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共礼仪的纪律与对策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公共礼仪的纪律与对策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规训及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仪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公共仪式是幼儿园开展的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文化规定性的程序化活动。仪式本身就是“多义类型”的,其表现形态更是纷繁复杂。加拿大学者格兰姆斯指出,当人类把自己某种姿势或姿态赋予意义,将其变成交流的手段或表演的形式,而使其功能性的实用价值退居次要地位时,这种姿势或姿态就被仪式化(ritualization)了。[1]仪式根源于一切生物所具有的仪式化。按照这种理解,幼儿园重复和纪律性的一日生活环节、升旗仪式甚至包含上下课、提问和讲授的教学都可视为仪式化行为。英国人类学大师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转换性的,典礼则是确认性的。”[2]幼儿入园典礼、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作为仪式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群体间的和政治性的”,往往传达和确认着一定的社会观念。此外,幼儿园还会开展园庆、节日庆典、比赛庆功等形式的庆典仪式。在庆典仪式中,庆祝往往与典礼紧密相连。

      一、笔者观察到的幼儿园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是各幼儿园于每年6月或7月普遍开展的一类公共仪式,幼儿园毕业仪式被称为“毕业典礼”,其所要传达和确认的就是幼儿状态的转换。毕业典礼所要实现的是幼儿从“孩童”状态向“小学生”状态的转换。因此,幼儿园毕业典礼也被视为“转换仪式”“生命转折仪式”“过渡仪式”或“通过仪式”。笔者于今年参与观察了多所幼儿园的毕业典礼,试图在对幼儿园毕业典礼的细致呈现中理解社会对仪式的影响,透视仪式中的教育姿态和幼儿生命样态。

      毕业典礼前两天的下午,我去幼儿园拿邀请函,看到幼儿园W老师正带领着十几个幼儿在操场树荫下排练节目。洒满树荫的地上铺着一张打好方格的白色苫布,方格四角用鲜明的红点标注,幼儿就是通过这些红点确定自己的位置。W老师用手机播放着舞蹈音乐,站在幼儿正前方,面向幼儿。“站直了”“手打直,有没有打直”“脚踏起来”,她一边说一边向幼儿示范着舞蹈动作,幼儿也有模有样地学着。他们能够比较迅速地跟上老师的动作转换,看来已经基本熟练了舞蹈动作。排练结束后,老师在几个幼儿的额头上贴了“贴纸”,用作表现好的奖励。

      接下来是中二班的舞蹈排练。幼儿平常坐的小椅子是舞蹈道具,班级G老师指示幼儿先将手中的椅子放在白色苫布上,然后离开苫布所在的“舞台区”,等候老师对幼儿舞台位置的安排。不过幼儿似乎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不知道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在什么位置,总是提着椅子转来转去。见此状,G老师操着略带方言味的普通话大声喊起:“随便放、随便放,等下你不会坐在那里”。班级的另一位老师Z,也用手指着“无处安放”椅子的小男孩高声说“随便放、随便放”,然后拎起自己脚旁的一个小椅子直冲冲地走到最后一排把椅子放下,接着顺手把旁边小女孩手中的椅子“夺下”,摆放好。在一片嘈杂声中,G老师喊道:“好,我点名字了,要排队了。”“罗**”,说着用右手指着地面,示意幼儿到这排队。不过,刚被点到名的幼儿并没有作出反应。“来撒,这些人呦!”透着一股不耐烦的方言脱口而出。Z老师见状赶紧走到被点名的幼儿旁边,抬起右手,伸出食指,一边指着那个幼儿一边上下点动着食指,大声地说:“不要搬椅子,站着,走到那边去”。这时,刚被点名的幼儿赶紧从小椅子上起身,跑到了G老师的指定位置。“***,***,第一队的!”G老师又快速地念了五个名字。“快点啊,那么磨蹭!”五个幼儿“飞奔过来”。“按照顺序啊,等下你坐的时候不要坐乱去。”G老师边整队边嘱咐着幼儿。“咦,两个女孩子怎么站在一起呢,中间要有个男孩子呢”,正在G老师抱怨时,Z老师快速走过来,一把拽住后面男孩的胳膊,将他拎到了两个女孩中间。就这样两位老师完成了五列队伍的排列。“小眼睛”,“看老师”。“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这边,眼睛看前面。”幼儿在Z老师带有命令口吻的指令中整理好了队伍。“一二”“一二”,伴着Z老师的口令,幼儿走到苫布上的椅子前方,走得慢的又遭到了G老师“快点走!”的大声喝斥。有个小男孩站错了位置,G老师用手指着他大声吼道:“你是这里嘞,你听到没有,要找打嘞!”上场、下场几次练习后,两位老师把幼儿带回了教室。

