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陶艺教室的建设管理及价值·论文_左杰

浅谈小学陶艺教室的建设管理及价值·论文_左杰

摘要: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非遗文化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响着整个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让文化遗产做到有效传承。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在小学开展陶艺教育是新时代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陶艺教育 实践管理 价值体现 文化传承

陶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扬名世界,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及教育条件不断的提高也为开展小学陶艺教育竖起了前进的风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教育部在21世纪新课标中正式加入陶艺教育内容,进一步巩固了陶艺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这样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让陶瓷艺术在孩子们的手中开花结果,继承和发扬这门文化。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孩子们,才是维系文明进程的主力军。

一、陶艺教室的实践管理

陶艺教室的建设是陶艺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小学美育的多元化体现。陶艺教室设备多,教学过程复杂,如何有效体现陶艺教室的文化传承价值,教学中的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发挥专用教室的文化传承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精心布置,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让教育收获到期望的效果,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教室的整体布置应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底蕴,师生共同完成陶艺文化相关的壁画创作,是学生感受艺术熏陶的重要形式;同时在相应区域粘贴陶艺发展历史的相关图文介绍;在区域的划分上应注意按美观性、功能性、时效性、安全性进行布局,做到规范管理。

(二)作品分类展示,让学生提高审美,获得成功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表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被肯定和被欣赏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认可。因此,在建设陶艺教室时,应重视学生作品展示区的布置。学生作品按烧制方法、成型效果、作品类别分开展示,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了解制作流程、感受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直观方式,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精细管理,制定公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根据蒙台梭利教育学派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六岁前就已经形成秩序感,如果物品摆放杂乱无序,或者不是按照他们所想的位置摆放,孩子则会感到焦虑不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事的条理性,我根据孩子对秩序感的需要,因势利导,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陶艺教室行为公约。

(四)安全防范,树立安全意识,顺利开展教学

安全防范工作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安全问题预防工作是陶艺教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室安全常规检查和安全教育十分重要。

二、陶艺教室的价值与文化传承

泥土的情怀,是孩子的情感归宿。小学阶段开展陶艺教育势在必行,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是美育的有效途径和体现。小学陶艺教室的建设及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提升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泥与水浇筑陶艺的灵魂,陶艺塑造孩子的心灵。孩提时代的我们对泥土情有独钟,学生尽情感受泥性的柔软时,随意使手中的泥变得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作品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学生抛开学习的压力,释放自我,尽情体验陶艺学习带来的快乐。陶艺作品展现了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我,阐述童真;是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并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心理学家提出:孩子的动手操作和学习会有利于大脑智能的开发。陶艺制作需要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打开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艺作品是三维立体艺术,能刺激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学生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强化逻辑思维。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需要经过揉泥、制作成型、晾干、反复修改、施釉到烧制多个工艺流程最终形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制作的流程和要求,培养了他们的细心和耐心,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每一次的学习都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找身边的美,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去感知、欣赏每一天的生活,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陶艺学习是一个从平面艺术转换到立体艺术的感知过程,学生通过对泥土的触摸,对表现形式的对比,对塑造方法的体验,对泥性的感受等都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

(三)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智力的基础是人的大脑。陶艺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依赖大脑的分析机制,还依赖主观感受与主观动机的结合。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都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智力可以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得以发展,制作陶艺的过程还可以将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激发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培养个性的目的。

结语:让陶艺融入小学美育,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在陶艺学习与制作过程中,可以协调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陶艺的制作与欣赏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2006(02)

[2]小学美术技法的教学方法研究[D].2014

[3]《陶瓷科技与艺术》[J].?2007(3)

论文作者:左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陶艺教室的建设管理及价值·论文_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