司。从历史上看,也是长期奉行技术领先战略的大公司。这里对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其一,Fisher—Rosemount公司和Honeywell公司为什么会由对抗走向合作?

Fisher—Rosemount公司和Honeywell公司是美国过程控制行业乃至世界过程控制行业中最大的两家公司,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但自从双方分别成立了一个阵营之后,是因为来自用户的压力,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迫使它们走向合作。具体来说,如果继续对抗,由于双方实力比较均衡,谁都不可能击败对方,那么它们各自推行的新技术标准都不能成为美国的国家标准,更不用说成为国际标准了。这就会导致广大用户对新技术的态度转向观望与等待,而不是积极购买,因此双方的利益都会收到极大损失。

其二, 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Profibus 为什么要和以 Fisher —Rosemount公司为首的FF进行决战?

这是为了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和经济区域利益而进行的决战。从西门子公司的角度出发,从1986年开始,为了开发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投入了几亿美元的巨资。如果对方(FF)成为了国际标准,那么自己投入的大量资金将有去无回,而且现在的市场也将逐渐萎缩而丧失。从德国和欧洲的角度出发,如果美国制定的标准一旦成为国际标准,那么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在今后的技术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进入美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因此极容易陷入被迫跟随和“追赶陷井”之中,而难以走在技术领先的最前列,这是战略意义上的损失。从战略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 在推行标准的过程中,

为什么Fisher —Rosemount 公司和Honeywell公司容易走向合作,而西门子公司却要极力对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标准之战是高技术企业实行技术领先战略, 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2)赢得标准是对企业R&D工作的肯定,是企业能够收回大量技术创新投资的重要保证;(3 )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既包括未来的技术走向,又包括未来的经济利益;(4 )标准还具有国家级、经济区域级乃至世界级的战略价值。

四、标准之战与组织创新

1.技术领先战略的局限性 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的具体做法就是在本行业的技术前沿不断的进行创新,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前文已经对高技术企业热衷于技术领先战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然而在现实市场中,技术领先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巨大的创新投入,也可以说创新的成本,它不仅包括技术开发的成本(如R&D设备的购买、研发人员的工资、 场地的租金等等),还包括市场开发的成本(如广告宣传、知识普及以及用户的培育费用等等)。当市场由国内走向经济区域、走向全球时,任何企业想单独推进一项高新技术并使之成为行业的标准,都是及其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实现或不能实现的。

其次是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一旦单个企业投入了巨大成本然而却没有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那么它必然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

再次是技术被模仿的风险。因为在同行中一定还存在其它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它们常会静观创新者的境况,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伺机赶超。

最后是企业必须保持足够强的持续领先能力。若企业只是一时取得技术领先地位但不久就被别人超过,这种领先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要想长久保持领先地位也是比较困难的。

2.利用组织创新来推进技术创新和保持技术领先 高技术大企业一方面想获得技术领先战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尽力回避前面提到的那些不利因素以减少损失。为此,高技术大企业探索了各种方法以实现这个目的。成立基金会组织来推进技术创新和保持技术领先,是实践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以现场总线基金会FF(Fieldbus Foundation)为例, 它的章程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成员单位广泛。FF现由120多个本行业的公司组成,并成立了北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最终用户委员会。基金会成员公司所生产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基金会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由11个董事会成员公司组成,它们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自动化产品的制造商。(注:董事会成员中没有我国的企业)

(2)防止技术垄断。基金会每开发一项新技术时, 参加的成员不得少于3个不同的公司。 基金会必须保证它的各部分技术有多家制造商能够供应产品。

(3)中立和公正原则。 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规范标准的制定与评估,基金会在提供技术方面对所有成员都是一视同仁。

(4)产品认证制度。 由基金会指定的全球唯一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基金会产品的认证工作,只有通过了认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做为符合基金会标准的产品出售。这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产品的质量与信誉保证。

从上述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种组织创新,高技术大公司能够充分发挥其原有优势,并最大限度的克服技术领先战略的局限性。对于高技术大公司来说,其一,由于其原有技术先进,所以它的标准很容易成为基金会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利于将其它企业纳入自己的技术轨道。其二,做为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和领导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其三,基金会由众多公司组成,有利于融集更多的资金,分摊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其四,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其中,通过部分公开标准和严格认证制度,可以培养善意的竞争者,减小新技术被模仿的风险。其五,牢牢控制国际标准的走向,为强有力的新进入者设置技术超越的障碍。

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全行业整体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论对于设备制造商还是对于用户都不是件好事。采用基金会这种形式的组织创新,尽管中小企业也可以不同程度的受益,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高技术大公司。因此在推行标准的过程中,大公司的积极性是最高的。标准之战的焦点在于究竟以那些大公司为领导和以那些大公司的标准为基础,因为这决定着谁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五、如何应对标准之战