      两天后的毕业典礼,当我看到舞台上摆放好熟悉的小椅子时,心一下子揪了起来。G老师和Z老师在舞台侧翼给幼儿整队,两位主持人走上舞台开始节目串词:“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宝贝,我们活泼可爱,我们聪明伶俐,是爸爸妈妈的希望。下面请欣赏中二班带来的舞蹈《幸福宝贝》”。在老师的示意下,幼儿走向舞台的座位,前两排幼儿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G老师和Z老师则在后几排对个别幼儿的座位进行调整。幼儿们头戴金色小礼帽,双手握着一根道具拐棍,男孩身穿蓝边银色的半身马夹和短裤,并配有一条短的银色领带;女孩上身为单侧露肩、斜下摆的半身T恤,下身穿着粉色蓬蓬裙,腰间佩戴着一个大的银色蝴蝶结。男孩女孩间隔排列,俨然一副时尚、摩登的少年少女装扮。动感的音乐开始后,幼儿开始跟着节奏扭动:有的幼儿把头偏向左侧,边看别人边扭动;有的低着头,自顾自地晃动着身体,总体来看,朝向观众的眼神非常少。第一排靠近舞台左侧的小男孩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用无助的小眼神扫了一下舞台侧翼后,接着扭动双腿。一不小心,手中的拐棍滑落到了地上,他迅速蹲下将它捡起。这时,G老师从舞台侧翼跑到舞台下方的空地上,站到幼儿左侧前方,为幼儿示范舞蹈动作。靠近G老师的一列以及第一排的幼儿都开始将目光聚焦到老师身上,眼睛紧盯着老师,身体做着舞蹈动作。其中,要数刚刚滑落拐棍的小男孩最甚。他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G老师,当有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背对G老师时,还不断地扭过头看着老师。整个舞蹈过程,除了幼儿华丽的服装外,我看到的更多是幼儿汇集到G老师身上的目光和面无表情的脸庞。心中不禁感慨:《幸福宝贝》不幸福。①

      二、幼儿园公共仪式渗透的规训

      规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创用的一个术语,用其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福柯认为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在深刻地分析了学校教育中的规训现象后,他指出:“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训练。……它不是把所有的对象变成整齐划一的芸芸众生,而是进行分类、解析、区分,其分解程序的目标是必要而充足的独立单位。……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2]。规训是一种精致化的技术,相对严格惩戒式的社会控制,规训的高明之处在于细致入微的渗透性。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权力对人的支配、形塑和压制现象以显性或隐匿的形式普遍存在。

      (一)限定幼儿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监督

      福柯把尽可能严密地划分时间、空间和活动编码,监督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方法称为“纪律”。认为这种方法使人们有可能对人体的运作加以精心控制,不断地征服人体的各种力量,并强加给这些力量以驯顺——功利关系。

