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内涵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内涵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的内涵是逐步延伸和扩大的。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各国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既带来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迄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16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特点是殖民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力和自然资源。
欧洲国家的大工业建立和生产能力扩大,既需要劳动力和原材料,又需要商品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愈是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从15世纪末起,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掠夺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人力和自然资源。英国殖民主义者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不仅垄断了对南亚和中国的货运贸易,而且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向中国倾销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独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等。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以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南北经济关系仍是不公正、不平等的。
自1960年开始,联合国把经济活动的重点集中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相继实施四个有关国际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达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945年12月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1948年1月正式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作为联合国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国际合作的三大经济支柱,在提供贷款、援助和主持全球贸易谈判,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都没有实现,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没有改变。
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价格“剪刀差”拉大,使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损失。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达5.7亿,占世界人口的近10%,而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却从20年前的0.8%降至目前的0.4%。
(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但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任重路远。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增大,各国都在加快调整对内、对外战略和政策,根据本国实际建立或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重要标志之一是,经过七年多的讨价还价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于1993年12月15日在日内瓦正式结束。
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和地区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两年多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其立法和制定的规则,已经受理62起贸易争端,其中包括调解了美日汽车贸易纠纷,裁决委内瑞拉状告美国实行歧视性价格、单方限制汽油进口,美方败诉。世界贸易组织还决定对美国实施制裁古巴,危害第三方利益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进行调查和仲裁。这些表明,同关贸总协定相比,世界贸易组织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界贸易组织调解争端机制的加强,有利于世界贸易环境的改善和稳定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在实施乌拉圭回合协议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达国家大力推动那些与其利益攸关的协议的执行,而对那些事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利益的协议,如纺织品协议的实施,则采取拖延态度。发达国家不顾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重大差异,人为地扩大世界贸易组织协调范围,把一些与贸易无关的问题硬要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一些大国还从本国利益出发,有选择地扩大贸易自由化的新领域,使贸易自由化进程脱离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关贸总协定生效时,在23个缔约方中,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约占1/3。迄今在世界贸易组织128个成员中,已有96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占4/5。世界贸易组织应认真考虑其成员结构的变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利益。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基尔施在1997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他认为,20世纪以“全球性的政治冲突”开始,以“世界范围的市场一体化”为终结。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终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仍任重路远。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内涵是逐步延伸和扩大的。
(一)经济全球化首先体现在世界统一大市场的正在形成。
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弗莱恩教授认为,现代经济全球化始于1571年,这一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马尼拉城,以接待那些满载白银的船只,这些船只将驶往中国等国家。
日本创价大学经营系主任、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江口雄次郎在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月刊1997年1月一期发表的文章认为:“迄今为止,全球化是在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通过经济自由化、加速发展交通和信息通讯以及发展经济来实现的。”关贸总协定主持的8轮全球贸易谈判,大幅度降低关税,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运行,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日益健全,全球管理贸易(有序的自由贸易)趋于加强。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中,全世界已经有101个地区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来建立的,这说明冷战结束后地区经济走向一体化的速度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区域集团化进展加快都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对工商界人士发表讲话时说:“在过去6年里,世界贸易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
一些研究机构预计,到20世纪末世界贸易总额将从1995年的6.1万亿美元增加到8万亿美元。但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贸易秩序还需要时间。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乐观地认为,要形成一个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没有歧视和强硬保护主义的世界统一大市场还要25年。
