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岳乡小学校 638014
摘要: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当成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被动与乏味,剥夺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机会,难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方法与工具,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导学案 应用策略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倡导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与沟通,以便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将课堂规划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与引导者职能,最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导学案,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巧妙设计问题,彰显导学案价值
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巧妙设计问题,可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积极性,可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在实际的应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确保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趣味性。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他们对开放性与有趣的问题十分感兴趣,可激起他们更大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连加连减应用题》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用生活事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乐乐和爸爸到超市购物,乐乐喜欢一件55元的上衣,爸爸喜欢一条35元的皮带,结账时,爸爸钱包中有200元现金。那么,爸爸会如何付款呢?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出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以推动他们主动学习,能够有效预防传统的“爸爸付款后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禁锢,可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视角分析与探究问题。②确保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易到难,难度过大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问题的时候,应始终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各种难度问题的依次引导下,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做好细节设计,优化导学案质量
小学数学的诸多知识点都具有抽象性特点,再加上小学生思维水平有限,因此要想让他们借助导学案的引导自主掌握教材内容,还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学案时候,深度解析教材,充分关注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相关细节问题,尽可能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的导学案细节,最终显著提高导学案的整体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应用导学案进行自主探究,以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效果的优化。比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探索规律》有关的内容时,教师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放 在“探索”的过程上,而不是在“结果”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探索”的机会,使得他们都能在亲身体验活动的时候,自主发现与找出规律。否则,就会导致教学重点发生偏移,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规律的特点有扎实把握,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出如下的导学案:桌子上小球的颜色分别是红、红、绿、绿、紫、紫、白、白、红、红、绿、绿、紫、紫、白、白;积木的形状分别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请大家用仔细观察与动手摆一摆的方式,找出规律。学生借助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准确地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就可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鼓励学生正确运用规律。
三、恰当选择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套用一定的模板设计导学案,比如一般的导学案内容有预习、探究、拓展及检测等模块。因为模块众多,并且小学生贪玩,极易出现直接做题的情况,这就会使得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都是浅尝辄止,未进行深入思考,不利于他们的扎实掌握及恰当运用,制约了导学案价值的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使得他们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以推动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总数”等概念,就需要教师运用导学案的时候,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展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比较,从而自主归纳出各个概念的具体意思,最终有更为精准与牢固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初步提出“余数”与“总数”之后,就可引导学生观看导学案上的题目“桌子上有18个桃子、3个盘子,要想把桃子平均装到盘子中,每盘几个?”当学生完成该题之后,教师应及时展示另一题目“桌子上有18个桃子,小明又拿来3个,把这些桃子平均装在3个盘子中,该怎么装?”“桌子上有18个桃子,吃掉6个后,将剩余的装到3个盘子 中,该怎么装?”使得学生在反复的比较中,加深对“余数”与“总数”概念的掌握程度。
总之,将导学案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大幅提升,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严华梅.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及应用[J]. 考试周刊,2015,(67):77.
[2]钟剑灵. 导学案再思考——关于“导学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正确运用认识[J]. 新课程(小学),2016,(08):125.
[3]王彦壬. 小学数学应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0):17.
论文作者:罗军林,魏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9月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学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自主论文; 桃子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9月总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