      1.对幼儿所处空间进行技术处理

      幼儿园这一单纯而明确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贯彻纪律的保护区。笔者走访的多所幼儿园,大门都是紧闭并且有门卫把守。只有在早上幼儿入园以及晚上幼儿离园时,门卫才将大门打开,并且只有手持证件通过门禁刷卡系统的家长才能将幼儿带入或带离幼儿园。在这期间,门卫依然站在门边,监督着进入或出来的人员。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维护幼儿人身安全,并消除偷盗、骚乱等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将幼儿规定在这样一个自我封闭的场所,也有利于维持秩序和便于监督。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对幼儿所处空间的处理技术也随处可见。在笔者参与的毕业典礼中,各幼儿园为建立对幼儿的监督采取了如下空间处理办法:第一,将幼儿席位与家长席位用固定物隔离,或用不同颜色、质地、类型的座位进行幼儿席位与家长席位区分。第二,根据不同班级对幼儿坐席区进行分割,以明确在场者和缺席者。第三,对仪式空间进行表演区、候场区、观众区等功能的分类,每个区位有专门教师负责,以满足监督并割断无用联系。第四,将教师座位穿插于幼儿座位之间,随时纠正幼儿的“越轨”和“违轨”行为,建立起具有实用监督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这些对幼儿所处空间进行的处理技术,显性或隐性地使幼儿处于被监督、被约束的地位和过程。这是一种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广泛使用的柔性规训技术,它直接作用于个人,直接控制着幼儿的身体行为,使幼儿处于他治状态,最终成为符合规范要求的标准化人。但长此以往,这种监督会使幼儿陷入缺乏社会信任的恐惧状态。

      2.对幼儿活动加以强制的时间表

      幼儿园公共仪式对幼儿时间的控制表现在:第一,将具有仪式化特征的一日常规活动进行时间划分,规定固定时间段要做的事情。比如,通过“晨间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餐前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离园活动”等一系列常规流程,对幼儿一天的时间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使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时段都填充着有秩序的活动。这是一种艺术地控制幼儿心智的技术,在日常活动中将对幼儿的教化简化为固定的学习或游戏程式,产生着控制幼儿肉体的习惯。第二,对幼儿动作的时间性进行规定。这一控制策略在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幼儿表演环节比较常见,体现在教师站在幼儿表演区的正前方或通过教师参与幼儿表演过程,对幼儿的表演发出“向左”“抬手”“鞠躬”“向左转”等指令。这些强调姿势的指令是一种程序,它确保了对幼儿动作本身的精细规定,然而它也是为了使表演“整齐”、“好看”而从外部施加的强制性节奏。第三,用信号、口哨或指令控制幼儿的活动节凑。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闭紧”“小手放在——小腿上”等指令,显示了幼儿必须完成的被规训动作。这些口哨或指令目的在于使幼儿习惯于又快又好地完成某项活动,通过讲求速度尽可能避免时间的浪费,并且通过信号、口令等重复性的控制达到幼儿自动化的服从。

      (二)通过奖惩诱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

      人们在使用惩罚时使用了一系列微妙的做法,如严厉的态度、冷淡、质问、轻微剥夺和罢免。规训处罚所特有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或偏离准则。例如,学生的错误不仅仅包括轻微的违纪,也包括未能完成功课。规训惩罚实质上是矫正性的,它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奖与罚二元结构使规训惩罚有了特殊性:第一,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基于善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将一切行为都纳入介于好与坏两个等级之间的领域。第二,设计一套完整的奖励和补罚体系,通过奖励与借支的量化与循环,使规训机构排列出“好的”与“坏的”对象等级顺序。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对个人行为的精确评估,将处罚整合进个人的认识循环。在规训权力的体制中,惩罚艺术的目的既不是将功补过,也不是仅仅为了压制。“在规训机构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无休止惩戒具有比较、区分、排列、同化、排斥的功能。总之,它具有规范功能。”[3]206洛克指出:“我承认,如果我们想要支配儿童,奖励与惩罚是应该采用的。我觉得错误之点是:通常所用的奖惩的方法都是选择得不得当的。”[4]他所说的不恰当奖惩包括鞭挞、呵斥以及“打消儿童甲种欲望,却以使他满足乙种欲望为补偿”式的奖励。其中“呵斥”这种惩罚方式在笔者所见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中经常出现。