(二)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起着越来越大的助推器作用。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统计,到1994年,世界已有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的25万家子公司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这些跨国公司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以上。跨国公司依靠其优势进行跨越国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747客机,所需零部件来自国外的1500家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的玛雅塔敞篷车,设计工作在美国加州,筹资在日本,样车在英国制造,主要零部件来自日本,组装在墨西哥,销货市场在美国。在美国市场畅销的芭比娃娃玩具,原料来自中东石油生产国,经过中国台湾提炼为半成品,假发来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在中国广东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加工组装。据国际预测公司预测,到2000年,发达国家制造业所需零部件的40%将依靠国外供应。随着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越来越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一些“某某国家生产”的产品正在成为“某某公司生产”的产品,所谓“国际性产品”正在迅速增多。
迄今多数跨国公司的资产、产值和就业主要仍在母国,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还有很大潜力,全球化将继续发展。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调查显示:1994年,美国共有非银行类跨国公司2658家,这些公司的国内母公司的产值占美国全部私营部门产值的26%,控制了国内石油和煤炭工业产值的97%,其他制造业产值的59%。这些跨国公司的雇员达2590.5万,其中母公司在国内的雇员占74%;资产总值达8.99万亿美元,其中母公司在国内的资产占74%;总产值1.72万亿美元,其中母公司在国内的产值占80%。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一期载文介绍了美国“新经济”的进程和特点。文章认为,美国“新经济”进程始于80年代初,近几年来加快了步伐。“新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全球大市场为舞台。据美国证券数据公司统计,1996年美国企业合并、兼并交易额达6588亿美元,比1995年的5190亿美元企业合并、兼并交易额增加了27%,比上次创纪录的1988年美国企业合并、兼并交易额3530亿美元增加了87%。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11宗兼并案中有7起是在1996年敲定或完成的。大公司合并、兼并旨在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益,在全球投资和贸易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
在美国大企业(强强)联姻风潮的推动下,欧洲和日本也掀起大公司合并、兼并风。1996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达1.14万亿美元,比1995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8660亿美元增加了31.16%,其中跨国合并、兼并交易额达270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30%。1996年11月3日,英国电信公司宣布以220亿美元买下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电信公司。英国电信公司兼并MCI电信公司被称为历史上外国公司兼并美国公司的最大一次行动,是外国公司首次控制美国电信公司。英国电信公司此举也是为了壮大实力、挤占美国和世界电信市场。德国劳力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提出加快向国外转移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在两年内使该公司在国外的职工首次超过在国内的职工人数,把更多的工厂车间转移到那些生产成本低、经济增长快和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在5年内使公司销售额从1996年的942亿马克增加到1500亿马克。
(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络迅速延伸和扩展,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硕大的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储存等技术,它是高技术的前导。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莫尔学院诞生,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已发展为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数据的使用效率,扩大了人类知识财富的共享。
互联网络自60年代末始于美国。到80年代末,互联网络应用由军事、科研、教育和行政部门扩大到商业。自90年代初以来,通过互联网络不仅向社会提供服务,而且从事网络经贸活动。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树立“网络形象”;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络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估计,到2000年,将有一亿台电脑入网,互联网络用户将达到5亿!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互联网络正在把硕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互联网络的延伸和扩展,不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到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16年,全球将有2亿职工在家里“上班”。现在的跨国公司不管其子公司距离总部多远,总部都能随时掌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和进行指挥。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通过互联网络举行研讨会,从事某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和攻关。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7年3—4月一期载文指出:由于通信和交通的改善,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制造商也将能为远距离的市场提供服务。
(四)金融市场急剧膨胀,全球化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
据美国证券数据公司统计,1993年全球流动的私人资本达3亿美元,是1990年的3倍。全球外汇市场平均日交易额已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1992年的88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1.5万亿美元。随着互联网络的延伸,全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人们形容全球外汇市场的资金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经过3年多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谈判于1995年7月26日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拓宽,全球金融市场资本流通渠道更为广阔和畅通。这就是说,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得开放,其中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
金融市场全球化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但是,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流速加快,与之伴生的是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正在迅猛发展。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未清偿额为2.29万亿美元,1994年达到8.838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额从1988年的420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4万亿美元。随着投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建立金融危机防范机制,许多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制。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研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一)全球经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三者之间,国家利益是主要的。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3月6日向国会提交的《1997年全球贸易政策安排》报告中强调:“对美国经济来说,现在的贸易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今天,美国对外贸易额几乎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而1970年只有13%,1992年为25%。”克林顿强调美国“必须继续努力提高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战略上作为世界领头人的作用”。在经济上,美国必须继续保持“对世界出口猛增的趋势”;在政治上,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工具”;在战略上,通过加强贸易关系,美国“可以在世界各地发挥美国的领头作用”。法国外长德沙雷特1997年3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法国同意欧洲充分参与世界化。但作为对这一态度的补偿,法国要求建立一个强大到足以捍卫自身利益的地区性组织。实际上,在自由贸易方面,欧洲比美国和亚洲表现得更积极。欧洲应当像美国人和亚洲人那样敢于捍卫自身利益。到2000年时,在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人们将进行广泛的谈判。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不应当被动防守。”