1.现场总线大战的结果和前景分析 IEC于1998年9月30日对现场总线国际标准最终草案(FDIS)进行投票表决。结果是反对票占32%,超过了25%,因此IEC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又遭到了挫折。 也可以说是Profibus成功地阻止了FF成为国际标准的企图。

1998年10月,IEC中的美国负责人认为丹麦、波兰、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卢森堡和捷克这6个国家的反对意见仅仅是技术理由, 因此建议IEC在统计最后表决结果时不计入上述6国的反对票。因此IEC 要求各成员国对此进行表态,若有50%以上的国家认为应该不计入上述6 国的反对票,则IEC标准就有可能起死回生。

1999年1月的表态结果是,15票赞成(不计入丹麦等6国的反对票),9票反对,2票缺席,1票弃权。现在表态结果已经提交IEC有关部门裁决,但迟迟没有回复。反对方是否会使出新招呢?斗争仍在继续之中。

现场总线大战的前景如何呢?我们认为,不管FF能否成为国际标准,Profibus等多种现场总线标准都不会自动退出市场。它们仍然会使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老用户的产品依赖心理和回避转换成本的心理。(2)利用国家和经济区域标准的保护,例如Profibus,WorldFIP和P—net都是欧洲标准。(3)利用自身标准的应用特色培养和开拓新的市场。 例如,尽管FF很适合于流程工业,但并不擅长于离散制造业,而Profibus却很适合于离散制造业。

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战不会停止,小战更会持续不断。从近期的IEC与Profibus的频频谈判来看,也不排除FF与Profibus 和解的可能。当然,和解的前提必然是IEC要给Profibus一定的补偿, 例如让Profibus也成为国际标准。可以这样认为,在没有妥善解决好企业、国家和经济区域的巨大利益冲突之前,标准大战不会结束。

2.我国如何应对标准之战 目前我国工业的整体基础较大,但技术普遍落后,一方面表现为当前工厂中使用的技术装备落后,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内自动化制造商所能提供的技术落后。因此,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相对弱小的竞争实力给国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时间,各种现场总线标准和现场总线产品蜂拥而至,在中国的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标准之战呢?

从宏观上,即国家的技术战略上讲:

(1)紧紧跟随国际最新技术 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下, 想要直接超越国外先进水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跳过前人走过的弯路,直接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技术,可以利用模仿等手段来进行技术研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缩小与国外最新技术的差距。

(2)引进多种技术标准,建立多元化体系

不同的技术标准都有自己不同的应用特点,因此用其所长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多元化体系有利于打破垄断,并可以增强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尽管工业标准表面上看起来象是一种公共品,但实质上它带有很强的利益因素,甚至包括国家和经济区域的利益因素。如果我们只跟随一种标准,即便是最大的标准,如果一旦国家之间发生经济乃至政治军事冲突,我国的工业就会因为标准问题而受到极大影响和损失。

(3)建立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

产品认证名义上是推进标准化、提高产品信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大多数国家都把它做为市场壁垒的手段。例如欧洲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对保护本经济区域和本国工业、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并建立自己的产品测试和认证机构,使得国外产品进入前要通过我国的认证。此外,根据对等认证原则,争取与国外认证机构达成对等信任关系,为中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从微观上,即企业的技术战略上讲:

(1)处理好技术选择和技术战略选择的关系

如果企业选择技术跟随战略的话,则适合于开发较大标准的产品。因为这些较大的标准已经比较完善,技术资料和成型产品也较容易获得,因此便于模仿创新和回避市场开发的风险。如果企业选择技术领先战略的话,则可以加入那些尚不完善的小标准或制定自己的标准,并努力成为这些标准的领导者。这有利于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形成对现有大标准的技术超越。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时机,先采用技术跟随战略然后采用技术领先战略。

(2)利用组织创新来推进技术创新 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 就连西门子、Fisher—Rosemount这样的大公司都不可能独自打天下, 更何况实力较弱的我国企业。因此我国企业要认真学习利用组织创新(如基金会组织)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广的经验,并探索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组织创新形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3)造就我国的大企业 在标准大战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看到了大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起到先锋和主帅的作用。如果在国家的某一行业中缺乏具有领袖地位的大企业,就很难使得本国的这一行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因此我国现有的“大企业”应努力转变成为具有高技术实力的真正的大企业,而不仅仅是生产大量低技术产品的大企业。

标签:;  ;  ;  ;  ;  ;  

标准之战: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新热点_现场总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