      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奖惩是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的惯常策略。第一,唤起幼儿的爱好名誉之心。例如,在WY幼儿园节目排练结束后,教师给几个表现好的幼儿额头贴上“贴纸”以示鼓励。这就是通过唤起幼儿荣誉之心使其遵守秩序的方法。洛克认为在儿童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之前,通过对有德行、良好行为的证实和赞扬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但应注意的是,对唤起幼儿名誉之心的奖赏应该激励幼儿心灵和性格方面的品性,即与德性相联系,作为道德文化的工具;否则,仅仅作为激励智力手段的奖赏就是一种规训,它使人对自我利益的实现甚于德性的追求,最终导致自我的空泛化。第二,以好或坏、听话或捣蛋等二分方式把个体进行分类,以此实现对幼儿的控制。在某大班幼儿毕业典礼的“发放毕业证书”环节中,主班老师要求念到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请该小朋友上台领取毕业证书。面对台下有些吵闹的幼儿,主班老师采取的策略是:“看男孩子先坐好还是女孩子先坐好?”这一提问实际隐含着将幼儿分成“坐好”与“不坐好”两类,对“坐好”幼儿的奖励就是可以先领到毕业证书。在这样的奖励诱导下,台下的幼儿立刻安静了下来。第三,以关怀的方式强化道德控制规范。“小朋友,要想看妈妈表演,小嘴巴要闭得紧紧的。”这是某幼儿园毕业典礼中主持人为维护台下幼儿秩序而说的一句话。其中渗透的逻辑是“爱妈妈→想看妈妈表演→遵守秩序”,主持人以“幼儿爱妈妈”的关怀方式,达成幼儿遵守秩序这一结果。这种方式以爱的名义让幼儿心甘情愿地接受规训。

      (三)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形塑公共仪式

      知识是塑造人的主要力量,“作为文化的内容之一,知识本身形成了一个空间,成为人的存在场域,即人存在于知识的空间中。知识先于人而存在,在知识形成的空间里,人被知识呈现为人,人被知识塑造为人”[5]。教育过程也存在着知识与人的规训及教化关系。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知识对人的规训就已经显现。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就想到学校,说到学校,就想到教给某些东西,让幼儿进行学习。这里的“学习”,往往是与认字、写字、做算术、听课等学业相关。从这一观念出发,幼儿园要和学校一样让幼儿学到知识,这样幼儿园和家长才会感到“放心”。为此,幼儿园仿照学校的做法开展了许多仪式,比如运动会、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节日庆典和教学仪式等,幼儿时刻“处于仪式之中”。在仪式过程中,幼儿进行才艺展示和特长表演,背诵诗歌、宣誓词和发言稿,动作不敏捷但努力做出让成人感觉困难的动作,或是说着当下网络流行、成熟时髦能引人发笑的台词。有些仪式仅仅是形式上无聊的活动,有些与幼儿兴趣和爱好偏离,并带有强制性,结果成了毫无兴趣的仪式。但仪式中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出色表演感动不已,甚至他们认为这是一所不错的幼儿园,孩子在这里学了很多东西,又有展示的机会。实际上,这是“为了其它目的而培育儿童”的体现,即在全球化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了幼儿能够成为未来的劳动力,必须让他们在幼儿期为学习做准备,为入学做准备。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自然由其是否对学业成功有用来决定。这体现了现代性知识权力对幼儿的规训。现代性知识按照人被设定的某种特性(如可靠、有效率、训练有素等)生产人,它与现代性经济生产结构结合在一起,对人的心智和身体产生一种压迫性力量,从而成为一种支配性的权力。