(二)市场规律,竞争的特点,是优胜劣汰、嫌贫爱富的。最贫穷的国家最需要外资,但是,投资者却不向这些国家投资。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发表的《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了40%,达到315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发达国家既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也是引进外资的大户。10个最大东道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收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仅占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的1%。1995年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直接投资增加了15%,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投资环境好的少数国家和地区,48个最不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得到外国直接投资。设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1996年度报告中指出:“东亚和东南亚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了巨大好处,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外。”报告警告说:“工业化国家必须联合其力量帮助发展中国家从日益加强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好处,否则将面临新的贸易战和社会与政治冲突。”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条件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一期载文指出:“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文章指出:“30年前,世界上最富2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20%人口收入的30倍,而今这一差距已扩大为60倍。在此期间,最富20%人口的收入在世界总收入所占比重从70%提高到85%,而最穷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却从2.3%降至1.4%。”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0%,这些国家的收入仅占世界总收入的0.1%。不结盟运动主席、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分配经济成果时,仍然是大块蛋糕分给少数富人,其他人只得到蛋糕屑。”
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既带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处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将对各国具有重大影响。
(一)投资者和引资者的关系。如前所述,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的流动,这对大多数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跨国公司追求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的属性并没有改变。引资国家、引资者既要积极引进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才能做到对投资者和引资国家、引资者都有利。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本国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才能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货物贸易和服务、信息贸易的关系。经济结构正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型发展,争夺世界市场的重点正向新兴市场和服务、信息贸易领域转移。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50—60年代为40—50%,70—80年代为60—70%,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广泛应用后,将达到90%。50至100磅玻璃纤维电缆传递的信息量与一吨铜线电缆传递的信息量相同,而生产100磅玻璃纤维电缆消耗的能源只有生产一吨铜线电缆消耗能源的5%。一束像头发丝细的光导纤维可以同时进行数百万次电话交谈或数百次视频传输。1996年底美国英特尔公司开发出的超级计算机每秒钟运算次数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每秒运算5000次扩大为1.4万亿次。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认为:“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在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动服务、信息技术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占据潜力巨大的服务、信息技术和产品市场。
(三)研究与开发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与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85%;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的一半。在科学成果方面,以科学书刊出版率衡量,北美和欧洲占75%以上;在技术成果方面,以专利登记数衡量,世界主要技术力量由美、欧、日分享。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名牌在全球品牌的比例不到3%,但名牌产品在全球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达40%以上,名牌产品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50%。由于研究与开发投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些名牌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也由发达国家垄断。
(四)教育与人才的关系。增强综合国力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因此,很多国家都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但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开支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培养出来的一些科技人才被发达国家吸引过去。现在全世界留学生已达120多万,其中1/3集中在美国,不少留学生毕业后不再回国。据专家们推算,从1960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外流人才达140多万。非洲一些国家的教育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于1997年2月初在科特迪瓦专门讨论了非洲“人才外流”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据会议提供的资料,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有2万多名各类人才流入发达国家。从1985到1990年,非洲国家以12亿美元培养出来的6万名专家移居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目前非洲国家人才奇缺,但却有150多万非洲人才为发达国家服务。
很显然,处理和解决好以上四个问题,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关系到能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wto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美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