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学生小刚,14岁。家境贫困,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甚至懒于管教。该学生性格倔强,心理偏激,自卑,逆反心强,学习成绩差,常表现为迟到、旷课、打架、上网、考试作弊等,常撒谎和违反学校纪律,甚至会出现小偷小摸行为。说服、批评、写保证书,叫家长,各种手段都用了,当时信誓旦旦,过后还是老样子。
屡教不改,进行更严厉的批评……结果换来的是他更多的违纪行为。
二、案例
那天,他又和同学打架了,并在推搡过程中扭伤了腰。我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马上带他去校外就医,并垫付了医药费。没想到这次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并略带恳求的语气说:“这件事能不告诉我妈妈吗?”我说:“为什么?”他说:“妈妈病了,我不想让她太操心。医药费从下个月的生活补助里扣,行吗?我从现在就省吃俭用。”
我心里一颤,没想到他貌似强大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柔弱的心。我说;“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可不行。医药费算我帮你的吧,不用还了。”他似有松动,我因势说:“你真的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其实妈妈最想看到的是你的进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大有进步的。”他郑重地点点头。我看到了他眼里有一抹感动,趁机和他聊开话题,关于家庭,关于学习和做人,并适时提出了要求,更多的是鼓励,鼓励他参加串珠兴趣小组,因为他有手巧的优势。也许他感觉到了,我是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考虑,那段时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专心,也很守纪律,期末考试成绩进步很大。串珠作品也在比赛中获一等奖。我感到了欣慰。
可这一学期,小刚又开始“犯事”了,接连出现去网吧、偷盗、欺负女同学事件。谈心、批评、班干部帮教,似乎都不太奏效。请家长,家长以忙为借口也在敷衍,教育转化工作有点陷入困局。
三、佛学故事的启示
适逢读到一个佛学故事:某深具慧眼的大师,应约去移动一座大山。 只见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
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多么富有禅机的一个故事!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由此联想到我们的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让班主任费时费力,却往往收效甚微,常常成为困扰班主任的棘手问题。问题学生就像一座“山”。我们为什么只想移动“山”,却不能走进“山”呢?
四、德育策略与过程
于是,利用周末时间,我走进了小刚的家。当然,我的家访不是去告状,而是从真诚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期形成家教合力。我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家长这座“山”。家访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采取一系列“攻心攻坚”战术,从生活细节入手,对他体贴入微,隔几天找他谈一谈,去宿舍看一看,隔段时间和家长聊一聊,动员班干部和他做朋友,辅助他做“值周班长”。一点点地恢复他的自信,找他最信任的体育老师不经意地开导一下,试试“哪壶开提哪壶”,而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时不时地对他的进步表扬一番,然后提出希望,这种“三明治”式的批评,即先表扬再批评最后提出希望,把批评夹在中间的方法,还是让他慢慢接受了。同事说:“你班的小刚好像脱胎换骨了。”是的,我终于移“山”成功了。
五、基于个案的思考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1.情感是最好的教育。
罗杰斯说:“真诚是人交流的基础,也是人友好的前提。”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我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近了和他的距离,无意中我做到了“山不过来我过去”。面对他错误的反复,我主动迈出一步,真诚地走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我移山成功了。为何一定要山向你走来?我走过去,山一样离我越来越近。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2.注意方式方法,选择有利时机,注重情感激励。
面对问题学生,不妨让学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座山,一座桀骜不驯而又具有无限开发前景的一座山,他不肯低头、不肯让步,我们就让步,就过去——寻找机会教育他们。学生出现问题的反复,也是正常,作为老师,应该允许他在进步中的错误反复,就像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的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
老师要有“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心态和策略。走近“山”,会有意外的收获,走近“山”,会读懂“山”的故事。教育者只有走近学生,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论文作者:朱桂芝 陈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学生论文; 批评论文; 的是论文; 家长论文; 一座论文; 医药费论文; 妈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论文;