      对于幼儿园中的各类仪式,日本出台的幼儿园相关文件也表达了尽可能多地导入节日庆典活动的希望:“从培育幼儿情操、给予保育以变化和润泽、营造乡土气氛出发,需要在保育过程中尽量安排传统活动。……在节日里举办适当的活动,从教育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作为幼儿园的庆祝活动,可以举办创园纪念日、同伴和老师的生日庆祝会等。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教给幼儿正确地度过这些节日的做法。”[6]此后日本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指导开展节日庆典活动时,要在十分自然的幼儿园生活过程中,给生活增添变化和润泽,幼儿必须能主体的愉快地活动。另外,关于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要充分探讨其教育价值,必须精选出其中适当的内容,切记不要让它们成为幼儿的负担。”[6]76我国幼儿园也存在仪式泛滥、仪式由幼儿教师决定并安排、幼儿忙于排练、家长忙于赶场等现象,其中不少仪式是为了让成人观看、成人满意,这背后主要是成绩优先观和智力万能论的诱导。

      三、权力规训下幼儿园公共仪式的应对

      规训与教化是教育体系的一体两面,教育的现实样态就是规训和教化对抗的结果。对此,有学者指出:“规训事实上渗透在教育中”[5]17。在教育过程中,规训呈现的是外部对人的形塑,意味着教育对人的职能化与工具化。但教育离不开必要的规训,规训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促进个人自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回到当下的教育现实,考察规训对当下教育境况的谋划、超越规训式法则,同时思考教育形态的教化路径。仪式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无论从仪式与神话的相互疏证,还是从仪式的宗教渊源及社会行为属性来看,仪式本身蕴含着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为仪式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空间。对幼儿园公共仪式而言,减少规训的基本原则就是始终与教育的根本指向保持一致,即始终将“人的生命”作为本原,所有的思考都从人的生命出发,以促进生命成长与发展为追求目标。

      首先,幼儿园公共仪式的开展要遵循幼儿教育的目的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人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生物,从其诞生起就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本能。幼儿园公共仪式就是为人不断发展自己的天性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亲身创建了除去教育说教的幼儿园,使幼儿教育逐渐接近幼儿的本真状态。他说:“我们所能做的努力以及所有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可能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从幼儿期起就得到自由和独立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体生活协调一致。”[7]笔者参与的几场毕业典礼中,有些幼儿园运用“创意戏剧”代替了缺乏意义又经过长久机械排练的歌舞表演。戏剧汇演是幼儿园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意戏剧课程成果展示,从主题确定、剧本创造、角色竞选、舞蹈音乐创编、服装道具制作、合作表演、戏剧排练到最后的戏剧汇演,都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成为综合表达幼儿生命映像的活泼形式。

      其次,探索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表现途径,尤其注重“游戏”途径的开发。“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幼儿期)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是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内在本质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现,‘游戏’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8]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人在幼儿期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是人的整个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的样品和复制品。荷兰文化学大师胡伊青加更是从理论上论证了仪式与游戏的同一性。他认为仪式是嫁接到游戏之上的,仪式首要的东西是游戏。“仪式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的重要部分,将总是滞留在游戏的范畴之内,但在这种表面的从属之中仍能窥到其神圣的性质。[9]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以游戏的方式生产出来。因此,幼儿园公共仪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再次,仪式表征(主要是象征符号)与幼儿已有经验相联系。仪式过程充满了象征符号,隐喻是符号性转换的重要表述手段,它将具有象征意义事物的“此”与其传递另外一种意义的“彼”串在一起。仪式对文化的传递主要通过“隐喻”实现,因此象征符号对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意蕴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公共仪式的幼儿正是在对环绕自身的各种象征符号中认识自身及外界事物。杜威认为经验是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象征符号,在整体上既要与幼儿已有经验相联系,又要考虑幼儿经验的拓展。在幼儿园公共仪式象征符号的使用上,注释性象征符号应弱化“尊卑、高低、大小、师幼、主次”等权位象征;使用性象征符号应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位置性象征符号应突出特点,以便幼儿理解不同符号的意思。

      总之,幼儿园公共仪式是为幼儿提供充分地爱他人、又被他人爱,信赖他人、又被他人信赖等体验的场域,只有在不断追求关涉人的美好生活中才能抵制狭隘的权力规训。

      ①选自2015年7月教育田野笔记:WY幼儿园毕业典礼。

标签:;  ;  ;  ;  ;  

幼儿园公共礼仪的纪律与对策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